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EO “排队”卸任、企业“扎堆”造车,2021 科技圈十大事件你知道几个?

郑丽媛 CSDN 2022-04-06

整理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曾以为岁月漫长,时光却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知不觉间,我们已与 2021 正式告别,迎来了全新且未知的 2022 年。

这一年,除了 AI、大数据、云原生、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蓬勃发展,科技圈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变化:或是影响行业环境的变革,或是技术领域某一概念的爆火、亦或是某款软件或产品的迭代或淘汰…一桩桩、一件件地刻画出了专属于科技圈的 2021。

所谓“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既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不妨让我们共同回顾 2021 年十大科技事件,在一览科技圈过去一年重大变化的同时,或许也可从中窥见 2022 年的曙光。


互联网“拆墙”、创始人纷纷卸任,这一年的行业大动势!


1、腾讯、阿里、字节跳动表态支持“互联互通”

过去这些年来,互联网世界一直存在着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墙: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抖音、淘宝不能使用微信支付、抖音直播间购物车不支持第三方来源商品…而 2021 年相信不论是对互联网企业还是对作为用户的我们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曾高高筑起多年的互联网“围墙”终于要拆了。

去年 9 月,针对有关部门要求企业推动解决即时通信屏蔽网址链接等不同类型的问题,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表态,坚决支持“互联互通”:

  • 腾讯:“我们坚决拥护工信部的决策,在以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 阿里巴巴:“互联是互联网的初心,开放是数字生态的基础。阿里巴巴将按照工信部相关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 字节跳动:“将认真落实相关决策,我们呼吁所有互联网平台行动起来,不找借口,明确时间表,积极落实,给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便利的网络空间,让用户真正享受到互联互通的便利。”

在此之后,微信于 11 月 29 日宣布开放外链,允许用户在点对点和群聊场景中直接访问外部链接——这是时隔近 8 年后,微信和淘宝首次结束互相屏蔽的状态,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拆墙”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距离互联网重新走向“互联互通”的那一天相信已不会太远。

2、字节换帅,张一鸣卸任 CEO 并退出全球董事会

而在字节跳动走向“互联互通”之时,其创始人张一鸣已选择在 38 岁的黄金年龄“急流勇退”:去年 5 月 20 日,张一鸣发布内部全员信,宣布卸任字节跳动 CEO 一职,由字节跳动联合创始人梁汝波接棒成为新任 CEO。

在谈及其中缘由时,张一鸣指出自己并不是要离开,而是为了寻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而做出的慎重选择。随后在 11 月 2 日,张一鸣再“退一步”:宣布退出字节跳动董事会,将席位交给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

张一鸣曾在隐退之时表示,希望深度参与字节跳动的教育公益、脑疾病、古籍数字化整理等新项目,而他辞任 CEO 不久后,便在 6 月向家乡捐款 5 亿元以成立教育基金。

除了张一鸣,去年似乎还迎来了互联网大佬的“退位潮”:

  • 1 月 13 日,英特尔宣布担任 CEO 一年多的 Bob Swan 于 2 月 15 日离职,由 VMWare 首席执行官 Pat Gelsinger 接任 CEO 一职;

  • 3 月 17 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继去年 7 月卸任 CEO 后,又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空缺由联合创始人、现任 CEO 陈磊接棒

  • 11 月 4 日,Nat Friedman 宣布于 11 月 15 日卸任 GitHub CEO 一职,成为 GitHub 名誉主席,CEO 职位由首席产品官(CPO)Thomas Dohmke 接替;

  • 同月 29 日,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宣布已辞去 CEO 一职,首席技术官(CTO) Parag Agrawal 接任成为新一任 CEO;

相关阅读:张一鸣退一步,换字节跳动的“海阔天空”

3、继苹果之后,微软市值也突破 2 万亿

在许多大佬宣布隐退致其公司股价一度下跌时,微软的市值在 6 月 22 日稳扎稳打地突破了 2 万亿,步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也是继苹果之后,第二个市值破 2 万亿的科技公司。曾经,苹果用 2 年增长 1 万亿美元市值的成绩引得无数艳羡,而去年微软以同样的速度证明了自己。

与此同时,苹果也在不断前行,向着 3 万亿进发。韦德布什证券公司分析师 Dan Ives 曾预测苹果市值有望在 2022 年达到 3 万亿美元,而在 2021 年的最后一天,苹果市值已达到 2.92 万亿美元。

