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也想见你,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小青梅 广州大学团委 2022-05-14


不就换个地方住嘛,多大点事儿。

不戴口罩也轮不到我感染,你看我们小区一例都没有呢。

我就偷偷回学校拿个东西,不会有人发现的,而且我都做好防护措施啦。


/


在这场疫情攻坚战里,许多人的侥幸心理一览无余。人们总是低估自己遭遇消极事件的风险,觉得种种疾病和突发意外都离自己十分遥远。相反,认为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事件,下一秒我就锦鲤附体,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乐观偏差的状态,那么它是如何逐渐影响我们的呢?


近日,随着疫情状况的逐渐好转,武汉解封、多地确诊清零、各地也陆续复工复学,人们纷纷出门,感受春日的到来。清明假期,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已达4325.4万人次,5月1日至5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总量1.21亿人次难发现,人们已经逐渐将疫情当成过去式来看待,街道上、商场里、甚至医院内,都出现了许多不戴口罩的身影。 坚疫情防控的成果是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是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更是无数人的无私奉献,让国家度过新冠难关。


但如今,不少大学生已经不把新冠病毒当回事了,抱着侥幸心理不做防护措施出门更改住址不跟辅导员报备,亦或者觉得自己因“正当理由”回校拿个东西,只要小心点就不会被发现,被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


这种侥幸心理”在生活中实在尤为常见,例如课前没预习,但觉得老师肯定不会点到自己;忘记充公交卡,但是觉得肯定可以再坐一次车;出门没带伞,但觉得一定不下雨。这些场景,你是否感觉似曾相识?大家不知不觉好似都会使用这种侥幸思维,这种在心理学名词中称之为 乐观偏差的状态 它是如何逐渐形成与固化的呢?


📚词条解释:

乐观偏差指在与他人比较时, 人们通常认为好事情更垂青于自己,而坏事情更眷顾他人。

在疫情期间表现为:觉得自己离新冠病毒很远,感染率较低,他人更有可能感染。



产生乐观偏差的一大重要心理机制是自我中心主义,通俗来讲就是个体在行为和观念上进行比较判断与决策时, 人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而较少地去关注他人有关的信息,导致个体对某件事情可能性的评估不准确。


如在疫情期间,张三只想到自己会采取适当行为以降低危险, 而不会考虑到周围邻居也同样采取了措施,张三认为邻居感染风险一定比自己大,结果自己不知为何反而成为了无症状感染者。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被个体定义为严重性事件或有严重后果的事件也会引发更大的乐观偏差,可能是人们长期处于“战疫”阶段,关注过多的负面信息,让人们感受到更很大的威胁。因此,为了降低这种焦虑和恐惧,人们会采用诸如否认、不接受威胁存在等自我防御的应对策略来保护自我恢复心理平衡。


曾有研究让居民评估自己患艾滋病的可能性亦是如此,居民会强烈否认自己患此类严重事件的可能性,自身评估的概率比当地实际的艾滋患病率要低很多。



如何处置第一个破坏规定的人,往往影响接下来是否会进入恶性循环。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放任社会情景中的不良现象发生,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如果当第一个不服从管理的学生私自回校,但又没有被发现或处理,可能会诱使那些本就蠢蠢欲动的想回校拿东西的同学,造成学校管理防线的全面失控。


人们的侥幸心理,就是从一瞬间的念头开始的:你看有人也做了这件事,他都没有被发现,我肯定也不会付出代价。



因此,我们不要埋怨学校的严格管控,也不要因填表格、调查反馈而发牢骚,或者漫不经心的敷衍了事。在不能返校的日子里,我们的校园并没有死气沉沉,而是在为迎接新的明天而不断前行,校园里穿梭着的身影在守护每一道疫情防护的堡垒,宿舍栏杆上的被子后也是宿管阿姨不经意的温柔。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不觉已是春花谢夏鸣蝉,但彻底胜“疫”的路依旧有人在负重前行。若我们少一分侥幸心理,便可以分担他们身上的一斗沉担。


参考文献:

[1]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04):562-566.

[2]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06(06):886-901.

[3]陈瑞君,秦启文.乐观偏差研究概况.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11, 1822–1827 


新冠未除

侥幸之心不可存

甩锅谣言不可信


九张图

带你听清理性和科学的声音

👇



文 / 杨婧

编辑 / 郭君玉 黄荣朝

责编 / 林焕清 陈婕 牛波波 李佩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