其他
内购与广告之外,开发者变现还有哪些新可能?
在第三方机构QuestMobile于年初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存量时代”被选中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八大关键词之首。随着流量规模红利日渐收窄,步入存量时代成为开发者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融资等外部输血手段已不可持续,快速建立具备自供血能力的商业模式成为摆在开发者桌面亟需解决的难题。其中,尽力提升流量变现效率成为开发者重点发力的方向。以往,开发者在变现时通常在广告(IAA,In-app Advertising)和内购(IAP,In-app Purchases)两条路径做出选择。大多数时候,他们容易陷入这样的惯性错觉,即认为广告和内购变现相互冲突,构成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然而近年来,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思维正被快速颠覆,一种融合IAA和IAP的全新混合变现模式开始受到关注并流行起来。
用混合变现替代单一变现
在几乎所有场景下,企业对利润的获取要么依靠使用者付费完成,例如商品购买和高速通行费;要么通过第三方付费实现,譬如广告主投放广告。基于这两条通用路径,开发者的变现环节也就自然衍生出内购和广告两种常规变现模式。
智能分层,实现混合变现的关键技术
从本质上讲,混合变现是一种精深化的流量变现策略。
它与传统变现策略不同,这一新兴模式更强调对用户付费意愿的识别,并基于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判定下发广告变现或内购变现等不同策略——对付费意愿较高的用户倾向于采用IAP变现,对付费意愿较低的用户采用IAA变现。因此,抽丝剥茧后不难发现,又快又好的用户分层能力既是混合变现策略的起点,同时也是变现效率提升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混合变现模式产生的初期,受制于认知和技术水平,开发者进行用户分层时的策略相对粗放很多。他们要么通过设置观察期的方式监测用户行为进而判定用户倾向,要么直接依据人口统计学等简单指标结合运营经验对用户进行归类,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能兼顾用户分层“又快又好”的需求。设置观察期是不少开发者常常采用的方式。它的逻辑是在获取新增用户后,应用开发者不急于确定IAA或IAP变现,而是在一定周期内收集数据进行统计,例如监测用户在这段时间内的付费金额,最终做出判断并确定变现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观察期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不等的时间。但一方面,部分用户的留存并不会达到这么长的时间,这意味着变现机会的流失;另一方面,就像冷启动一样,漫长的观察期本身也会拖慢变现进程。设置观察期对时间成本的损耗和对用户留存质量的高要求,让该策略在“快”上存在瑕疵。而根据性别、年龄、收入等简单指标结合运营经验进行分类的做法,显然更是一种粗粒度分层的做法。采用这种做法进行混合变现,无疑意味着变现策略精深化的退步,毕竟即便那些人口统计学上相似的用户间也往往在付费意愿上存在天壤之别。与此同时,考虑到开发者自有数据量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用户分层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好”。在进一步深挖后,我们不难发现又快又好的混合变现和用户分层能力,其核心是实时化、智能化的用户画像能力。而画像能力又与数据量、数据类型、算法和算力等因素息息相关,考验着参与者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等环节的综合实力,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开发者自身可以达到的能力上限。因此,如果未来希望达成高质量的混合变现,超级平台方(Super Platforms)的加入势在必行,开发者与平台方基于不同优势共建能力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用混合变现提升价值?
从全流程的视角审视,穿山甲的智能分层产品对开发者变现的扶持不局限于用户分层这个单一环节,而是贯穿从模型训练优化、预估数据反馈到运营策略动态调整的变现全程。与此同时,由于平台方本身在数据能力、运营策略、测试工具和行业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也能够更好地支持开发者对于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