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遇见开源,无限可能跃上新生
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全球社会的共识,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加速,开源技术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2022年,我国正式将开源技术列入“十四五”规划,使开源技术成为新一代工业数字化底座,“数字化开源”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中国开源领域正走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与此同时,开源创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源的模式为开发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而业务的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开源软件的进步与发展。
为了深入探讨开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剖析开源与数字化在国内的发展,《源知源味》第二期邀请到开源领域的多位资深人士,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本次对话的嘉宾分别是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任旭东(主持人)、OpenTeKr社区发起人狄安、Apache软件基金会Member郭炜、OpenSDV汽车软件技术联盟技术生态负责人滕召智。共同探讨:对于开发者和企业来说,如何运用开源进行数字化转型?开源的创新有哪些可能性?企业如何参与到开源中?如何解决企业该选择开源还是闭源等热门话题。
从“数字化转型”到“数字化原生”
随着数字化的推进,“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开源正在吞噬软件”成为了近年来业界的新共识。毋庸置疑,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然需要继续追赶。
OpenTeKr一直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狄安亲身感受到,当下国内上下对数字化的需求都愈加强烈,“数字化转型遍地开花”。然而在这股浪潮下,狄安却认为与其说是“数字化转型”,不如说是要做“数字化原生”。“数字化转型”这一词不还够恰当,就像是“旧地图上找不到新世界”,因为它还是在原来的基因上进行改造,而数字化原生则需要企业直接在软件上进行构建。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匹马,想要让它飞起来,不能说直接给马插上翅膀,这样并不能让它变成飞马,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企业从一匹马变成一只鸟。”这意味着需要企业在软件上进行构建。以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或做信息化,多数会去买一个软件来使用,这相当于是把业务“嫁接”进去。但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是要让企业能够成为一个软件企业,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要去卖软件,而是业务从软件中生长出来。
而变成软件企业,意味着企业需要拥有自己的代码,可以自己持续迭代、改造和运维。因此,开源是一个必然的底座基础,能够帮助企业拥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
任旭东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转换和嫁接,而是需要企业从内而外彻底地数字化变革。这就需要企业将数字化融入到各个环节中。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业需要克服传统业务模式的束缚,还要有拥抱创新和变革的精神。而在这个过程中,开源技术可以作为企业拥抱创新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帮助企业加速这一过程。因此,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追求资源优势、市场红利或者人口红利,而是要转向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尽管如此,在数字化过程中,企业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数据安全、人才短缺等。但差距却在逐渐缩小。郭炜表示,在过去20年中,中国一直在追赶数字化方面的最佳实践,但随着数字化基础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开源社区中使用新理念和方法的速度也在加快。以大数据为例,中国的企业已经实现了每天数百万个任务量的处理,比如中国联通、中信证券等企业,它们每天的任务量都达到数百万个,这些数据量在海外是难以想象的。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数字化基础,因此每前进一小步都会产生很多创新。尽管国内云计算发展不如海外迅速,但在硬件存储、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已经不亚于海外。开源也一样,国内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群体和数据基础,只要找到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方向,就会共同发力。
开源创新:社会化协同与弱连接理论的魔力
既然开源是数字化转型的底座,那么开源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数字化的发展速度及高度。说到开源创新,滕召智表示,过去有一句话叫“整合即创新”,或许在某些新的场景下,不同的代码或项目可以通过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放到场景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开源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开源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创新则为开源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之前我们与汽车制造商讨论项目时,一开始很担心他们是否会贡献代码,但后来发现他们其实是愿意贡献的。”
“因为开源改变了软件行业的格局。”郭炜补充道,“以前的软件都是由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独立完成,这种情况下,软件的天花板往往由这个人或这家公司的高度决定,但开源软件可能会有几千人、几千家公司协作完成,这样才不会有天花板。”另一方面,通常在大家印象中,积极参与开源社区的公司可能都是互联网公司,其实并非如此。
