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至爱梵高:伟大的人,大多是孤独的

2017-12-11 Qclub 作家文摘

摘自微信公众平台 Qclub(ID:qfangxinfang)


第一次听《Vincent》这首歌已经过去快十年了,时间真是快得可怕。曾经一起分享歌曲的朋友也已经擦肩成了过客。


生活就是这样,遇到谁,路过谁,留下谁,陪伴谁,都是一场场隐隐有迹可寻的缘分。


就像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里说到的样子: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地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有人说,

最近全世界的文艺青年都在等待这部电影上映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油画动画长片。


全片用油画展示梵高120多幅画作以及800多封信件,每秒画面用12幅油画构成,共使用了多达5.6万张油画。


电影由超过100名画家用梵高的画风在油画布上逐帧绘制,耗时6年才最终完成。


他们是一群有着疯狂想法的电影人,把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的大神级人物,能在大荧幕上看到他的画展,来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对每一个人观影人来说是很不可思议了,让梵高美学成为一场专属视觉的盛宴。






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如此受关注,或许原因只是因为:他是梵高


一个饮弹自尽、精神疾病、自残割耳朵、生前穷困潦倒生后画作飙升至天价,梵高满足了世俗对一位传奇艺术家的所有要求。


不过,如果你认为就因此可以断言,你知道梵高,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你揭开一层层覆盖在梵高身上被大众定义的颜色,可以看到:


像芸芸众生一样,梵高生命中该遇的劫数,爱而不得的情爱还有不尽人意的命运,一样没落下。





故事缘起于梵高去世前一周写给弟弟提奥(多年来梵高都是依靠提奥的接济才得以继续生活)的一封信。


这封类似绝笔的信,被交到了负责送信的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手里,阿尔芒带着它,去寻找梵高最后的生活足迹。


影片聚焦于梵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周,通过阿尔芒对梵高逝世前身边的一众人物的走访,试图解开梵高自杀的未解之谜。


但是,每当他找到一个人,询问关于梵高的生活,得到的都是不同的信息。


有人说他很温和善良,有人说他很孤僻怪异,有人说他被疯狂遮蔽了心智,有人说他被心生嫉妒的加歇医生所害。


梵高的死因不但没有解开,就连梵高这个人,也更加像谜一般的存在。





豆瓣有个网友,带着情绪的去质问世人: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


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被贫困和窘迫追杀的疯子。他一生只有一个朋友,颜料和线条,艺术对他而言,是魔是妖,是一生唯一的伴。


从27岁学画到37岁离世,文森特•梵高在短短的十年里画了两千多幅画,他死后,每一幅作品都是天价,可是生前却连土豆都吃不起。




如果你观赏过梵高的作品,会发现在梵高一生的画作里面,最常用的两种色系,一种是黄,另一种是蓝。


即便在他的画作当中,总是充斥了浓烈鲜艳对比性强的色彩,但是黄与蓝两种原色最能凸显他内心对于一幅绘画作品最根本的情绪表达。


他迷恋的天空与旷野,他迷恋的星月与花朵,蓝与黄的鲜明对比,像极了一种两极生活状态的极致体现。


一种是渴望生活,而另一种是沉溺孤独。他是以生活的黑暗,画下笔尖的灿烂。


《星夜》


电影中让我动容的地方之一,是船夫回忆梵高在作画时:“一只偷食的乌鸦都能让他开心,这个人到底是有多寂寞”。


无论经历怎样的内心挫折,都没有让他停止绘画,这种执着也是造就一个绘画大师最根本的条件。即便是沉溺孤独,但在他的作品当中,也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希望与灿烂的表达。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连接着前世今生,人类恒古不变精神情绪状态表达的根本原因,让梵高及他的画作一直都被人们津津乐道,流传不息。


所以,才会诞生这部同样震撼人心的电影—《至爱梵高》。





我分不清楚,是梵高哪一件作品打动了我,还是他整个生命燃烧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


我曾读过一本文森特.梵高的自传,早就记不清读他的初衷。


可能只是好奇一个被无数人命名为天才,一个目不识艺术为何物的普通人也会知道《向日葵》《星空》这类作品的大师究竟是何人,一个割耳、自杀的艺术家经历了怎样的一生……



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很多人说,喜欢听《Vincent》这首歌,尤其是在生活中感到无力时,越能明白里面的含义。


其实,梵高的艺术就是这样能够看透我们的心。



在世俗与现代变革交相辉映的时代里,我们每一个人常常会因为周遭的事情,变得失去了自我。


当自己的爱好被父母说成玩物丧志、当自己的想法被老师说成异想天开、当自己的冲动被朋友说成不够成熟、当自己的爱情被亲戚说成不太懂事、当自己的理想被社会说成不太现实。



你是否放弃了,你是否像梵高一样孤独着,而我们没有像梵高一样继续坚持着,我们好多人就这样或者那样妥协了。


在我们总在讨论事情的结果时,我们从来不会说起过程,而恰恰正是这过程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体会的生命真谛。





电影《至爱梵高》让人动容又感动,让人深刻的一段对话:“你为什么那么想要知道文森特是怎样死的,却不关心他是这样活着的”。


我们内心里住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梵高,而我们的外表却和好多人越来越像,生命不应雷同的结束,生命应该“孤独”的绽放。






人是矛盾的多面体,梵高既是伟大又是渺小。既有普罗大众遥不可及的高傲,也有平民百姓的落寞。


喜欢这句话:“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糅合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对我来说这个倘佯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作为一个人也是同样伟大的!




至 爱 梵 高



提前订阅

好礼相赠

 手快有,手慢无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