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新疆种子”

2018-02-26 阿勒泰新闻网

2月21日,高山滑雪国家队新疆组的队员们在列队准备练习半犁式滑雪。

平昌之后,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11点,新疆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在和风中苏醒,一行红蓝相间的“小点”从一号雪道中段蜿蜒而下,冰雪呈粉末状飞溅,反射出太阳的光芒。

高山滑雪国家队新疆组的队员身穿明亮的滑雪服,戴着厚实的头盔、雪镜,动作却不甚娴熟,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稚气。原来,这支队伍刚刚“满月”。


以国家队之名

2017年底,中国国家高山滑雪队在新疆启动跨界跨项选材工作,从350名运动员中选拔出22名体能卓越的培养对象,年龄在14岁至20岁之间,覆盖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不同民族。2018年1月,高山滑雪国家队新疆组成立,训练目标直指2022年北京冬奥会。

  “现在开始打基础,有点迟了,但还有机会。”蒙古族教练巴特尔·叶斯力汉身材粗壮,说话直爽。他几番告诫队员:“国家队是动态选拔机制,入队不意味就能留下来!”经过踩雪板、上雪场等初体验,队员能否适应封闭式训练环境、能否培养出良好的雪感、在日常训练和大型比赛中游刃有余,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考察。

  高山滑雪起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也叫阿尔卑斯滑雪,1936年首次入列冬奥会比赛项目。在刚刚过去的平昌冬奥会中,高山滑雪产生了滑降、回转、大回转等11块金牌,被欧美国家包揽,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成为夺冠热门。

  目前中国高山滑雪项目注册运动员只有100多人,与世界冰雪强国相比起步晚、发展慢。教练巴特尔坦言,此番跨界跨项选拔人才,是国家为扭转“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体育竞技格局做出的调整。

  “大个子”张殊梁今年17岁,面庞清瘦,摘掉飞巾,脸颊上露出几颗青春痘。两个月前,他还在70公里外的北屯高级中学读高二,是一名足球体育特长生。入选高山滑雪国家队新疆组后,他第一次远离家人,投入紧张的高山滑雪集训,如今已掌握犁式转弯、半犁式转弯、滑降等动作。

  同他一样,大部分队员没有雪上运动的基础,练习从“上板”开始,他们做好放弃一切的准备,只要能坚持到最后。按照计划,这批队员先在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打基础,后期要到奥地利等国长期外训,以适应国际化比赛环境。

  训练中,宽阔的雪道被自动分割成两块场地,初学者在左,老队员在右。20岁的包尔江是队伍里为数不多的老将,14岁接触高山滑雪,如今练得有模有样,是教练眼中的“种子选手”。

  包尔江深吸一口气,双手提起雪杖,从30多度的坡上纵身起跳,一道明黄色的身影伴随疾风,沿雪道驰骋而下。这一套标准、流畅的动作,让他收获了众人钦羡的目光,当然,教练除外。

教练“东”“西”合璧

“你听不懂普通话吗?”

  “教练,您的普通话……不太好。”

  这是特聘教练黄海滨与小队员的经典对白。他的东北口音飘荡在雪场上空,辨识度相当高。

  高山滑雪国家队新疆组成立后,请来原八一队滑雪名将黄海滨、原阿勒泰高山滑雪队教练巴特尔·叶斯力汗组成教练组。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带队风格也不大相同……这次联手,是中国东北、西北两大滑雪胜地的一次跨时空联手。

  巴特尔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站在将军山滑雪场的训练基地,他抬手指出直线距离3.5公里外的家。“看到楼房后面两个隆起的小山包了吗?”巴特尔10岁学习滑雪,那是他儿时天然的训练场。

  他主张因材施教,不仅深谙每位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训练进展,手把手为他们校准姿势,还能随时切换语言系统,一会儿用哈萨克语讲解动作,一会儿用蒙古语训斥队员。

  “抬头!”“往前看!”“雪板往里收!”黄海滨站在起点,朝队员转瞬即逝的背影大声呼喊。运动员出身的他,对滑雪动作有细致的体会,学员动作稍有变形,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为了辅助教学,黄教练发明了跟拍训练法。两个人一组,后者拿手机跟拍前者的滑行动作。他拿到视频慢慢回放,让运动员自己先“找茬儿”,再一一道明哪个动作容易受伤,哪个环节需要改进。

  黄教练老家在黑龙江鹤岗,每当别人说“鹤岗产煤”时,他会开一个冷冷的玩笑:“鹤岗也盛产高山滑雪运动员”。确实如此,东北地区开我国滑雪运动风气之先,常年举办冰雪赛事,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成为冬奥会冰雪项目的“人才摇篮”。人们常说,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

  黄海滨12岁时被特招进入八一雪上运动大队,到黑龙江双峰滑雪基地训练。2012年,黄海滨十年磨一剑,在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上夺取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项目冠军。