除了互联网公司以外,一些传统的大厂反而会专门组建一个团队去做开源。许多大型传统企业都积极参与开源社区,并在社区中做出许多重要贡献,如中国移动苏研曾经在某开源社区贡献了整个前端界面和部分重要代码等。郭炜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哪怕是在三年前,我们都想象不到传统企业会如此积极地参与开源,但如今这已成为了现实。”
沿着“为什么说开源能够产生创新”这一话题继续深入,狄安提到了“社会化协同导致创新”这一概念,并认为这一概念的支撑来自于“弱连接理论”。
1974 年,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提出了“弱连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聚集在同质化的社区中,形成稳定的封闭组织。然而,这种组织会导致创新能力的减弱。因此,创新往往来自于“弱连接”的属性。
在社区中,弱连接关系可以创造不同行业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虽然社区内部属于同质化的强连接,但会有源源不断地弱连接关系加入,并且社区和社区之间也可以成为弱连接关系。例如,开源技术社区可以连接航天和汽车等行业,形成新的创新点。这种弱连接关系可以激发点和点之间的互动,从而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此外,狄安还认为,如今开源和企业内部之间已经不仅仅是单向的消费,而是形成了双向的反馈机制。在他看来,“开源”的对立面不是“闭源”,而是“孤立”,闭源实际上是开源的一种延伸。随着开源越来越普遍,企业需要采用一种商业模式来支持这种行为。因此,开源创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创技术的创新和企业工程化创新”。
在原创技术的创新方面,企业可以将精力放在开源社区中,将创新技术公开并分享。在企业工程化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将创新技术进行工程化开发,使其能够达到商业级标准,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这样才能将创新产品做到极致体验。最后,开源社区本身具有发散性、弱连接等特点,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突变型创新。这些创新可以被企业移植到内部进行工程化开发,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开源与数字化过程。
企业拥抱开源三部曲:协作、教育和基金会
在云原生领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康威定律。康威定律指出,一个系统的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系统,必然与该系统所在的组织相映射。因此,如果企业要将开源软件作为一个战略来设计,那么企业的组织设计也要与开源战略相匹配。否则,开源软件很难持续地发展。
开源软件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技术领域,还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源软件的成功需要大规模的协作和合作,需要参与者的热情和投入。任旭东表示,虽然正确认识开源文化和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仅在这些方面的改变,还不足以推动企业参与开源社区。在国内,许多企业虽然意识到了开源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深度理解并驾驭开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国内推广开源技术,让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使用创新的工具和平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滕召智认为,在传统行业,企业的人才梯队可能并不是数字化或开源延伸的状态,但可以通过参与开源贡献或开源应用的方式来发掘一些人才,并将其补充到企业的人才储备中,从而推动企业的开源驱动力。此外,也可以借助一些平台或组织来加强企业与开源社区之间的联系,例如开源社区基金会。在国内,虽然像开放原子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已经成立,但还需要更多的基金会来推动企业参与开源社区。
郭炜也认可这一说法。中国需要更多的开源基金会,因为这些基金会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支持。虽然国内的开源社区有很多爱好者,但他们在组织和管理开源项目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第三方基金会来有效地管理和维护这些开源项目,并为企业提供支持和保障。除了基金会,还应该让更多的组织参与进来,包括政府机构、地方组织、NGO等,从而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通过利用各方的优势,将这些优质的开发者和企业用户组织起来,形成社区,充分发挥中国开发者勤奋、热情、好学的优势,最终推动开源项目的发展。
此外,开源的发展还需要教育培训、组织协作、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普及和宣传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及快速发展。
开源发展,共创未来
综上所述,开源软件已经成为了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根基,它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企业需要认识到开源的重要性,但仅仅改变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加强企业与开源社区之间的联系,并借助平台和组织的协助,才能更好地参与开源社区。
同时,政府、基金会、企业和开发者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开源社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数字化转型和创新的进程。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协作,才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和溢出,推动开源软件的成功发展。因此,栏目最后,任旭东呼吁各方能够积极参与到开源社区中,共同推动开源技术、开源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进程,为国内开源生态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