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仕佳杰周一兵:平台是各类生态共有的家园
点击蓝字
关注商业伙伴
在数字经济时代,IT生态也在新一轮的技术驱动下进化升级,生态中的各种角色正在新的环境中面临抉择——是秉持传统思维、单打独斗,还是共建平台、共享繁荣,融入生态的大家庭?相信每个企业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久前,在接受商业伙伴咨询机构总经理国秀娟的独家采访中,伟仕佳杰集团副主席、中国区董事长周一兵,详细描绘了他心中的生态理想——用数字技术携手打造B to B企业服务平台,在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升级中,共建、共享美好生态家园。
中国IT生态发展得益于需求与技术驱动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IT从传统的渠道时代逐步过渡到生态时代。同时,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今年商业伙伴又提出了数字生态的概念,并把2019年定义为数字生态元年,借此机会想请您从国内外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您对这一提法的理解以及思考。
伟仕佳杰
数字生态可以作为整个IT生态在目前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提法,而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数字生态,数字技术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用数字、数字化来定义生态,整个生态背后的本质就会看得更加清楚。我较早来到中关村,也见证了中国整个IT产业生态的发展进程,其中最大的主线就是需求推动。正是因为有了需求,才想到通过技术手段予以满足,从而推动了整个IT生态的发展。
首先,改革开放让我们打开了国门,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质量,还是在企业IT应用方面,反差都非常明显,需求的原动力也由此产生。其次,仅有需求的原动力显然也是不够的,还要有技术手段去解决。但客观来说,当时国内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不管是CPU,还是操作系统、数据库,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即便是现在,这一局面也没有完全得以改观。
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文字处理技术就是结合国外的技术所做的应用开发,并形成了诸如联想汉卡、五笔字型输入法、WPS等软硬件汉字系统,当然还包括四通的中英文打字机等,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文字处理需求。此后,局域网的兴起又使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迈上了更高的台阶,OA、财务软件、ERP等IT手段,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上世纪90年代末,IT技术在生产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又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得更加高效,同时整个IT生态建设也有了实质性提升,包括12金、运营商的BOSS系统、手机计费系统、银行的核心系统和借贷转账等,其实都是通过IT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发展过程其实都更多受到了国外的影响和带动,在这种启发和带动下,国内的IT产业生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天,数字或大数据技术正成为推动整个生态未来发展的更强劲动力。
比如在 B to C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了围巾后,可能还买了毛衣;买了毛衣后,可能又买了鞋子,这其实就是在对大量的消费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后,为新的购买行为提供了动力。总体而言,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在经历前期粗颗粒发展之后新的升级,对需求的响应会更加精准,整个数字生态也会有更多关联和跨界。
周一兵
新一轮生态升级催生了B to B服务平台建设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请您以伟仕佳杰为例,谈一谈在数字生态时代,企业应该有怎样的变化和提升,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身处数字生态当中的各方会有哪些新的合作模式和形态出现?
伟仕佳杰
我先描述一下未来整个生态当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合作前景,再来看伟仕佳杰的思考和行动,这样会更加清楚一些。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比如5到8年时间内,原来的很多产品包括x86服务器、打印机还会在各种平台上存在,因为市场还有需求;在新一轮技术的带动下,还会有一些新的产品出现,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这些产品和技术也会推动产业升级、场景升级。
同时,我们还能够看到很多新的内容可以被整合进来,那就是服务。中国大概有数千万家企业,中小企业占到了绝大部分比例。这些中小企业,甚至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在服务方面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在财务方面,年营收在百亿左右的公司,财务人员可能要有几百人,但其实很大一部分非核心工作完全可以外包,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那企业到底应该包给谁呢?这就要求在整个生态当中有这样的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
再来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大家都知道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也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导致企业日常经营受到影响。但实际上可以有很多办法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基于对其各种经营数据、所处行业的数据清洗和分析,完全可以了解其信用情况,并据此确定可以贷多少款、贷多少天;等等。
此外中小企业可能还有外汇、知识产权、商标注册、进出口等各种服务需求,如果生态当中有这样的高效、透明的专业服务平台,上面有很多服务板块,无疑会更便于企业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且还能清楚地知道跟谁合作最划算。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态支撑,国家提出的双创就可能就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功率,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在B to C领域,这样的平台已经取得了成功,并造就了BAT这样的公司;在B to B领域也应该会有这样强大的平台,出现类似BAT这样的公司,甚至也会有几千亿的市值。因为我国的企业数量足够多,服务空间也足够大。
