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蒋军晶:让孩子爱上阅读​有绝招

2014-05-14 快微课

名师蒋军晶:让孩子爱上阅读有绝招

——摘自《和孩子聊书吧》(蒋军晶著)

美国著名的教师雷夫出过这样一份阅读能力测试卷:

1.你是否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雷夫在书中说:“凡是以上3个问题都回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这份测试卷中陈述的三种情况,是孩子们所要经历的而又不可改变的,孩子们知道老师上课时应该做的是认真听讲,吃饭时间该吃饭,睡觉时间该睡觉,而当阅读的吸引已大于老师、大于食物和睡眠的时候,那么这阅读已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一份子,不离不弃。而我们教孩子们阅读,就要以终身吸引,终身阅读为最大的目标。

但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并不简单。美国人说话很夸张,就阅读而言,他们说,这个世界上弥漫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与遥控器的战争。并且在这场与遥控器的战争中,书本经常是节节败退。那些与遥控器有关的东西,例如电脑、电视、游戏机等,因为声光画的合力刺激,总是深深吸引着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爸爸,关于这点我真是深有感受。我的儿子5岁的时候,每天早上六点就自己穿衣起床,他的懂事乖巧让我暗自高兴,但是当我得知他这样的的原因后,我又高兴不起来了,他这样不贪恋温暖的床被,只是为了早上多看会儿电视。

有的老师可能不承认现在的孩子不爱看书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好多孩子似乎“嗜书如命”,整天将书捧在手里。但是在我看来,很多孩子的“爱阅读”是一种假性爱阅读,他们“爱”阅读是因为在逼仄的空间里没有选择的余地,爸爸妈妈不让玩电脑,不让看电视,甚至不让出去玩,他们想想,相对于繁重、枯燥的作业,还不如看书呢。但是,当他们长大以后,有自我支配权了,兜里有钱了,有购买力了,他们首先想到放弃的反而是阅读。我这种“论点”有依据吗?——有。近几年的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排名前几位的郑渊洁、杨红樱、曹文轩等都是儿童文学作家,这在一个成熟的阅读国家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按理说,成人的购买力最大,约束感最少,成人才是书籍的消费主体,排名前几位的作家应该是成人文学作家。这种情况,恰恰说明看书已经成了孩子“专有”的事,那些曾经的手不释卷的“儿童”长大以后很少再看书了。

因此,炒热读书的氛围,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就显得迫切和重要。


找到“味道好”的书

小时候,我吃一种“宝塔糖”,说是糖,实际是药,打蛔虫的药。不能否认,让孩子乖乖吃药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药做成糖的样子,还有糖的味道。

现在的幼儿园,中午的营养餐,很注重颜色的搭配,有些蔬菜还有“卡通造型”,很多挑食的孩子竟然不闹腾了,有的还吃得很欢。

同样,对书还在尝试、接受过程中的孩子,我们推荐的书不能一味强调“品质”、“意义”,我们要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味道好”的书,让书本身吸引孩子。可是,现在有些学校和团体推荐的书,存心是要让孩子厌恶书啊。

哪些书算是“味道好”的书呢?哪些书适宜在阅读的起步阶段推荐给孩子呢?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下面用五个“一点”来描述大致的方向:

1.冷僻词汇少一点。有心的家长或父母,要事先翻一下书,如果生词量超过30%,当然这是大致的判断,就应该延缓推迟。有的家长给自己正在读二三年级的孩子推荐《安徒生童话》,结果孩子并不喜欢,家长心里就很懊恼和沮丧,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安徒生童话》的一些译本非常差,大量的长句子,诘曲聱牙,生僻字特别多,都是一些出版社为了省钱用低廉的价钱雇一些大学生翻译的。

2.薄一点。一般的童书,哪怕是长篇小说,也只在七八万字左右。太长的书,小学生,尤其三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意志去挑战,还没有那样的能力去把握。这一点,例如罗尔德·达尔的书,凯斯特纳的书,都是典范。当然,也有意外,像《哈利波特》,像砖头一样厚,而且是好几块砖,学生照样读得乐此不疲,但这毕竟是少数。

3.大道理少说一点。孩子是一群为了乐趣而去阅读的“厚颜”读者,孩子喜欢的是故事,而不是说教。孩子是不喜欢过分强调道德和教训的书的张天翼写完了《宝葫芦的秘密》,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对孩子,形象是大于思想的。与书本理性地对话和思考,并乐在其中,是比较成熟的读者的事。

4.情节发展快一点。这些故事不一定要惊悚,紧张、刺激、残忍,但至少应该幽默、有趣、富有想象力,有许多奇思妙想,有比较明显的温情,最重要的,情节发展不能拖沓,节奏要快。因此,哪些“深沉”的“诗意”的没有明显起伏波澜情节的作品往往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当我新接手一个班的时候,我总是依据这个原则为孩子们推荐书,例如我会推荐《小猪唏哩呼噜》(二年级)、《女巫》(三年级)、《草房子》(四年级)、《两个小洛特》(四年级)、《西顿动物故事》(五年级)、《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六年级),都没有失手过。

5.人物形象鲜明一点。“人物形象鲜明”的第一个意思是故事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类型化的人物,好人就是好人,连模样也很正气漂亮,坏人就是坏人,模样也得是歪瓜裂枣,满脸邪气。“人物形象鲜明”的第二个意思故事里要有明显的主人公,其他人物不能太多,关系不能太复杂。我曾经推荐孩子阅读金波的作品《乌丢丢的奇遇》,发现孩子们的响应并不是很积极,后来,我作了如下总结:“孩子们看书喜欢追随故事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他们喜欢和习惯了紧紧跟随一个主要人物喜怒哀乐,其他的人物只是陪衬和点缀。他们似乎不喜欢同时和书里的几个人物一起交朋友。当他们看到《乌丢丢的奇遇》这个题目以后,就非常迫切地想认识乌丢丢,然后和乌丢丢一起去冒险。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始阅读《乌丢丢的奇遇》以后,他们发现这本书没有真正的主角,乌丢丢很多时候成了陪衬和看客,这让他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就像一直在寻找偶像的粉丝发现偶像混迹在人群中一点也不起眼。”

还有一些跟选童书有关的想法

  • 最好的儿童故事具有简单的文本、明亮缤纷的图画,以及圆满快乐的结局。太长或太难的书会让孩子感到挫折,甚至可能整个破坏他们对于文学作品与阅读的乐趣。

  • 挑选童书时,要考虑的最重要事情是,我们在替那个年龄的孩子选书。比方说,五岁的孩子与三岁或七岁的孩子相比,喜欢且能够理解的书就不同;所以我们需要挑选适合孩子年龄的书。

  • 孩子对于幻想故事的反应是很高兴的──特别是有关动物的行为举止像人类的那种故事。

  • 孩子喜欢和他们自己有关的故事:典型的童年经验的故事。小男生喜欢关于男生的故事;而小女生则喜欢关于女生的故事。一般孩子不大可能有兴趣阅读──或甚至有能力理解──关于某些只属于成人生活层面的经验,例如性爱或是职场日常生活的烦闷。

  • 儿童故事不应该描写像暴力、无礼或不道德等孩子无法接受之行为,因为孩子可能会模仿。

  • 儿童故事也不应该包含可怕事物的描写,因为孩子可能会吓坏。

  • 儿童故事应该包含正面的角色模范:角色的行事应该要能够接受,或是得到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