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晚去吃顿好的。Eva:等等我看下哪家评分好。这是我和朋友 Eva 的日常对话之一,Eva 是某点评网站的 KOL,她很爱写食评,哪怕喝杯奶茶都能写个 300 字的评论。我常对她说「你不来写评测真是可惜了。」▲图片来自:好奇心研究所但久而久之,Eva 也变得十分依赖点评网站,吃饭前看评分、看电影看评分、谈游戏三句不离 IGN......我常常因为要等 Eva 选出合适的餐厅,而饥肠忍耐十几分钟。实际上,像 Eva 这种用评分来看产品的人在我身边不是少数。朋友 A 不久前就因 DxOMark 给新 iPhone 的拍照评分过低,直呼他们有失公允。互联网消费时代,评分决定好坏评分总能在我们毫无想法时候挖掘出新事物、提供建议,吃饭有点评、电影有豆瓣、手机性能安兔兔、拍照有 DxOMark......但出人意料的结果也总让这些平台饱受争议。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说这个手机拍照厉害,可按照别人的标准,可能就不是一回事了。▲我在某咖啡店点了这杯「藤椒咖啡」,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几乎没有评分,但我觉得它无论是卖相还是味道都挺有意思说起「看评分来辨好坏」,其实我也曾经有过这个经历,只不过当时我主要是看电影评分,好评多的就去电影院,没有好评的就省下一张电影票。可能由于那时还没有今天那么多点评平台,所以我也没有像 Eva 那么讲究。要说评分平台的兴起,实际上也就过去三四年才出现的事,这里其中除了因为移动网络逐步发达以外,还有生活内容丰富、手上的硬件越来越先进等因素所在。作为一名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互联网的「原住民」,我发现曾经含蓄的网友变得越来越有分享精神,吃饭、看电影、去旅游都能评个分。这要是放在过去的 2G、3G 时代,都是无法想象的事。然而随着网上的点评内容越来越多,我们也渐渐有了做消费决策前去看评分的习惯:高分的自然优先,低分绝不会在考虑范围。这也无形促进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和一门产业链诞生——用评分来决定产品好坏,用水军来控制评分和评价。争议不断的「标准」与「非标准」评分这些分数是怎么得出来的?从个人总结看,当下网络平台的评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既定的测试标准去对产品进行测试,另一种是结合官方自有标准和大众评价得出结果。以我最熟悉的智能手机为例,我们熟知的安兔兔、DxOMark 都是根据一个既定标准得出测试成绩的平台,这些平台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有一套成熟的测试项目
被广泛使用
有一定权威性
具有平台主观性
这四个特征可以说是相互紧密关联的。比如前段时间因iPhone 11 Pro Max 测试而被推上热搜 DxOMark,就是标准化测试的其中一个代表。这个机构拥有一套自己的测试项目,其中包括对手机相机的功能、成像质量进行流程化和场景化测试。▲2017 年版 DxOMark 相机测试项目. 图片来自:DxOMark更细化地看,单「成像质量」一个项目,就包含了相机的曝光、色彩、变焦、降噪、拍照画质、视频画质十多个环节。在执行一套测试后,DxOMark 会根据产品表现打出综合分,分数越高也就代表手机拍照实力越强。有着大量且严谨的测试,DxOMark 自然也就成了手机拍照的「标杆指南」,长期稳居排名头部的厂商更时常把 DxOMark 的评分给产品背书,将分数作为相机实力的证明。不过无论是 DxOMark 还是其他评分平台,通过固定流程去测试产品,也会测出出人意料的结果和争议。譬如最近拿到 DxOMark 头部排名的小米 CC9 Pro 和华为 Mate 30 Pro,虽然两款手机都是 121 的综合得分(华为拍照单项高 2 分、小米视频单项高 2 分),但在榜单中小米却只排在华为之下。更让公众对 DxOMark 公平性和客观性产生质疑的是 iPhone 11 Pro Max 的成绩。这同时也让 iMore、Androidauthority 等科技媒体提出质疑和不满——眼看上去差不多,甚至在某些环节中表现还更好,怎么得分就差这么多呢?许多人可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DxOMark 应该是一家绝对权威、公平、客观的测试机构,但负责运营 DxOMark 的 DxOMark Image Labs 实际上是一家兼顾解决方案销售、咨询的公司。测试相机并得出评分,其实是他们其中一项工作,让 DxOMark Image Labs 实现盈利的是这套测试标准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