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尚圈的恩怨纠葛

Sylvia 首席商业评论 2019-11-24



3月8日,中国“时尚教父”、时尚集团董事长的刘江在协和医院陷入重度昏迷。

 

就在去世当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像《走近科学》前半段一样魔幻。后来的人也都是描述不一。

 

有些人说,当晚就联合董事开董事会,趁机夺权,甚至还用上了“逼宫”这个词,但也有人说,在未来领导人不确定下,及时召开董事会解决过渡问题就是个正常的做法。

 

反正,就是各有各的说法。

 

换个意思表达就是,都说自己是忠心耿耿,指责对方则是心术不正。

 

然而这还不是最刺激的。

 

时尚集团在刘江去世6个月后,宣布由于业务能力不足,要撤销樊百乐的副总裁职位。


 

而在发布声明的第二天,樊百乐也未“善罢甘休”,在时尚集团发出声明的同一天,下午在微博上也在回应,称对集团所说内容“特别不同意”。

 

没有律师身份,声明表达也相当有逻辑,怪不得这份声明一出,就有人说,不愧是时尚圈出来的,斗嘴都这么有文化。

 

实际上,长期浸淫时尚圈的人,除了眼光毒辣之外,别说谈吐气质了,那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而且,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搞鄙视链、名权斗争,秀价值观,在时尚圈里都是常有的事。

 

时尚圈的人也是这样,该低调时绝不高调,该高调时也绝不低调。

 

1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响当当的时尚芭莎,但对背后低调的时尚集团也没太怎么听过。

 

如果用时尚狭义的定义,加上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时尚集团就是由一群不怎么时尚的人创办的。

 

1993年,刘江在北京东单一个胡同的平房里,拿出几乎全部的钱,而且为了这本杂志,刘江与他的搭档吴泓,不仅拿出全部家底,四处借钱不说,居然还敢把杂志一上来就定到了10块钱!


刘江与吴泓


平时都是一帮低调的人,给杂志定个价却这么高调。

 

而且,敢这么定价,不是因为杂志印刷有多精致,更不是供不应求。仅仅是因为内容定位。

 

白领、精英,就是时尚杂志的关键词。很多包括时尚集团在内的时尚杂志们,也是顺势而起。

 

刘江更是一口气说出了对杂志定位的好几个特点:


接近性、实用性、欣赏性。一个都不能少。

 

很多东西,都是矛盾又魔幻。

 

刘江曾形容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屌丝”,但对自己创立的杂志,却又是相当高冷与傲娇。

 

这也是时尚集团为什么这么多年创造了好多个第一的原因,因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不一样。

 

当时一心想在文字领域发展的苏芒,刚过去,工资也不高,还得给公司烧热水、煮饭,大冬天还得骑自行车苦哈哈的找广告商,公司当时还小,面对傲慢的客户,即使表面上受什么罪,也得把苦都咽在肚子里。

 

但是,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拦大家要给当时的人,无论白领还是学生,找点生活乐子,用官方话说就是提升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

 

同样是超前的人,不能不提到洪晃。1997年,洪晃则辞去了外企工作,基于家庭身份,洪晃选择什么也不算问题,不过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时尚。

 

一开始在她眼里,做杂志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拉最牛的作家写稿,杂志的销量还愁上不去?

 

不过,一本讲点价值观的时尚杂志不是那么好做的。

 

坊间一个传闻是,上海有个杂志摊,洪晃为了让自己的杂志上摊位,特意跑到大爷跟前递了盒香烟,结果还是让老大爷不给情面的拒了。

 

由于常年直接接触读者,不能不说,老大爷是最懂大众的市场经理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大众。

 

当时,大众对时尚杂志的认知是,本就是为了看靓女,可你却偏偏要给我上课?

 

1993年以后,通俗文化逐渐占了上风,大陆明星开始崛起,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风潮。

 

同样,80年代流行的文艺文学,那些梁实秋、林语堂们写的太费脑,大家都不看了。

 

尤其是在2010年代,趁着民俗文化成为潮流,杂志也一样在崛起,一开始是一些小有名气的演员艺人,给一些小有名气的杂志们拍封面、做采访,再之后,艺人们逐渐成为明星,杂志也聪明地抓住明星效应,双方合作,也是相互成就。

 

简单来说,就是对一本时尚杂志,大家愿意看图片,不愿意看文字;愿意看明星八卦,但不愿意看价值观。

 

而唯一不变的,还是一块手表旁边的1万标价。

 

2


刘江在世时,最喜欢跟媒体强调的是,时尚是一种文化。在他看来,时尚根本不是什么懂红酒,重要的前提是:

 

你得真喜欢喝红酒。

 

而且,刘江除了,也说过很多哲理之言,比如:

 

“如果在满大街都是奔驰宝马的时候再去谈奔驰宝马,那基本上已经没有你的什么事情了。但你也不能领先太多,在满大街自行车的时候去和大家谈劳斯莱斯。”

