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堂,很不一样!
“谁想拿起锤子试试现场激发地震波?”
“我来!”
锤子被高高举起
向地面砸去
这是哪里的施工现场?
原来这是石大学子的石油仪器技术
地震勘探部分的校内课堂
随着重锤“砰”的一声落下
采集器上便出现了“新鲜”的地震波信号
“没想到在校园内竟然就能
‘自产自收’到复杂的地震波信号!”
在讲授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时
老师带领学生
从工训中心钻井工艺到采油装备
再到油气集输
最后到炼制加工仿真沙盘
现场教学,身临其境地
参观石油生产的全过程
共享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共建教学课堂
让课堂更加丰富、鲜活、生动起来
工训中心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拉分盆地模拟仪
自建校起,石油工业训练中心
面向全校开设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
见证了石大的发展与变迁
建设实践基地
提供实践装备
让石大学子足不出校便就能学习到
机械制造、石油工业
人工智能等相关实践技术
今年,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
下设近100个班
将完成全校14个学院4000多名学生
近50万人时的实训教学工作
工训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锤炼匠心精神,让学生爱上课堂
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
这是工训中心设立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
工训中心的课程以实践为主
并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即使是理论课堂也会尽量借助
仿真模型、虚拟场景实践开展教学
易学能懂、易懂会用
“用锯条锯铁块,一不小心整个形状都毁了”
“做钳工不仅需要体力
也需要技巧和耐心
工序中工件会有所磨损
因此要留有加工余量。”
经过长时间的锯和锉
学生们都将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美的工艺品”
“当作品出来的那一刻
我觉得我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学生在虚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进行小组作业
匠心亦需创新
新体验、新技能、新知识
工训中心内每天在上演着各种新的故事
新颖的教学模式
多元的教学场地
真实可操的教学设备
工训中心在实训中锤炼学生匠心精神
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专业
并爱上自己的专业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生死记硬背课堂知识效果是不好的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工训中心教师认为:
只有在亲身实践体验中
才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更有利于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品质
“理论+仿真+现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仿真实训 直面实践现场
在这种模式下
会使师生互动性更强
学生自主性更强
创新性更强
工训中心教师向学生讲解激光雕刻知识
新时代背景下
新型工业化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其具备更强的专业实力
工程综合训练创新课程正在以新颖实际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自我认知
增强学生的实操本领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它为学生搭建专业平台
对接就业需求
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发展
共享教育资源,服务全校大局
近20000平方米的教学场地
4000多台套教学设备
工训中心结合教学需要及各专业特点
立足现场生产一线
产学研深度融合
自主研制大批仿真教学装备及软件
搭建机械制造、石油工业、人工智能、
大学生创新等方向的系列实训教学平台
工训中心将教学资源共享
为各学院的工程训练学习提供优良条件
引桥筑路,将各专业紧密联系
共同培养
专业功底扎实、实践创新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许多学院选择将工训中心
作为另一个课堂地点或者合作教学单位
工程认知、虚拟实验、仿真实训、生产操作
在这里
学生不出校门便可以了解并参与到
企业生产全过程
工训中心门类齐全、设备先进
60余所国内外高等所学校都曾来此调研交流
同时还对接青岛市各大中等学校
服务当地青少年,助力中等学校
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
每年接待高中生超1000人次
工训中心独到的研发创新能力
在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成为高校间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交流重要平台
实训育人,智创未来
工训中心营造教学育人“新生态”
将产教融合实践服务学生、服务学院、
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在推动双一流学科的建设
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做出了重要贡献
走在了工训示范队伍的前列
结合学校“两校区一园区”的战略布局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工训中心将应用和创新作为落脚点
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
夯实基础,突出特色
力争建设成为“体系完善、设施先进
运行高效、特色鲜明
具有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的
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
现代化工业训练综合教育基地
来源:石油工业训练中心
文字:罗梦妍 翟易春 党雯珺
图片:王淑萍 蒙玥杉 底梦迪 王翊霏
姚遥 崔跃钟 罗梦妍 邵云霄
编辑:徐欣妍 冷子瑞
责任编辑:成玲玲 代海燕 王淑萍
石大毕业生去哪了?
为什么要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