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也加息!“麻辣粉”涨价:非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无碍流动性
导读
隔夜美联储加息25BP后,中国央行将逆回购和MLF利率小幅上调5BP。央行称,利率上行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仍有利于市场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小幅“加息”用意究竟何在?明年货币政策走向如何?业内分析人士基本认为:此次被动式“加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货币政策并未进一步收紧,市场无须担忧流动性。
今天,央行开展300亿元7天、200亿元28天逆回购,净回笼1900亿元。7天和28天的逆回购利率分别上调5BP至2.5%和2.8%。
央行还开展了2880亿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同样上调5BP至3.25%。本周六有1870亿元1年期MLF到期。
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称,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此次央行逆回购、MLF利率上行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客观上仍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此,分析师点评汇总如下:
国信证券宏观与固收研究团队利率上调幅度小,且明确指出上调原因(美联储因素),我们认为这属于“被动式”加息,并不具有主动性收紧意味,市场无须担忧。从后期流动性安排而言,伴随12月份的财政投放与明年初的普惠金融降准,流动性无须担忧。
本次上调5BP信号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央行本次流动性放量与加息仍然属于“量价分离”的操作框架,放量以维持国内资金面稳定,实现稳增长目标;从价上看,加息引导利率水平为去杠杆创造有利条件。今年以来实体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经济韧性不断凸显,央行此次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有助于进一步去杠杆;同时央行保持基准利率不变,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
此外,加息以维持中美利差有助于稳定汇率水平。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较为平稳,但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仍不确定,央行此次跟随上调政策理论也是向海外投资者传达警示信号,不要恶意做空人民币。
本次提高政策利率与年初加息操作类似,货币市场利率保持高位,公开市场利率随行就市上行。公开市场存在量价矛盾,央行保量还是保价要视当前去杠杆效果而定。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取向和紧平衡资金面水平决定了市场利率高于政策利率,政策利率应当逐步追赶市场利率。此次提高政策利率,不仅仅是货币市场供求平衡的表现,也是向市场传达公开市场利率会保持一定弹性的信息,未来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更加灵活。
展望2018年,在稳增长和去杠杆目标保持不变的背景下,放量和加价的“量价分离”的政策组合仍将延续。央行将根据实际情况渐进跟随美联储加息以维持中美利差、稳定汇率水平、营造去杠杆的有利条件。考虑到此次加息5BP后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表现了央行对资金面的呵护,另一方面显示央行日后或将采取小步快走的政策利率调整方式,未来将参考美联储加息、更加频繁地调整公开市场利率。
基准利率可能调整。 若明年国内CPI如约回升至3%左右的水平,当前1.5%的存款基准利率处于十分低的水平;央行可能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非对称加息,即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同时保持贷款基准利率处于当前水平。
兴业证券研究宏观团队
意外的5bp:美国加息靴子落地后,中国央行调高逆回购和MLF利率5bp。而在2017年2月和3月,逆回购利率的上调幅度均为10bp。加息幅度收窄是人民币贬值压力收窄、金融机构广义信贷扩张放缓、国内经济温和放缓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已经显著高于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利率,且央行表示将在岁末年初保障银行体系合理的季节性流动性需求,预计逆回购利率上调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冲击相对有限。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
今日央行MLF操作利率上调5bp。从市场角度出发,目前货币政策仍是“不松不紧”的基调,在货币市场和债券收益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并不在意于进一步抬高市场利率,但也不会明显转松,因为仍需要保持去杠杆的政策环境。但未来是否会出现一些动态微调,主要是看经济、通胀和金融市场环境,如果融资需求逐步下降,通胀压力不高,而其他金融政策在去杠杆层面维持较大力度,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也会保持适度的灵活性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OMO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脱节问题确实需要修复,但是选择目前的时点进行上调利率加息“值得商榷”,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央行重启加息与“大资管新规”、“房地产长效机制”政策调控同时推进,可能面临政策叠加的风险。由于“大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金融体系都将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还会影响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撑,因此,央行紧货币政策、金融严监管政策、房地产去刺激政策周期同时进行,可能会带来政策叠加的风险。
其二,中国基本面高点显现,经济下行阶段与加息周期同行,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紊乱。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高点逐渐显现,经济基本面正逐渐步入下行阶段,中国央行选择当前脱离基本面的重启加息,将有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的紊乱。
此次11月经济数据出台,11月工业增加值数据仅为6.1%,较前值进一步下滑,再次验证2016年这一轮经济复苏的高点已过,2017年尾声经济步入下行阶段趋势确立。从细项来看,1-11月房地产投资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反映出11月单月房地产下滑非常明显。同时,在经济拐点出现的情况下,消费的顺周期性也导致了社会消费同比数据的回落。总体上,我们此前判断,2017年经济“前高后低”得到充分验证,中国经济正步入下行阶段。
其三,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信号明确,可能会导致市场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存疑。12月美联储选择上调利率,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难免不会让市场存在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印象,可能会导致市场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存疑。
总体上,尽管中国央行对于利率的修复是必须的,这可以避免新的“堰塞湖”产生。但是,中国央行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应该是以国内基本面和监管政策为选择,而不是留下堰塞湖后,被动跟随外部央行的操作去修复。中国央行选择在当前经济下行阶段、监管等政策频出的时间点重启加息,加息时间点“值得商榷”。
今日央行开展OMO与MLF操作,同时将7天、28天OMO与1年期MLF利率上调5BP。
上调有三个原因:
一是缩减套利空间。当前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偏离较大,机构可利用央行释放出的流动性进行套利,上调利率可继续提高释放出的流动性加权资金成本,控制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
二是应对美联储加息。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可能会给未来汇率带来压力,央行此举是着眼未来,管理预期。
三是临近年关,银行对流动性需求旺盛,也是随行就市。
未来可能是“价升量松”的组合。出于稳定,央行此次在上调利率之际,也加大了资金的投放,未来可能会继续采取此种组合。
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幅度弱于预期,并不是货币政策收紧信号。不能过度解读“加息”信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货币政策并未进一步收紧。
年末资金需求较大,央行主动随行就市。防范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杠杆仍是主要任务,但单纯“加息”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明年宏观审慎框架将加快搭建,将过多承担针对金融市场行为和资产价格变化的监管责任。
经济内在动能恢复,结构转好,但“加息”并不是对经济基本面的反应。在目前制造业资金需求有所趋势性回升的基础上,央行此次再作调整,幅度低于前次,实际作用减小,实体经济稳增长仍为考量因素,因此不应过度解读。
汇率和资本流动不是主要考量,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才是主因。前期央行孙国峰在公开场合已经释放出货币政策应加强国际间协调的信号,因此此次跟随更应为此前信号的落地。
明年货币政策仍将以稳健中性取向为主,为适应风范金融体系风险的目标,边际趋紧,但程度将有限。明年美联储三次加息将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不排除央行再次出现类似行为,但考虑到存贷款利率调整带来的信号意义过大,不利于稳增长目标,因此基准利率调整的可能性较小。
猜你喜欢
来源/华尔街见闻
主编/刘小萃 新媒体总监/李 博
编辑/于远牧 制作/杜亚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