相关阅读:2 年增长 1 万亿!继苹果之后,微软市值也突破 2 万亿美元

4、GitHub 竞争对手 GitLab 上市,市值高达 149 亿美元

去年,在微软收购 GitHub 三年后,其强劲竞争对手 GitLab 于 10 月 15 日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当天,GitLab 开盘价为 94.25 美元,较发行价上涨 22.4%,首日收盘价为 103.89 美元,对应市值为 148.58 亿美元。

作为一个代码和资源托管服务平台,GitLab 一直以 GitHub 为竞争目标,而在 2018 年 GitHub 被微软以 75 亿美元收购,许多开发者因担心 GitHub 会偏向微软产品而选择 GitLab 后,GitLab 便迅速成长为市场上唯一的大型独立代码托管公司。目前 GitLab 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旗下 DevOps 平台:除却免费版,高级版费用每月 19 美元,终极版每个月需支付 99 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3 月 GitLab 还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合资公司极狐信息技术(湖北)有限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合资公司由 GitLab 与独家领投方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以及高成资本共同成立。

相关阅读:GitLab 上市,市值高达 149 亿美元!GitHub 的头号劲敌来了


“扎堆”造车、元宇宙爆火,这一年的技术新热潮!


5、小米宣布造车,雷军“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

在行业发生变革的同时,技术领域在去年也有了新热潮:去年 3 月 31 日,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一句“我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正式敲响了造车的大门。


小米智能电动车项目由雷军亲自带队,于 4 月份正式立项,计划初期投入 100 亿人民币,未来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雷军表示,该项目所有的资金都由小米自己出,不接受外部任何资金。

同时,小米要造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其中自动驾驶是最重要的一项核心,因此 8 月小米宣布以约 7737 万美元全资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希望以此缩短小米自动驾驶汽车上市的时间。虽然相较于官宣造车时的高调,小米此后并未再披露具体细节,但雷军在 10 月的小米投资者会上曾透露:“小米造车的各项进展,比预期的要快。”

除却小米,还有许多国内互联网企业先后加入造车赛道,但参与方式有所不同:

  • 加速汽车智能数字化的技术赋能者:如华为、360、腾讯;

  • 参与造整车的造车新势力:如百度(与吉利成立“集度汽车”公司)、阿里(与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合资打造“智己汽车”)。

此外,虽尚未正式对外官宣,但苹果有意造车早已是个公开的秘密,不过从今年其汽车项目人才频频流失的情况看来,苹果的造车之路似乎并不顺利。

而在互联网企业纷纷下场参与造车时,汽车行业去年也遭遇了许多难题:一方面是来自互联网企业入局带来的技术压力,另一方面是全球缺芯导致的被迫减产。去年年初,本田、大众、福特等车企均宣布因芯片供应短缺决定减产或关闭部分工厂,分析机构 AlixPartners 也曾预测全球汽车行业可能会因芯片短缺问题损失 610 亿美元的销售额

相关阅读:雷军哽咽:我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6、Facebook 改名 Meta,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

如果说 2021 上半年关键词之一是小米敲响的“造车”,那下半年的技术热词绝对有一个本就爆火、后因 Facebook 改名又加了把柴的“元宇宙”。

10 月 28 日,Facebook 正式更名为 Meta,宣告公司将以新面貌迎接元宇宙(Metaverse)时代的到来。其创始人 CEO 马克·扎克伯格表示:“今天我们被视为一家社交媒体公司,但是在我们的 DNA 里,我们是一家开发技术让人们保持联系的公司。元宇宙是下一个前沿领域,就像我们刚刚起步时的社交网络。”自此,Facebook(现 Meta)将未来押注于“元宇宙”,专注转向以虚拟现实为主的新兴计算平台。

尽管此前库克曾认为“元宇宙”不过是流行语、AR(增强现实)才是本质,前推特 CEO 也嘲笑扎克伯格的元宇宙计划,但不论是 Meta 还是苹果,均在 AR/VR 设备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甚至为此互相展开了一场“挖角大战”。

相关阅读:杀死 Oculus,Facebook 改名 Meta,是押注元宇宙还是“金蝉脱壳”?


IE 退役、鸿蒙设备数破 2 亿,这一年的产品快迭代!