伟仕佳杰本身就是一个供需双方对接的平台,上游端连接了300多家国内外一流厂商,他们的产品和技术通过我们的平台和下游4万多家渠道,流向了最终用户。但是,原来这种流动更多是单向的,未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相互需求可以放到这样的平台上,形成多向的流动,从而使平台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包括财税服务、HR、技术、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
从目前来看,伟仕佳杰已具备了做大平台的基础,只是需要把原来的管控模式变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更高效、更低成本、更有效的平台,并在平台上逐项扩展服务内容。
周一兵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刚才您谈到的生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IT生态概念,原来大家谈IT生态可能更多是指大家组合起来,为行业用户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您谈到的生态其实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生态中的所有关联企业,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更丰富、更全方位的服务。
伟仕佳杰
我认为未来IT服务会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面向大的行业客户,一部分是面向中小行业企业。IT服务还会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未来更估值更高、市场更看好的服务一定是结合IT的跨界整合,而且不是单向的,相互之间的资源可以实现更好的匹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这样的平台竞争力一定会比以前有几何级的提升。
重要的是,在原来以产品为导向的生态中,彼此的竞争关系很明显,而随着平台化生态的建立,大家在平台上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并慢慢淡化彼此竞争的概念,因为大家在这个平台上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并逐渐淘汰落后的生态,每个人都有很多新的事情可做,这就是产业升级或者整个生态升级的好处。
而无论是数字生态,还是未来更加智能化、平台化的生态,最重要的是不要走弯路,如果在新一轮的升级过程中,大家都各做各的平台,无疑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未必都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所以必须判断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了解应该和哪些人、哪些企业一起来做;这要想清楚是成为别人的一部分,还是要自己牵头去做。
伟仕佳杰在平台建设方面是开放的,也一定会往平台化方向发展,但我们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自己做,而是要和大家合作共建,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而且,这个平台也不一定非要分出是你的还是我的,而是整个生态大家庭的。事实上,在中国也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独自建成这样的平台。
周一兵
新生态合作是伟仕佳杰平台升级的关键步骤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再来谈一个就比较具体的问题。我们看到今年伟仕佳杰和阿里云、科大讯飞、商汤都签署了合作协议,想请你从传统分销商的角度谈谈在这些领域的拓展,对于伟仕佳杰自身的价值所在。
伟仕佳杰
这些恰恰是伟仕佳杰从原来单一的产品分销向平台化、技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行动,或者说是重要的部署。比如在与阿里的合作中,伟仕佳杰一定不是单纯的总经销商角色,而是会有很大一部分服务的内容增加。阿里也很清楚,伟仕佳杰与他们合作,后期至少会带来三倍以上的服务内容,涉及到数据、云及其它相关服务,这些服务内容也是伟仕佳杰要去拓展的板块。
伟仕佳杰和商汤、科大讯飞等一系列AI公司的合作,其实也是为了加快部署在更新层次、新一轮生态升级中的服务内容和方向。这些内容和方向与传统的业务有所不同,如果我们想往新生态领域发展,不跟这些公司合作就很难进入到这一生态层面;而要进入这样的生态氛围,就必须和他们建立合作关系,然后在合作的前提下开展这方面的业务,提升相关能力,从而为进入更高的生态层次奠定基础。
周一兵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实际上我们也看到IT产业中的各种角色都在关注新生态建设,并且在这个发展方向上做着相应准备。
伟仕佳杰
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不朝这个方向走可能就会面临淘汰。当然,在朝这个方向走的时候,不管是分销商还是方案商,传统的业务还一定会存在,因为在从IOE架构在向云架构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客户还是双重架构,并没有完全迁移,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可能就不需要建设传统架构了,而是会直接上云,所以对于方案商来说,无论如何都要朝这个方向拓展。
同时,数字化也提升了客户对高品质的要求,并为方案商的生态升级提供了可能,因为有了规模和数据之后,就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做好精细化管理,经营也会更有针对性。比如,淘宝店铺、外卖的打分,就会对店铺的信用等级和外卖的生意有影响,因为大量的数据积累可以为其画像,让消费者更清楚用谁为自己提供服务会更好。
周一兵
国外IT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平台搭建中来
国秀娟
B.P商业伙伴
刚才您谈到了方案商和分销商,那么对传统意义上的上游厂商,您又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期待?
伟仕佳杰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关键。大概5年前,阿里、腾讯的发展势头都已经很好,而跟我们合作的上游厂商却出现了问题,不管是做服务器的,还是做存储和网络的,尤其是国外厂商都面临业绩下滑。其中有两个因素:一是国内很多客户,包括政府行业和大型企业,基础设施搭建工作基本都已结束,新兴中小企业则开始考虑上云,这对原来提供IT基础设施的厂商来说是很大的冲击。
另外一个因素是在新一轮的技术和生态发展当中,与产业互联网、云架构关联比较紧密的会有比较好的采购量,没有关联的则要差很多。而且还暴露出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产品和技术已经不是关键诉求,也不再是门槛,用哪家厂商的产品已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业绩下滑也是必然的。
当时我曾经跟国际上几家大的厂商建议过,希望他们能够实现决策本地化,参与到国内的产业互联网和云的业务中来,不要只卖产品,要和大家一起合作建平台,他们可以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当时他们虽然觉得有道理,但对于很多国外公司来说,也很难立刻做出改变,而且一拖就是5年。
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很多国外厂商都找到了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的自身定位,成为产业互联网、云生态中的建设者、投资者,而且还要往敏捷、弹性的方向上去做架构部署,走分布式的路线,因为应用比架构更重要。我认为这才是可行之道,才会有更多机会。
周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