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读了这本书你就会理解他了

2015-12-10 快微课

分享国内一流名师、名校校长、教育专家、优秀一线中小学老师的精彩微课及优质教育资源。 是你和孩子不该错过的教育公众号



不断有家长问,孩子写作业太磨叽了怎么办!他们大多焦虑万分,几乎是愤怒了。

如果你也有此烦恼,不妨看看《拖延心理学》。它并不是一本新书,已经诞生25年了。两位作者都是加州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通过多年实践积累总结出了拖延的深层心理动因(注:《拖延心理学②》并不是本书的续集,那是另一位作者的书,两书除了主题一样,并没有太大关系)。


首先我们来体会一下,那个在书桌前一磨蹭就是几小时的小孩,他的感受是什么?


让我猜猜看,你刚才的第一个念头是不是:“谁知道他怎么回事!”或者“这孩子太没毅力了!”


不,不,不,你这是在他做评判,不是感受。感受,他的感受,是什么呢?窃喜吗?愉悦吗?享受吗?呆滞吗?


如果你也有磨蹭的问题,一定会明白他的感觉。书桌前那个小孩,担忧着没有完成的作业,耳朵里单曲重复着父母的唠叨,他的感受可能自责、自卑、焦虑、愤怒、麻木......,就是不可能是享受。


可是,既然磨蹭一点儿也不好受,这“熊孩子”为什么死活不肯做作业呢?是因为懒惰吗?不思进取吗?没有毅力吗?他不知道快快做完作业就有更多玩乐的时间吗?他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怒不可遏了吗?


1.拖延者的感受


《拖延心理学》指出拖延(磨蹭)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者的心理过程往往是这样的: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我永远不会在拖延了!


每个拖延者忍受着“我这人有毛病”的痛苦。



然后呢,一次又一次,就变成一条“拖延”的连续曲线。拖延成了习惯。


2.孩子究竟为什么会拖延


心理原因分析占了整本书的2/3,也是其精髓,这里无法一一解释。我建议大家在读这本书时,千万不要跳过这些分析,急乎乎地去看方法。当我们真的理解了拖延,拖延行为自然会改变。


孩子的拖延,在当前极度重视教育的环境中,“争夺控制权”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过度在意孩子的教育(本质是在意孩子的成功,而不是幸福),我们对孩子过度控制,孩子在无力反抗(或者反抗父母令他愧疚)时,往往会发生拖延的行为。孩子在拖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是争夺控制权。但拖延的确变成了有力而无奈的武器。


每个人最深层次的追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一样。父母的过度控制、指责(我们可能误以为自己在提醒)、辱骂(我们可能误以为是在帮助他)都会造成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丧失。他感到自己不被爱、不值得爱,面对这样的情况,多数人要么选择反抗——你凭什么不爱我?要么选择退缩——我是如此糟糕。无论反抗还是退缩,都可能表现为拖延。


看到这里,希望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想:这小兔崽子居然消极抵抗!而是想:哦,天哪,原来我以为是为他好,其实是对他不好。


不要和孩子战斗,那真是小孩子才有的行为。作为成年人,当然是我们有胜算,可你赢了战斗,输了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过度奖励也可能是一种控制,这也意味着孩子时时处于被评价、被监控的状态。


(注:其他几个因素是恐惧失败、恐惧成功(别吃惊)、对亲近和疏远的恐惧等,因与本文关系不显著,不赘述。其中恐惧成功的,可能害怕成功是对自己的原有文化、家庭的背叛,这在留学生身上容易发生,想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可以关注。)


3.如何与拖延者相处

既然我们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在拖延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不拖延,而是理解在拖延时,实际发生了什么。


当孩子磨磨蹭蹭时,我们往往从开始的和颜悦色不知不觉变成了河东狮吼:




(右上角的狮吼图来自百度,如有侵权,请告知)


然而,孩子是怎么感受的呢?

当我们说”我知道你可以做好它“、”只要开始做就行了“时,孩子未必会将这看成是支持,相反,当你试图控制局面时,鼓励看会被当做是一种对他的压力或干扰。他很可能感到自己是无能的,加强他的不安全感。


当我们失望时,孩子会非常敏锐的觉察到,他会表现得更差——除了要担心作业本身,现在他还得担心你。


恼火往往紧随着失望,我们开始将孩子的磨蹭视为故意反抗、不可理喻。我们火冒三丈,他开始咆哮:”别管我!“我们越是发火,越是愤怒:我都这么生气了,这孩子居然还不听话!愤怒有时让我们心理安慰,我们以为这证明了我们已竭尽全力。


最后,双方僵持不下,你已经黔驴技穷,孩子气愤不已,又惴惴不安。他既对你的否定感到愤怒,又担心自己的确像你说的那么糟糕。可是他又不愿意真的去写作业——那意味着对你的屈服。他也许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历程,但他会不知不觉那么做。


拖延的孩子,在表面之下是一个想要被接受和爱的脆弱而无常的人。


“我说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还是不做!”来,让我们试着把“为什么”由语气词换成疑问词,想一想,到底孩子为什么不做?语气词传达的是情绪,实际是弱化的TMD(就像 “what a fuck ”里的What),我们咆哮着问出这个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指责,而不是真的在询问。到底为什么呢?也许他想再玩一会儿,也许他太困了,也许他觉得太难了,也许他恰恰嫌你太凶了。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写作业本身,而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和孩子一起协商,办法就总会有的。


家长是教练,得想办法调动孩子的兴致,而不是军官,要求孩子令行禁止。家长是主持人,面对混乱要能压制住内心的焦虑、恐慌,(装作)若无其事地控场,而不是和观众、嘉宾对骂。


如果我们不会控制情绪,那么请不要说”我怎么知道“这样话。不会就学嘛。为人父母,在有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之后,剩下的都是技术活儿。

当我们学会把语气词换成疑问词时,我们就毕业啦。

作者的故事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两人都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她们1979年开始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科普。


来源:谦谦阅读(ID: qianqian_reading)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个寒假跟着名师读奇书,玩转创意写作

郭初阳、张祖庆、罗才军、刘发建等特级名师领衔的创意读书会,

奇妙有趣的魔法作文课堂,

好书读进去,妙文写出来,

非凡奇妙的阅读写作之旅等你来赴约!

点直接回复“冬令营”或击阅读原文抢所剩无尽的少量名额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