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语文名匠:提升成绩很简单,今天说透说破!

快微课 2020-09-21



Thurs

day


今日字签



2019-5-02

一代名师倡导的最简单语文学习方法:少做题,多读书!



在中小学语文界,能被称之为“语文名匠”的,凤毛麟角。已故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一个。



于永正:“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江苏省特级教师。

于老师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让中国孩子学好自己的母语,并穷尽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大道至简。在他退休的那几年,于老送给所有希望学好语文的孩子一句话,让无数家长和老师豁然开朗。这句话就是


今天,我们将于老师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


 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这两个孩子并没有学过高中的语文课本,但是平时一直坚持阅读。


结果,李校长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语文学习是不是很简单?



秘诀是什么?两个字:读、写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


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前些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


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


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


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学语文就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其庸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 第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


▣ 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


▣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对不愿读书的学生

采取点强硬措施,


高林生,全国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

高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


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


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


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


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


高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


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


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


对不愿读书的学生,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


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



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会有书必读,

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


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


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


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


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


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去做,学生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如何成为语文应试高手?


也许有家长还是不放心:“那孩子考试怎么办?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要当作家,而是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啊!”

对此,特级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当孩子把读、写、背当做生活方式,日积月累,他的内涵必然更丰厚,他的大脑必然更发达,他的思维必然更活跃,他的视野必然更开阔,这样的孩子对语言也必然更敏锐,对语言的运用当然也更加熟练……有了这个雄厚的基础,在考前花点时间针对特定的试题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突击模拟训练,孩子就会成为“应试高手”,你还愁你那么聪明的孩子过不了“应试关”吗?


跟着顶级名师学习深度阅读和立竿见影的写作妙招

2019创意读写夏令营

点   我   报   名!


【热文推荐】


➣ 北大弑母者被原谅?背后原因真实又荒唐……

➣ 小升初选公办进重高中机会更大:教育局权威解读新中考,公办初中的春天要来了?

➣ 忘掉刘强东!他们才是你今天该关注的人!

➣ 女儿的小学三年级,让我如此纠结……


主编:田妈,责任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本文由快微课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作者:于永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