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弃吧,「稍后阅读」可能并不适合你 | 领客专栏 · 電腦玩物

2017-06-13 数字生活家聚集地 AppSo

我最近开始实验:「不使用稍后阅读服务。」
不是稍后阅读不好,而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稍后阅读服务。
例如有完整的时间阅读文章,或是工作忙碌但晚上有足够时间回顾阅读的人,就适合使用稍后读。但如果你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呢?有没有可能有另外的做法?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所实验的方法。
反思「稍后阅读」
我在过去几年,研究了几种不同的稍后阅读方法,例如用自制工具来「听」文章,善用额外时间。又或者先读重要文章,次要文章才稍后阅读。
但我喜欢思考方法的不同可能性,所以最近又在实验一个新的可能方法:应该如何处理资讯会更有效?
如果我们面临的真实情况是:「稍后都不读完」怎么办?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再读,或是有时间时又被其它新资讯牵走注意力。如果现在没时间读,其它时候其实也很难找出时间读。

如果稍后阅读累积太多内容而变成另一个花时间的服务怎么办?大量的稍后阅读文章,最后要花很多时间消化,这样真的有节省时间吗?如果又加上稍后阅读流程,是不是多了一个流程?

稍后阅读的理想与现实
起初稍后阅读的想法是:「等我有时间时,可以仔细阅读一篇好文章」
当初我介绍初代稍后阅读经典服务「Instapaper」时,对它的一句精神标语感动不已。
那是网络博客刚兴起,网络阅读文章渐渐取代读书时间的背景下, Instapaper 的开发者提出的「好文章值得花时间精读」理念,我至今也对这个想法深信不移。
但是稍后阅读可能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与初衷背道而驰:「把没时间读的资讯都放入稍后阅读」,结果这就和稍后阅读的本意「好好阅读一篇好文章」相违背了。
虽然可以说是个人自制力与使用方法的问题,但这种情况也确实很容易发生。甚至 Pocket 等服务,也慢慢把自己变成一个永远读不完的内容电视频道,会不断推送新内容,让你可以不断稍后阅读。
如果稍后阅读违背了「好好读完一篇好文章」的本意,变成了「收集现在没时间读的文章」的工具。那么长久下来它可能变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总在没时间的时候看文章?然后不断收集没时间读的文章?」
比稍后阅读更积极一点
到了这个「社交取代网络」的时代,文章不再是静态等着你去找,而是不断主动推送到你的面前,或许我们应该采取「比稍后阅读更积极一点」的做法,防止这种被灌输式的喂养法
关键的转念可能在:不是把资讯读完,而是把资讯处理好:当下阅读、当下处理。

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而是处理了多少。如果不再把资讯纳入稍后阅读流程,而是聚焦在把可以处理份量的资讯纳入处理流程,转换成自己可以吸收的知识,会不会「对某些朋友来说」更好呢? 

要特别说明,这不是全体适用的唯一方法。

1. 选择好你的「读完」时间
不要设想如何读完资讯,不要设想有时间稍后阅读,而是思考我可以花多少时间读资讯,设定的时间到了,就是「读完」,这也就没有稍后阅读。例如:
  • 限制每天早上起床阅读 30 分钟。

  • 限制工作到一段落,给自己 10 分钟上网阅读。

  • 等到完成重要工作,可以有阅读资讯的 20 分钟奖励。

然后那个当下就全力冲刺阅读,这样可以读得更畅快。
2. 选择好你的资讯来源
有些资讯对你来说是可看可不看,但却很容易耗掉阅读时间,所以一开始就建立一个「自己需要的重要资讯」的管道。
这样时间再短,也能优先留给最重要的阅读资讯,就不需要稍后阅读重要资讯了。
而剩下的休闲或次要资讯,就算不稍后阅读,没读完也没关系。
3. 当下阅读,不需看完
「20% 跳跃式阅读法」,或者就很单纯地在规定时间内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这是我从 RSS 时代就一直提倡的方法,不需读完所有文章,只要设定的时间到了,能看到多少重点都已经是收获。
你读到的都是得到,而不会因为没读完而损失。
4. 多进行资讯到知识的「转换处理」
并且在你阅读时,立刻就要进行处理:画上重点、写下笔记、安排任务。这是把「资讯变现成知识」的过程:
  • 画上重点:变成以后方便引用的材料。

  • 写下笔记:变成用自己的话解释的知识。

  • 安排任务:变成自己亲身实验的经验。 

与其留时间给稍后阅读,继续创造更多「只是阅读的资讯」,或许你也可以跟着我试试看:「当下阅读,当下处理」的新逻辑,创造更多「处理过」的转换知识。
我的这个实验,并不是否定稍后阅读的方法,而是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也欢迎你分享心得。
文章授权转自電腦玩物,原文链接:http://www.playpcesor.com/2017/06/read-it-laterr.html

本文由让手机更好用的 AppSo 精选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 AppSo,回复「稍后」掌握好稍后阅读的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