  黄海滨当年的荣光仍旧被现在的学员提起。“黄教练是我的偶像。”刚入队的张殊梁在心里播下种子,梦想有朝一日夺取全国冠军,征战冬奥会。这是几代滑雪运动员共同的梦想,尽管岁月催人老,伤痛让很多人止步于赛场。

不能承受之伤

22岁的哈萨克族运动员马拉提·马纳尔瘦瘦高高,笑起来露出一对虎牙。他出生在滑雪世家,父亲曾是阿勒泰越野滑雪队教练,母亲是越野滑雪运动员。

  他5岁走进滑雪场,14岁进入高山滑雪业余队,17岁考取乌鲁木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如果不是膝关节严重损伤,马拉提不会选择转型当助教。

  “以前训练不规范,对自己下手太狠了。”马拉提说这句话时语气平淡,眼睛里有一颗星星滑落。他说,当年倚仗自己年轻,夏季练长跑、滑旱冰,冬季训练高山滑雪,对膝关节保护太少。两年前,他发现自己屈膝时格外费力,关节有“啪啪”的响声。医生宣布:你的膝关节不好使了。

  在高山滑雪中,运动员的膝关节需要不断屈、伸、扭转,以转移重心,变换支撑,并通过转弯、跳跃等技巧控制速度和方向。驰骋雪场,运动员看似潇洒自如,但往往动作越轻盈,身体越用力。

  扭伤、拉伤、摔伤……训练中受伤在所难免,但巴特尔教练反复告诫队员:“如果你滑降时犯了错,那将是你滑雪生涯的最后一个错。”要知道,滑降比赛中,运动员通过旗门的平均速度约为100公里/小时,些许失误都可能造成致命伤。

  马拉提曾在备战高山滑雪锦标赛时摔出赛道,下巴撞到铁栏杆,摔得满嘴是血,现在想起来都后怕。他说,“久病成医”是他8年训练生涯中意外的“收获”。

  “怕吃苦就别练体育了,你不练,总有别人练。”巴特尔深知,体育是一项残酷的事业,最可怕的不是受伤,是不出成绩。但是在执教生涯之初就遇到过队员在比赛中腿骨骨折情况的他,如今对队员的规范动作和科学训练更加重视。

滑雪不了情  

“与东北相比,这里天气条件太好了。”黄海滨感慨,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亚高原地带的“逆温层”效应,冬季丰厚的雪量,优质的粉雪资源,新疆阿勒泰具有开展冬季项目得天独厚的条件。

  新疆人对滑雪并不陌生,阿勒泰更有上万年的古老滑雪传统。上世纪80年代,在汽车尚未普及的北疆,滑雪板是牧区最常见的冬季交通工具,家家自制毛皮滑雪板,孩子小小年纪就会滑雪。

  但很长一段时间,这项群众基础广泛的运动未能往赛事方向发展,有人算经济账:“养活一支滑雪队的钱,足以养活五六支柔道队了,还不是一样代表国家拿奖牌?”

  经原阿勒泰高山滑雪队员龚泰昌引领,记者走进一幢朴素的民居,三楼竟是滑雪退役运动员自建的博物馆。数十副旧雪板整齐排放在窗边,墙上贴满了几代滑雪运动员训练、参赛的老照片。

  1976年,参加全国冬运会;1987年,在长白山赛前训练;1984年,教练员孙继林参加冬奥会;1999年,叶尔扎提获第九届全国冬运会小回转冠军……

  随便挑一张照片,龚泰昌能讲出一连串故事。他7岁开始滑雪,用的是父亲亲手打造的毛皮雪板,后来加入高山滑雪业余队,他才知道滑雪需要专业的雪板和场地。

  上世纪70年代,滑雪训练场上没有压雪机,没有索道,运动员穿着雪板沿雪道垂直线向上踩雪,用雪板踩出一条雪道。爬坡半小时,滑行两分钟,一天最多滑七八趟。当时滑雪队员为了在八九月份早期上雪,骑马到吉木乃冰山上,看着天气训练。因为日晒强烈,训练回来第一件事是撕脸上掉的皮。然而,阿勒泰高山滑雪队在1998年被迫解散,当时滑雪队连三层办公楼的暖气费都交不起,何谈去比赛呢?

  如今,滑雪小将上午11点训练,下午5点多收工,除去1小时吃饭时间,几乎都泡在雪场上,一天滑行20余趟。这样的训练效率,在过去不敢想象。

  龚泰昌感慨:“我们没赶上的好时候,年轻人都赶上了。当初父亲不支持我去滑雪,让我读大学。30年后,我又回到雪场,为滑雪事业做一点贡献。”如今,他从事新疆一家滑雪场的场地运营工作。滑雪场初级道上人头攒动,大把的年轻人在魔毯前排队,还有六七岁的孩子御风驰骋。

  近十年,冰雪旅游成为展示新疆的一道橱窗,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后,新疆冰雪资源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

  去年以来,速度滑冰、自由式滑雪、高山滑雪的国家队新疆组先后成立,越来越多的“新疆种子”期待破土、发芽、开花。



来源/新华每日讯

编辑/胡尔曼古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