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笑对死亡

    最近在电视报导里看到一位英年早逝的大学教授,他在2007年暑假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患了胰脏癌,恐怕要不久与人世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的反应竟然出人意料的平常!而且他也能够笑对风浪!还特意在他太太生日的前一天,举行了很大的讲座。我们看到这位知道自己死讯的教授:他不但没有畏缩、生气、震惊……;反而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他的讲座名为“最后一课”。我们都知道:法国文豪莫伯桑曾经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学生,他平常贪玩、贪睡、常常逃课、不太注意学业……,可是一听到普鲁士军已经打到了法国、他们家园将要不保、老师告诉他们这是最后一堂课的时候,他的心里立刻产生了180度的转变!他觉得在这堂课上,老师所讲的事情,句句都是那样的深沉有力!所讲的话,变成了句句珠玑!好象连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掉!他甚至说:如果他平常能够好好的注意学业,今天就不会大叹时不我予了!那这是在文学上对于《最后一课》的印象,但是这位教授呢,他语惊四座、娓娓道来!他讲座就好象在说家常一般!而且最后呢,他还讲了许多笑话!在学生、老师面前,还声称他的身体是宝刀未老,用一只手作俯地挺身!我们真是看出这个人,他根本不象是个病人!然而这是在一年之前的事情了,最近听说他已经离世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在全体的师生当中留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认识死亡带来的心理波澜

    有个哲学家曾说:“我们每天应该生活的,象是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不会浪费光阴!”面临死亡觉得时不我予的人,应该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这样我们就能够推开一切破坏性、消极性的思想;让积极的思想和建设性的行为,把我们的人生推向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境界里去!此外我们也都知道在追思礼拜中,人们比较容易想到死亡的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能够使人安然的面对死亡!应付各种死亡的情景!那么现在关于性的课题,已经变成大庭广众侃侃而谈的话题了!但是对于死亡这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却一直保留在人们记忆的黑盒子里!很多人心怀恐惧、躲在暗室,不敢正视这个问题!起初我们可能会想象自己:一定比别人活的久一些!不会是我先死的!这就是所谓的否认的想法!当死亡越来越接近的时候,甚至会产生愤怒的反应!为什么会是我?我并不比别人坏!为什么别人活的好好的,而我却深遭不测!等到无法拖下去或躲避的时候,最后也只好认了!疾病、横祸……那只不过是比较看得见的导因!事实上,人随时都可能会离开世界!只是他有时候故意不去想它,或是因为纯粹的无知而常常活在长生不死的假设里!心理学家卫斯曼提到一般人在面对死亡一事时,可能会产生以下三个阶段的反应:

    一、否认阶段。在初期的时候,病人总是往好处想,希望奇迹会出现!能够及时获救,或者是医生诊断错误了……,因此在他们心理上否认他会死的这个事实!

    二、病人隐约知悉了这个死亡的讯息,他自己好象或多或少可以猜测到自己即将死亡!在这个阶段的病人,心里面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知道自己到底患的是何病,会不会死?另一方面,又不敢知道这个情况……,精神上十分困顿、消沉!

    三、接受!到这个时期的病就人只好认命,知道死亡终久都会来到,人是无法逃避这个残酷的事实的!这时候,等死就成为一个主要的现象。不过在等死的过程中,可能有三种因素影响他的生命力和活动力:

    1、生理上求生存的能力。尽量要减轻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并且尽量要适应体力逐渐衰退的过程!

    2、干劲十足,设法自己要解决困难;把自己活的象往常的人一样!就象刚才的这位教授一样。

    3、有的人把握住最后的机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要一天作两天用!赶快来履行未完成的心愿!

    卫斯曼大夫认为,上述三个因素都可以增加我们对面临死亡时的求生信念,来延长我们宝贵的生命!他呼吁人:不要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灰色的罪恶!因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人生的必经过程!

    我们刚刚讲到学理上的依据,那么心理学的学生都很熟悉的,女医生谷伯勒·罗斯医生所提出的: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和隔离!病人首次知道自己会死,大多数的反应是:这不会是真的!不可能是我!有些人会坚持这种信念到死亡时刻!但是大多数人会接着产生出隔离的心理!把自己孤立起来、离群索居、不跟别的社会人士来往。

    第二个阶段就是愤怒!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别人?病人表现出行为异常的暴躁、不容易应付;而且变的很不讲理!

