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推荐阅读】
↓↓↓
主编:田妈,责任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综合整理自《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年9期,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李镇西老师、黄玉峰老师、白金声老师。
互联网时代,什么都能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孩子还需要死记硬背吗?
国内语文界三位从教数十年的著名特级教师对此的观点惊人相似:
学语文,就是要记!要背!
语文学习的规律本是“死去活来”
练好“死记硬背”的童子功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当然,这里所说的“死记硬背”只是强调记忆和背诵的重要性,老师们并不是提倡毫无方法的背诵。本文文末也给孩子们推荐了一些巧记背诵的好方法。
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学语文最简单的方法
教育界,很多人对死记硬背学语文嗤之以鼻,认为死记硬背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必然导致食而不化,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于语文教学有百害而无一利。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死记硬背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法。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情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学习语言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语言的内化,一个是内部语言的外化。外部语言的内化主要靠背诵;内部语言的外化主要是说写。学习语言,打好人生底色,是绕不过要背要记的。设想一下,一个能背出一千首诗歌、两百篇古文,读过几十部小说的人,语文素质会不高吗?这是其一。
其二,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的。1~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12岁达到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12岁以前也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期,反复诵读是他们的自然喜好,背书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一首诗,一段文章,读上几遍,他们便能倒背如流。这是因为,12岁之前的儿童对声音极为敏感,只要所听者正确,即能发出正确之音。
其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特别注重记和背的。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无一例外地要求学生诵读如流。在书院和私塾里,教师有声、有色、有情、有韵的范读后,便要求学生微闭双眼,轻声吟诵,要读出文气,读出感情,并且当堂背诵,下次上新课前,还要检查学生旧课背诵情况,背得不熟不开课。
从我个人学习语文经历来说,死记硬背也是值得肯定的。
记得小学六年级下学期,学习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当时不懂,只是背下来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不断反刍,不断融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恍然大悟。
有一年暑假,我去北戴河旅游。那天中午,北戴河海滨游人如织,蓝天、碧海、红帆,美极了。我正要下水游泳,让人始料不及,突然下起雨来,沙滩上的红男绿女们纷纷找地方避雨。这时,雨越下越大,岸边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滂沱大雨中,我想起了《浪淘沙·北戴河》,并大声地朗诵起来: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此时,我茅塞顿开:我们的事业,不正如那无边的大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是历史上任何“英雄人物”的功绩所不可比拟的吗!
当前语文教学“讲风”不息。一篇课文,掰开、揉碎、嚼烂喂给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问一答的“启发”之风更是越刮越盛,一堂课“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顽症;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碎尸万段”,进行没完没了的分析。可悲啊!
语文学习的规律本是“死去活来”,没有死记硬背,便无以入其堂奥。为此,我上语文课非常简单,那就是从整体训练入手,多背书,少做题,在死记硬背过程中,培养学生“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背的东西多了,蓄积在胸,便如那老泉城,掀石为泉,掘地为井,汩汩滔滔,不可遏止。
种庄稼,农时不可违;习母语,学时不可违。恰同学年少,应当练好死记硬背的“童子功”,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
特级语文教师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学语文就是要死记硬背
学语文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 字要熟练会写的话,还是需要抄几遍的。该背的就得背,小时候你不背,难道等长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再背吗?
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尤其年纪小的时候,要下点功夫、记点东西,背点东西,学点东西。特别是诗歌、好的文章等等,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因为节奏感在里面呀。
写文章好的人,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节奏感把控好,同时,道理也能够讲清楚。
平时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许多读到的内容,借过来借过去,就活了呀,东西越多越活,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
记忆力和创造力从不矛盾
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看得多了、做得多了,以后才会有创造。
写文章也是“创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现在创造出来,你怎么创造出来?因为看得多,记得多,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
首先,是积累、吸收;然后,在自己脑子里编程;最后,才是吐出来表达。
就像生孩子一样,你没有怀孕怎么生孩子?一定要先接受东西,才有可能生出来东西。
你学一篇文章先记住它就是了,干嘛要去分析“这篇文章哪句词语好不好”呢?干嘛要成天考虑“我记得多了到底对不对”呢?
