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丨内蒙农信普惠实践:农牧户100%建档 、有效借贷主体100%授信!
导读
在内蒙古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以“精准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普惠金融工程正在全面推进。鱼水之情,贵在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方显责任担当。农村信用社,这一扎根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了把“便民”与“惠民”做到极致,凭借着强大的推动力,让一股股金融活水流趟在草原深处。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内蒙古农信社践行普惠金融多伦见闻
作者: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贾丹丹
通讯员:安颖博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独特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让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独特气质,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农村牧区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在阐述农村信用社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时,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张建成重点强调了两点,他认为:“普惠金融至少应当包括‘便民’和‘惠民’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为了把“便民”与“惠民”做到极致,以“精准扶贫”为主要内容的普惠金融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这一扎根农牧区、服务农牧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让“普惠金融”如同一轮初升的太阳,照耀着生活在这片神奇而广袤土地上的人们。
2017年6月27日,内蒙古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多伦县召开,这一工程将通过持续开展入村扫户,实现县内所有农牧户100%建档,有效借贷主体100%授信。
多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是这一工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图为多伦县金融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推进会现场。
普惠:
倾心惠民,让贷款更容易
“实施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就是让贷款更容易、帮助贫困户‘摘帽’、让诚信扎根人心!”多伦联社理事长乌力吉莫仁说,言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
普通农牧民贷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如何提高农牧户贷款的便利度和可得性,也是内蒙古农信社需要思考的命题和行动方向。
启动实施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就是内蒙古农信社秉持“让利、便民、惠民”的服务理念,鼎力支持“三农三牧”、小微企业与社会民生,全力建设普惠银行的重要举措。
在一家河村宋振鹏、李天鹏、张磊三户育肥牛养殖户家中,记者看到,一头头健壮的黄牛在牛棚里悠闲地吃着草,每户年育肥牛均在150头左右。
“以前,饲草料是赊来的,与现金结算相比,每吨要增加300元成本。现在,通过三户联保方式,我们每家拿到了30万元贷款,真的很感激信用社,这么热心地支持我们的养殖事业!” 宋振鹏告诉记者。
↑图为多伦联社理事长乌力吉莫仁在一家河村察看育肥牛养殖情况。
↑图为多伦联社理事长乌力吉莫仁在宋振鹏家中询问育肥牛养殖规划。
一家河村的三家养殖户是多伦联社依托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惠及城乡的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受益者之一。
据乌力吉莫仁介绍,实施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就是要采集、积累农户信用信息,为他们建立信用档案,打好贷前尽职调查“提前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最终解决老百姓“贷款慢”“贷款贵”“担保难”的问题。
多伦联社副主任闫树军告诉记者,在践行普惠金融方面,多伦联社还将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开办“富民一卡通”业务,使电子银行与传统信贷业务深度融合,提高信贷服务触达率和便利度;加大云POS智能服务终端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助农金融服务点作用;大力发展远程信贷业务,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
扶贫:
精准对接,帮助贫困户“摘帽”
实现“精准扶贫”是内蒙古农信社开展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推广应用“信用社+合作社+贫困户”“信用社+担保基金+贫困户”等成熟的金融扶贫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通过产业带动、能人拉动和政策推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多伦县诺尔镇北村北越蔬菜种植合作社,一座座现代且兼具文化气息的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着。走进大棚,新鲜的蔬菜、翠绿的黄瓜、可口的西红柿等精心栽培的瓜果蔬菜长势良好,品质卓越。
每天清晨,伴随着第一缕阳光的降临,家住北村的潘淑琴大姐就来到合作社,开始她一天的劳作。潘大姐负责的是6号大棚,里面种植的黄瓜正值收获期。
“我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从农信社获得的扶贫贷款5万元,投入了合作社,每年有分红,加上租给合作社的土地租金,现在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潘大姐高兴地说,不时整理着瓜秧,并将成熟的黄瓜采摘下来。
↑图为多伦联社城关信用社主任薛德志在北越蔬菜种植合作社与潘淑琴交谈。
北村党支部书记高凯杰告诉记者,北村是多伦县有名的贫困村,以前年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通过建立“党支部+信用社+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该村整合闲置耕地200亩,通过信用社、上级帮扶、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等形式,投资1300万元,成立北越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设日光温室30座。在这一扶贫模式下,贫困户可将从农信社获得的扶贫贷款作为股金投入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还可以选择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
对北村的村民而言,农信社的扶贫新模式犹如一盏明灯,点燃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潘大姐家是北村的贫困户,以前,她靠打工和种地获得的微薄收入,既要维持生计,还要支付丈夫高额的医药费。现在,潘大姐不仅获得了扶贫贷款,还有了在合作社打工的机会,随着收入的提高,生活已无后顾之忧。
“依依五瓜丝,引蔓墙篱出。”如今,“北村扶贫模式”已成为多伦县资产收益型脱贫攻坚的典型。通过将惠民扶贫工作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多伦联社已成功探索出一条“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政府走、政府跟着市场走”的惠民扶贫新路子。
信用:
让信用产生财富,将诚信扎根人心
跨过流淌在草原深处的土噜根河,多伦县蔡木山乡的“信用村”——铁公泡子村,便映入眼帘。在“信用户”夏国臣家,绽放的紫玫瑰在院落的一隅散发着阵阵幽香。
“凭借好信用,我从农信社贷款10万元,买了一台捆草机,以后还想多贷些款,再买一台青储机……”夏国臣“希望以好信用获得更多贷款”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现在来草原自驾游的人多了,我们还想把农家院办起来!”夏国臣的妻子接着说。畅想着未来的好日子,夫妻两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为多伦联社蔡木山信用社主任苏海在“信用户”夏国臣家中做贷后调查。
让信用转化为财富,是多伦联社矢志不渝的追求。
惠民扶贫“双百”信用工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的信用意识,构建诚信激励机制:让诚信者能成事,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讲诚信蔚然成风,从而营造“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尽管这项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但不管多艰难,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让老百姓意识到信用就是财富,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说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乌力吉莫仁坦言,“现在,老百姓的诚信申贷意识和履约还款意识已明显提升,对信用社评价更高、信任感更强。”
结 语
一股股金融活水正流趟在草原深处。鱼水之情,贵在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方显责任担当。
据了解,早在2014年,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就提出了“三支银行”发展战略,即把全区农村信用社打造成为支持“三农三牧”、小微企业与社会民生的普惠银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银行,服务城乡社区百姓的零售银行。引导全区农村信用社专注主业,牢固树立“让利、便民、惠民”理念,坚持“取之于县域、用之于县域”和“做农、做小、做精、做散”原则,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普惠金融不断向纵深发展。
截至2017年7月末,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6亿元,支持贫困户25.5万户,向57个贫困旗县法人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97亿元。
贾丹丹
愿以一颗虔诚的心,为文字注入灵魂。
在行走中寻找故事,于追问中发现价值。
她的投稿邮箱:1024147942@qq.com
延伸阅读
2、砥砺奋进的五年 | 记者蹲点笔记: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
3、砥砺奋进的五年|把庄严承诺大写在天山南北!——访新疆农信联社理事长米力古丽·阿吉努尔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主编/刘小萃 新媒体总监/李 博 本期编辑/臧洪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