    第三的阶段就是讨价还价!经过了前面两个阶段之后,病人知道自己的死期将到,无可避免!因此就开始一种讨价还价的挣扎!祈求能够多活一些时间,或者减少一些痛苦!病人也可能在这个时候,比以前更加的笃信宗教,或表现出一种乐善好施的补偿行为!希望以此来作为交换条件,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圣经》里的那位希西家王就是这样,神也因此使他多活了十五年的生命!不过我们从历史上看,他后面多活的光阴并没有让他的国计民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还生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儿子!历史上还有一位英国的伊利沙白女王一世,她在病中的时候,曾经向神祷告说:愿意把一半的国土,赐给任何一个能够医好她疾病的人!但是事与愿违,最后她还是离开了人世!

    第四个阶段是消沉!病人在否认、隔离、愤怒……之后,明白到他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讨价还价也未必成功!所以病人到这个时候会心灰意冷!一方面顾虑后事而怅然若失;另一方面又坐困愁城、坐以待毙!切实的经历了人生的无奈、无助、无望的痛苦过程……

    第五个阶段,来到最后那一关,就是接受!这是一种回天乏术、无能为力的认命心理!所以他就为即将来临的结局,作了妥善的安排,不再否认、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或者消沉;转而能够以一种平常心来接受死亡的事实!

    当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必须经过这五个阶段。纵然经过,每个人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尤其是那些侥幸没有太大病痛的老人家,在处理最后一关的时候,显然就没有那么复杂!我们看到有一些面带笑容、温文而雅的老前辈,能够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保持他的平常心,保持他的心灵平衡,这也能够让我们稍稍得到一些安慰!杨牧师觉得西方人在五个阶段里,容易比较快的达到第五个阶段。

    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但影响自己,同时也波及了周围的亲友!当我们突然之间获悉至亲好友得了不治之症,甚至突然辞世的讯息,我们就可能出现反常的行为,包括:震惊、崩溃(这是可能会出现的情形:一时之间很难控制自己做正常理性的判断、并且似乎跟现实保持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得到好的安慰和辅导,我们就可以克服这样的问题了!)、反复无常的心理状态(有一种挫折感!导致个人甚至会去反抗神!也有一些人故意将悲伤深藏不露,以此作为一种无言的抗议!)、罪恶感(我们觉得有点亏待死者,没有克尽作朋友、作亲戚的责任!从前种种竟为美好!以后种种皆无希望!因此就产生一种自怨自哀的罪恶感!觉得应该对死者之死,负全部或部分的责任!)、落寞的感觉(这可能是最痛苦的阶段!眼前的一景一物,都令生者触景伤情!死者的音容挽在!笑貌依然!瞻之在前!悲之在后!令人有时候就没有办法保持镇定的情绪!)、解脱的感觉(认为死者终于脱离了肉身的痛苦!特别对于那些长期忍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更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这包括了身、心和经济方面。)、心理的重建(人死不能复生!在亲友逝世之后,我们节哀顺便!重新振作起来,寻找新生的过程!不过这个阶段不可操之过急!应该尽量的顺应自然!)


    属神的生命,跨越生死。

    总而言之,我们基督徒在面对死亡时的反应,应该是比较积极的!英国的传道人司布真说:“生不足喜!可喜的是:有主同在!死不足惧!可惧的是:不认识主而死!”

    我们低头祷告:

    亲爱的天父,我们感谢祢!我们一生在世都在祢的掌握、安排当中!我们为着认识祢,我们庆幸!我们满足!我们为着我们生命的终点,我们有了盼望而有所感恩!求主带领我们每一个时刻!一直到我们走过死荫的幽谷,见到祢的面为止!谢谢主!也求祢安慰我们所有的听众他们家里、学校、公司、社团……曾经遭过死丧的情形,求你擦干他们的眼泪!直到我们在永恒里头跟这些亲人相遇!祷告奉靠耶稣基督的名!阿门!

愿主赐福与你




 奉 献 支持

      上帝主耶稣专注于互联网福音侍工传播,义工们没有固定的生活供应,需要一边侍奉,一边维持生活及平台的第三方资源支出,为求圣工持续良性发展,把福音平台运营的更加丰富多彩,故出此不情之请,若有打扰还请见谅,爱心随意,耶稣爱你! 主亲自祝福你,祝福一切已经支持和愿意支持和将要支持的弟兄姊妹。每一天的福音传递,每一个视频,每一篇文章的发布,都有你的一份。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赞赏,多少随意。。

捐的乐意,必蒙祝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