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其实9岁也算理解,60岁也叫理解,理解程度不同罢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到了,自然就懂了。
所以“生吞活剥”没关系的,吞下去了,葡萄糖够了,脂肪有了,维生素也有了。
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有没有维生素,却没有吃东西。你说十年下来,你会瘦成什么样?
写好作文,也需要“背”!
其实孩子“吞下去”这么多,也是为了“吐出来”,也就是写出好作文。
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记忆是一个基础,但又不能所有的事情都只依靠记忆力,我们要吸收记忆的是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而不是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套路性的东西。
创造力是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
你积累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的表达就越好。
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多读书,看多了才能提升出鉴别能力。孩子没读几篇文章我们就给他一个题目,要他创造,即便是创造出来,也是很浮在表面的东西。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
语文特级教师
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所谓“三把钥匙”,其实就是三个字:读、写、背。
如果还要加三个字,那就是——多读🔑,多写🔑,多背🔑!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不要“装”——当然,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名篇,不能算是“作假”。总之,没有多出课堂作文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生活化写作,是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这话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上面所说三把“钥匙”,我在解说的时候虽然用了“第一”“第二”“第三”的表述,但这并不是三者重要性的依次排序。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也许有家长还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试怎么办?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我的回答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有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在考前花点时间针对特定的试题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突击模拟训练,就算是猴子也会“就范”成为“应试高手”,你还愁你那么聪明的孩子过不了“应试关”吗?
背诵全文有方法
当然,三位特级教师所说的“死记硬背”并非是指毫无方法的死记硬背。这确实会挫伤孩子的学习语文的乐趣。家长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帮孩子找到很多事半功倍的记忆和背诵语文的巧妙方法。
今天就结合几位一线教师的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巧记方法:
思维导图法
01
思维导图是近年来非常风靡的一种学习方法,但说实话,真正认真学习这种方法的人并不多,能用好这种方法的更少。事实上,用思维导图来背诵语文,真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以部编版2年级上册必背课文《日月潭》为例:一位一线语文老师给孩子们画了这样一张思维导图:
看,是不是一下子就把课文脉络梳理清楚了?有些关键词,可以用简图代替,因为孩子对图像的记忆要比文字记忆迅速和牢固的多!
再举个例子:《小学必背古诗75首》:有孩子把其中的诗词画了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
如此形象、有趣的背诵,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记不牢呢?
现代诗歌也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如要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关于思维导图,市面上有很多不错的学习书籍,家长可以去书店淘一淘,和孩子一起研究、实践,当成亲子游戏一样写写画画,很快就能上手。
下面还有几种一线老师总结的语文学习记忆方法,其实都是思维导图学习法的延伸和变化:
抓线索背诵法
02
抓线索背诵法是一种常用的理解式背诵的方法,在自然背诵的基础上,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语作为线索,作为背诵的提示,用得好,能使背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像再现背诵法
03
图像再现背诵法是指将语言材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图像材料,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可以再现的形象,背诵时把文字材料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都呈现出来。
联想背诵法
04
联想背诵法是指通过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暂时的联系来增强记忆,从而达到背诵目的的一种背诵方法。
串字背诵法
05
在一定数量的诵读基础上,将语言材料几个句子的首字或关键字串在一起,并附加一定的意义,使之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组成句子的,有时还要使用谐音的方法,这种背诵方法就是串字背诵法。
情境法
06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情节法
07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对比法
08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
提纲法
9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分合法
10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诵。
歌诀法
11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点线法
12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近期热点推荐阅读】
↓↓↓
主编:田妈,责任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综合整理自《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年9期,镇西茶馆(id:zhenxichaguan),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作者:李镇西老师、黄玉峰老师、白金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