7、苹果发布迄今最强芯片 M1 Max

2021 年 8 月 24 日,是库克成为苹果 CEO 十周年的日子。这十年来,许多人感慨苹果已不复乔布斯时代下的果敢创新,但不可置否的是,目前苹果全球市值第一,自研的 M1 芯片也很“能打”,尤其升级版 M1 Max 更是堪称苹果迄今打造的最强芯片。

在去年 10 月 19 日的苹果“炸场”发布会中,基于 ARM 架构的 M1 Pro 与 M1 Max 闪耀登场,苹果将其称为“标志着专业级产品芯片的全新纪元”。M1 Pro 配备多达 10 核 CPU——8 个高性能内核和 2 个高效内核,最高 16 核图形处理器,200GB/s 的内存带宽,最高可配置 32GB 的高速统一内存,CPU 性能比 M1 快 70%。

本以为 M1 Pro 已足够强大,而 M1 Max 的图形处理性能、内存带宽均在此基础上再次翻倍:最高 32 核图形处理器,拥有高达 400GB/s 的内存带宽以及高达 64GB 的高速统一内存。除此之外,M1 Max 内部还集成了 570 亿个晶体管——比 M1 Pro 多出 70%,更比 M1 多出近 3.5 倍。

在苹果与英特尔“分手”,M1 芯片取得成功的同时,其他如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均入局芯片的自主研发,希望以此加速创新步伐并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关阅读:M1 Max 暴击,倚天补刀

8、HarmonyOS 设备数已突破 2.2 亿

HarmonyOS 在去年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华为此前曾提出“2021 年搭载 HarmonyOS 的设备数要超过 3 亿台”的目标已顺利完成。

在 12 月 23 日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公布了鸿蒙生态的最新进展:搭载 HarmonyOS 的设备数已突破 2.2 亿,HarmonyOS Connect(鸿蒙智联)2021 年新增生态设备发货量超 1 亿台,合计超 3.2 亿。

在这场发布会上,华为还发布了首款鸿蒙汽车——搭载了 HarmonyOS 智能座舱的高端智慧汽车 AITO 问界 M5,由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合作打造。这也是华为在“造车”热潮中始终坚持的角色:不会直接造车,而是与多家车企合作,提供软硬件支持。

9、IE 浏览器宣布“退役”

在这一年中,也有许多曾陪伴我们多年的产品宣布“退役”:去年 5 月 19 日,微软宣布 Internet Explorer 11 桌面应用程序将于 2022 年 6 月 15 日停用,也就意味着这个历史长达 26 年、曾几乎一度垄断浏览器市场的 IE 浏览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即便 IE 浏览器再受人诟病、再不好用,在访问一些特殊网站、银行网站时却只能用 IE 浏览器。所幸微软在宣布 IE“退役”时, 还在 Edge 浏览器保留了一个使用 IE 的方法:Edge 中仍可启用 IE 兼容模式,启用 IE 模式后,所有 IE 功能如开发者工具、ActiveX 控件等,都可以在 Edge 浏览器中调用。

除了 IE 浏览器,此前微软还宣布其面向 iOS 和 Android 系统的智能语音助手 Cortana 已在 2021 年 3 月 31 日正式停止服务——移动端 Cortana 应用也已“谢幕”。

相关阅读:再见了,IE 浏览器!

10、雅虎退出中国大陆

而与 IE 浏览器诞生时间相近的雅虎,因“中国愈发具有挑战性的商业和法律环境”,也在去年正式宣布退出中国大陆:自 2021 年 11 月 1 日起,用户将无法从中国大陆使用 Yahoo 的产品与服务。

相较于 IE 浏览器宣布“退役”时的担忧,人们对于雅虎的离开似乎显得较为平静:在经历了 2013 年关停中国的新闻和邮件服务、2015 年关闭北京研发中心并裁员数百人后,雅虎在中国本身也只仅存一些少数的在线服务,宣布退出对于雅虎而言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道别。

相关阅读:雅虎、领英接连退出中国,开发者:GitHub 也会受到影响吗?

那么在你看来,2021 年还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科技圈事件?欢迎留言补充!


给《新程序员》投票啦,2022 年做什么你来定!

从硬件到软件工程师,我用了 12 年实现了财务自由!

复旦教授:说好2个月修复400多个安卓漏洞,谷歌实际用了16个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