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躺平的人,你根本没看懂当下的放开…

快微课 2023-03-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

一位号主制作了一条回顾三年疫情的视频,看完感慨万千:

01

12月3日,在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张文宏发声。

张文宏在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的论述@网络

撷取其中两个和我们普通人最密切相关的,和大家分享:

第一,我们走出疫情的关键,不取决于免疫力强的人,而取决于免疫力弱的人。

年迈的老人、弱小的孩童和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如果得了奥密克戎,仍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北京昨天深夜通报:

又增加2例重型病例。


保护这些人,让他们得到及时救治,为他们建立安全屏障,是当下我们降低医疗挤兑、战胜疫情的关键。

用管理学的概念,将这个认知,概括为“木桶效应”

一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我们这片土地能多久彻底恢复生机,取决于它最脆弱的那部分人群。

保护脆弱人群,是重中之重@网络

第二,大疫三年,从国家到个体,都承受了不堪回首的牺牲和痛楚。

值得欣慰的是,伴随我们治疗手段的科学,疫苗接种的普及,病毒的传播越来越受到限制。

在历经“原始毒株”→“阿尔法”→“贝塔”→“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升级换代后,病毒目前长久局限于奥密克戎家族内部,且逐渐变得温顺。

如果说过去的岁月,是我们与病毒硬碰硬的厮杀与对抗。

那么,当下的日子,就是我们对病毒逐渐的驯服和接纳。

这种驯化,不再是核酸清零。

而是借助科技和医学的力量,将有症状或出现重症的比率,降低到很低水平。

用心理学的术语,将这个认知,概括为“抱持心态”

当下的病毒,就像我们成长中曾经历过的创伤一样,我们越排斥它,它就越折磨我们。

我们不如抱持它,将它安放到日常生活和心灵地图上一个小小角落里。

我们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时不时的作妖,却不再恐惧于它的危害和影响。

“木桶效应”,能让我们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对脆弱人群心怀悲悯,能帮尽帮。

“抱持心态”,让我们不再恐惧病毒,也不再拿疫情当借口,尽快调整心态,回到日常生活中,当个建设者,谦逊努力,善待身边人。

戴着口罩谋生,将成为常态@网络

另外,还想和朋友们思辨一下,疫情政策逐渐优化后,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

02

不能拿今天的成熟,

否定昨天的局限

疫情发展到今天,继广州、北京、重庆等地相继优化放开防疫政策后,一直收紧政策的浙江和山东,也宣布逐步放开。

全员核酸,成为过去时。

被“码”困住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


这几天,网上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意思是:

既然最终还是要放开,我们何必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付出经济受阻的代价,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坚持封城停摆、全员核酸、动态清零?

我们要是早点学习别的国家,躺平就好了。

这种认知,藏着荒谬的逻辑漏洞。

就好比,那个故事:

有个饿极了的人,吃到第9个饼子后,忽然不饿了。

他生气地骂道:“早知道吃第9个我就不饿了,我何必吃前面8个呢。”

新冠肺炎造访人间,一开始有多汹涌,多可怕,多恐惧,包括多少医护人员在内的感染者都相继死去,我们都是见证人,不再赘述。

这3年中,那些选择躺平的国家,以多少老人、孩子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为代价,我们都会上网,查查便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恰恰是我们国家没有选择躺平,在疫情最凶猛的时候,以全国之力驰援疫情重灾区;

我们从医护到志愿者的抗疫人员没有躺平,牺牲小家,保护大家,忍辱负重,鞠躬尽瘁;

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卖命的人@网络

我们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没有躺平,宵衣旰食,夜以继日,研发出一代又一代疫苗,如今还在研发第四代疫苗;

我们普通人也没有躺平,待在家里,不当病毒的培养皿,不给国家添乱,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家人惹祸端……

我们今天,才有底气、有资格、有能力说“优化政策,小步快走,逐步放开”。

一口吃不了胖子,一夜长不成大人,一朝消不了病毒。

过往三年,我们的抗疫从来不是完美不可挑剔的,但恰恰是我们从国家到个人的同心协力,才有了今天慢慢放开,对新冠肺炎实行乙类管理的条件。


不管是大事件,还是小人物,都当避免的认知误区是:

不拿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因为昨天,我们都活在局限求生里。

在那个局限求生的环境里,我们也拼尽了全力,避免最糟糕的结局。

03

如果批评不被允许,

那么赞美毫无意义

疫情是个照妖镜,照出了这片土地上,极美极善极好的一面,也照出了这片土地上,极丑极恶极坏的一面。

疫情之中出现的那些怪象,包括核酸乱象、滥用权力、有些官员欺压殴打百姓、无数父老生活陷入困境、诸多打工人步履维艰……

湖南浏阳市打人的主任已被开除党籍、政务撤职@网络

这桩桩件件,看似和我们无关,但每一件都和我们相连。

我们发声,我们质疑,我们追问,我们呐喊,我们讨要公平,我们对某些地方的某些防疫政策,进行批评纠错……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这些批评和呐喊,让我们国家的抗疫大船,适时调整方向,适时优化策略,最终站到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正道上。

作为微不足道的个体,我感谢大疫三年,为弱小、为凡人、为大多人、为这个国家越来越好,而选择勇敢发声的每个人。

用批评的方式,呵护一片土地,也是赤子之心。

因为,如果批评不被允许,而赞美则毫无意义。

04

不可急于求成,

只能缓慢疗愈

准确地说,天气逐渐变冷的这一个月,是疫情三年中各种暗涌,碰撞最激烈的一个月。

超市里,很多人尽管都戴着口罩,但面容生动了许多。

时不时有人小声谈论着疫情,表示不再害怕,不再恐惧,并相信日子一天天会好起来。

我们都在渴望人间烟火的回归@网络

我们的国家有着强大的纠错能力,我们的人民有着温良的宽容之心。

这是我们民族的气质,也必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需要慢慢调头。

很多人认为,疫情政策优化后,我们马上就能回到2019年之前的激情岁月里。

这是个错误的认知。

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任何战争,都有漫长而顽固的后遗症。

且不说,放开之后,我们必然要经历一场大爆发的阵痛。

咱就说,就算疫情结束,我们仍需要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去慢慢疗愈,去慢慢康复。

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平地一声雷,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循序渐进。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需要慢慢调头,缓缓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才能迎来柳暗花明。

我们当从急于求成中,吸取教训。

我们要在缓慢前行中,走好每一步。

05

从今后,

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面对新冠肺炎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国家已经尽最大努力,为我们一再托底,只为让病毒的毒性,降得低一点儿,再低一点儿,让大爆发的日子,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如今,伴随各地防疫政策的优化,疫情防护的接力棒,已经从国家,渐渐移交到我们个人手中。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必然面临各地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一个大爆发期。

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愿和更多朋友一起做到:

打完三针疫苗,如果国家推出第四针加强针,依然会踊跃去打。

加强运动,提高免疫力,好好吃饭,增加抵抗力;

出门必戴口罩,回家全身消毒,少去人多的地方,不给病毒传播的机会,也为家人构筑健康屏障;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安顿好自己的肉身,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给身边人带去正向的能量。

老人和孩子@网络

最后:

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经很弱

但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要保护好自己。

越过这个寒冬,真正的春天会悄然降临。

— E N D —     

小道消息:关于中考全省统一命题园林专业研究生能教好小学数学吗?在家里请私教补课会受什么惩罚?教育部官宣!老师别怕,不会拘留……

点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