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量命名争议后续:大模型极限竞速下的疲态初显
大模型竞速现状:快屯粮、慢磨枪
全社会都眼看着大量资金与精英人才投入大模型赛道,创始人们在中、美、中东飞来飞去,为未来12-18个月囤积财力与算力。每个明星团队在推出新模型时,不断提高声量,不断屠榜对标,但鲜少有团队明确将以模型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作为目标。
网传近日李彦宏在西丽湖论坛上,提及「国内 200 多个大模型其实都没什么使用量」,这也是国内数百个模型团队鱼龙混杂的现实情况,但并不影响各大企业前仆后继进入大模型赛道,抢占位置和资源。
因为根据互联网 1.0 和 2.0 时代总结下来的成功经验,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固然重要,但都是可以靠时间追赶。最重要的是尽快获得市场上的资金和信心,不然也许下一秒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寒冬。
根据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了 1066 起融资事件,涉及 3062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金额。同期大洋彼岸也是类似的阵势,根据 Crunchbase 数据库,2023 年上半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共发生了 1842 起融资事件,涉及 545 亿美元的融资金额。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资源投入,也扶持了一批头部企业打开了局面,不断加强机构的信心。
目前 OpenAI 已经完成了 103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 270 亿 -290 亿美元。国内除了智谱 AI 累计融资超 20 亿人民币,估值突破百亿人民币以外。Minimax、百川智能、月之暗面等第一梯队也会陆续接力迈过 20 亿美金估值门槛。
每天都有大模型的融资、发布、技术突破的新闻刷遍头条,也将全社会的期待推至顶峰。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任何模型团队,都逃不过各环节被放大和审视的可能性。
在大模型上的急切、疯狂的投入之下,我们也关心:头部的模型团队追赶 OpenAI 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引领和推动更深层次的创新?
推荐阅读:
▶最“倒霉”的果粉:在苹果官网买的 iPhone 15 PM,变成了高仿 Android 手机!
▶大模型会毁了年轻程序员 —— 对话图灵奖得主 Joseph Sifakis | 新程序员
▶李开复再度回应争议:取之开源也贡献开源;OpenAI 暂停 ChatGPT Plus 新用户注册;微软官宣两款自研芯片|极客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