 

刘江的初心,与其说是做时尚,倒不如说是做教育。曾经一样喜欢借着时尚之名、行教育之实的洪晃也是一样。

 

据洪晃的好友,《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曾提及,洪晃之所以选择时尚,也是因为时尚能满足她向往的“张扬、疯狂的生活方式。”

 

而且杂志最初的口号还相当鲜明,“只做思想,不做明星。”

 

比起其他用力来配合时尚圈的人,刘江、洪晃们,都是那个需要时尚圈来配合他们的人。

 

肆无忌惮、一针见血,而且最爱自嘲,这些都是洪晃最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在最擅长作表面功夫的娱乐圈里也是相当少见。

 

当然,看似个性化的时尚行业,在当时还是很难真正接纳个性。

 

时尚杂志们心里都明白,自己还是在亦步亦趋的学着外国杂志的路子。

 

同样,纸媒鼎盛时,诸多圈内人都掀起了时尚行业的一角,当时耀眼的主编也一样随着杂志崛起。《时尚芭莎》苏芒、《VOGUE》张宇、《ELLE》晓雪、《周末画报》叶晓薇,堪称中国的四大时尚天后。


苏芒与刘江


当然,其中晓雪和叶晓薇在大众面前算比较低调了,晓雪曾在洪晃手底下干过,后来2007年去了ELLE杂志,叶晓薇就更低调了,常年跟小众、外国品牌打交道,领导下的周末画报也是艺术气息浓厚,难说在大众面前有什么大的动静。

 

这里也就看出,与爱写诗的“文艺青年”刘江、爱自黑与黑别人的洪晃、常年低调的叶晓薇相比,会为人处事、也更懂得媒体效应的苏芒们显然看起来更适合时尚圈,也更得心应手。

 

这也没什么不对,要知道,时尚属于媒体,低调的人是会被遗忘的,连李佳琦每晚都要扯着嗓子高喊几个小时,时尚圈就更不例外了,你高调,我也不能佛系。

 

苏芒就是个典型,能让章子怡、刘嘉玲两个强势的人彼此balance,张宇也一样,在每场时装发布会上,能与坐在旁边的艺人,年纪大到70后,年纪小到00后,皆能谈笑风生。

 

大家最常听说过的,是经常出现在舞台上的张宇,作为中国版 VOGUE 杂志自 2005 年创刊以来的唯一一任编辑总监,最近也是在一档时尚综艺上出现过,听着关晓彤讲着白色的PPT。

 

而苏芒呢,身上的title就更多了,时尚主编、出版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传媒圈、娱乐圈、慈善圈混得风生水起。

 

当然,在名利场里,得利与失利,也总是相互的,都是暗潮汹涌。

 

苏芒在2018年宣布离开时尚集团时,也是伴随各种宫斗传言,晓雪在离开洪晃公司以后,投奔了对手杂志,也是没拉下吃瓜者的议论闲话。

 

性格直率甚至偶尔抓马的洪晃,即使后来在时尚圈的声音渐无,但坊间都传闻与苏芒、晓雪有很多“摩擦”。

 

在洪晃的《张大小姐》里,就有看起来是影射苏芒的孟主编,坐大腿、“好瘦啊”也是被提到的梗。

 

除了影射,洪晃也曾公开怼过苏芒旗下杂志的调性:

 

“所谓特别腐败奢华的时尚,实际上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带到一个歧路上。那既不是我们的传统,也不是国外最好、最有品位、最政治正确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洪晃跟晓雪呢,也是过节颇深。晓雪当初还是手下的时候,两人也算惺惺相惜,洪晃在当初的自传也表达过很多赞扬之词。

 

可是世事难料,晓雪后来去了ELLE,洪晃也收起好感,直接批评:“最后也就混个‘时二尚叫母’的名声,离‘中国时尚教母’还是有距离的。”

 

2011年《VOGUE》某期杂志在网上的售价一度被炒到80元。洪晃在微博上略带讽刺地说,“VOGUE促销太有方了,GUCCI有点残。20元的杂志就能送得起。”

 

即使过了几年,彼此间的隔阂还是存在。

 

2017年,苏芒在微博上放出一张合影照,图里要么是演员像李冰冰这样的,要么是超模,就是把旁边正在大笑不已的洪晃与张欣裁掉了。

 

而据说,当时张欣与洪晃大笑的原因,也是正在讨论洪晃的《张大小姐》。

 

要不说,人就是江湖,不管走到哪里、干什么都是纠葛。即使那时离苏芒退一线不到一年,洪晃也快停办了杂志业务。

 

即使都在同一行业、甚至都在同一空间,也是各有各的心思。

 

3


时尚到底是啥?

