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的故事 | 走进汇通祠 方知郭守敬
中轴线西侧
在北京繁华二环路的积水潭桥东
有一个闹市中的幽静之所
——汇通祠
今天的汇通祠还有一个名字
叫郭守敬纪念馆
身处闹市,南临西海,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汇通祠吸引着许多游人参观
让人流连忘返
也述说着北京城的历史与故事
01
走进汇通祠 方知郭守敬
柳林蝉鸣、白鹭绿荷,老舍笔下的积水潭在2018年升级为西海湿地公园。
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杨,池中的绿盖,摇成一片无可分析的绿浪,香柔柔的震荡着诗意……
”再读老舍,更能品味出老舍最爱的北京以及北京由水而得的灵动的美。
与西海湿地公园一起提升的,还有北岸上居高临水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冬日的西海湿地较之春夏少了几分妖娆,但是落叶后高大粗壮的老树、半水半冰的海子、水中嬉戏觅食的野鸭……构成一幅北方冬日图。
沿着蜿蜒的小路走上山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灰瓦以及石券山门,走进石券山门,按着导览指示进行参观,郭守敬、大运河……一一映入游客的脑海里。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也叫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代在德胜门西设置了水关,并在此地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积水潭,岛上建有镇水观音庵。清代,乾隆皇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镇水观音庵,并赐名汇通祠。
1976年,因修建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全部拆除。
1986年堆土为山,重建汇通祠,祠内楼北侧有吴良镛先生撰文的《重修汇通祠记》,后来在侯仁之、吴良镛等老一辈专家的倡议下,区政府决定在祠内设立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为北京初建城时贡献卓著的伟大水利家郭守敬。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在水利方面,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
郭守敬当时负责修建元大都,以什刹海的东岸作为北京城最初规划设计的起点,经过全面勘察,他提议将北面的高梁河水系和永宁宫附近的一片水域接通,再向东南开凿一条人工河接通已有的大运河,这样不但解决了漕运船只在城里停泊得的问题,而且给大都城找到了足够水源。
从大都到通州这段河道就是通惠河,而通惠河在大都的起点就是什刹海,因此什刹海成为漕运码头,从大运河北往的船只可以直通这里,促进了元大都的经济发展。
所以今天的人们为了纪念郭守敬,将汇通祠赋予了另外一个身份——郭守敬纪念馆。
02
以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2017年,西城区启动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展陈改造提升工程,历时一年多,一个“小空间,大内容”,科技感十足,又富有“人情味”的新馆展现在游客面前。
2019年全年,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10896人次,日均参观近400人次,日最高接待1200人次,举办各类活动60余场次。
一度门庭寂寥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是如何一跃成为北京小微博物馆的“流量明星”的呢?
2018年11月20日,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分成了5个展厅,分别是“世界名人郭守敬”、“大都水利开新篇”、“通大运河树丰碑”、“前贤遗珍惠后人”、“科普教育展厅”。
布局上因地制宜,使游客游览完毕后,对郭守敬、大运河、元大都、积水潭、忽必烈等不仅有感观上的认识,而且还有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使博物馆打破了原有的展陈方式,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立体、全面的形式给观众一个有趣的体验。改造提升后的北京郭守敬纪念馆适度引入了高科技手段,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了各年龄段的游客。
第一展厅上方悬挂的“郭守敬星图”,引起游客们极大的兴趣,从而使郭守敬的科学家形象更丰满;
第三展厅设置的多媒体沙盘互动装置,直观再现了积水潭码头舳舻蔽水的盛况与白浮引水工程等的全过程。
2018年11月起,“耳朵里的博物馆”通过公益语言导览,让更多青少年认识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认识了郭守敬,知道了大运河。
汇通祠历久弥新
大运河纵贯千年
如今北京城的轮廓
与郭守敬以及那个时代密不可分
感兴趣的小伙伴
不妨趁着冬日暖阳,顺着西海闲庭信步
去感受历史遗迹
触摸北京城的脉络
郭守敬纪念馆参观攻略
地址: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
开放时间:9:00—16:00 每周一闭馆
门票:可在“北京郭守敬纪念馆”公众号上预约,免费参观
交通: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C口向南50米
文字:石伟
图片:于志强 中国旅游报
制作:樊鲁阳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相
关
阅
读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邮箱:xcxmtk@163.com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你喜欢的文章!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