 

作为“最不像时尚圈的人”,刘江、洪晃们却早就看破了时尚的真相。

 

要说自黑自己,没人比他们更犀利。刘江曾说自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屌丝”;洪晃也说,“我的相貌实在没走好运”。

 

但这并不耽误他们对时尚的诠释。刘江一直强调,时尚不是奢侈品,时尚杂志要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洪晃也说,“我就老怕知识分子笑我是时尚圈的,而时尚圈的人有笑话我,根本没有时尚圈的颜值,又假装文化人的深沉。”

 

他们的话不一样,但本质的思想却挺一致。

 

但文化人的时尚变成了商业人的生意,还能好做吗?

 

显然,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时尚也只能是门生意,时尚集团有工作狂人苏芒,在很多公开材料中,都提到了苏芒曾为时尚集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发起的芭莎慈善夜虽然也是争议颇多。

 

但既然是眼球生意,要的就是个名气。


洪晃

 

而反观洪晃的杂志,还请了好几个爱拖稿的“小祖宗”,公司内部折腾的不行,大家都有个性,谁都不听谁。

 

与其说洪晃,更不如说像个推翻者,因为看不惯时尚圈的浮躁气息,怼过广告商,也在文章里怒骂拜金主义。

 

结果呢,把品牌商都惹毛了。惹怒金主爸爸的结果可不好。直接的体现就是公司收入直线下滑,后来洪晃也承认,“自己不能光做思想家。”

 

实际上,传媒圈根本容不得低调。

 

上要争夺广告商资源,下有要“讨好”的读者,中间还要搞定一帮脾气古怪极有个性的时尚编辑。

 

长袖善舞才是立得住的关键词,而非个性锋芒。

 

时尚圈“宫斗”、“争艳”之复杂,一点不输娱乐圈,能拿到台面上的所谓“揭秘”传闻,都只是冰山上面的一点点。

 

而且,时尚这行业,人心永远复杂、关系永远多变。

 

比如,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个优秀主编,还动不动就要自己出来单干,还是讨厌的同行;好不容易培养出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还总野心勃勃地惦记着公司的股权。

 

同样,纵观国内杂志就那么几个,名人的圈子其实也没那么大,一般参加个什么盛典大会,想避避不开,总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要说坏就坏在这,毕竟,对着不喜欢的人假笑还是不容易的。


4


实话讲,在纸媒的黄金时代,即使再囊中羞涩的人,为了一本杂志也舍得掏钱。

 

像《时尚芭莎》、《瑞丽》等杂志,当时随便一本杂志,都是青涩女生们满足自我幻想的枕边读物。

 

当然,再配合食用郭敬明的最世文化系列,堪称是圆小镇青年们对大都市梦的最佳良药。

 

曾经,思想与时尚,就像商业与审美一样,对立很容易,想融合起来却很难。

 

即使是“时尚女魔头”苏芒,基本上的赞美,也都是其人脉关系与业务能力。对于审美精神的指引,同时作为时尚集团的初心,也是不容易普及,始终困于小众的精神趣味。

 

相比美国杂志《vogue》,一般的明星模特,想登上封面都相当困难,都是需要先经过价值观的考量,而国内的杂志,还是明星们一窝蜂的涌上,哪个剧的明星火,哪个明星流量多,基本就可以拉上封面。

 

过去,中国很多时尚杂志所看重的,是无图不欢,现在随便打开一本杂志,还是一样,也像是微博的纸质版。

 

但如今,一晃30年过去了,移动大潮来临,传统媒体危机等讲滥了的话题,基本也都成了共识。

 

时尚可以变得越来越个人、越碎片,甚至碎碎念了。谁都能随便在文章下面吐槽两句,写文也不再是杂志主编们的专属,谁都可以发文对某个明星穿着发表意见。

 

数字大潮里,时尚、瑞丽、ELLE也是一点儿不敢松懈,纷纷开公众号,推线上杂志电子版。

 

不过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当时的白领,跟现在的白领也不一样了。对于时尚内容的需求,不是几张图片加个知音体就可以满足得了。

 

能够扛起时尚大旗,带得动货的人,除了微信、小红书上的各路意见领袖,还得必须有人情味,不能带着杂志语言那种生硬感。

 

也不难发现,现在顶部甚至出圈的诸多时尚博主,成名的原因,不是因为时装搭配有多好、图文多精致。

 

最终能被人看见的,甚至出圈的,说到底,还是博主们本身由价值观组构起来的人格魅力。

 

相反,如果没有一个根本的价值观作支撑,那些只会单一吆喝的网红,反而也被大众厌烦。

 

毕竟,就连明星杨幂,都在最近的广告片里借品牌之口,说出“拒绝浮躁”的话呢。

 

参考资料:

《我的非正常生活》,洪晃,2007年;

《从苏芒离职,看“时尚女魔头”们的棱角和身段》,vista看天下


- END -


首席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editor@chreview.cn

广告及商务合作|bd@chreview.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