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点 | 河南高校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思政课原来也可以很有趣



“边演边讲”“用视频讲”“请学生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近两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等工作,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我省高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积极完成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安排的相关工作任务为契机,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做好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变“讲课”为“讲故事”:把知识和段子融为一体


“我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拿的点心没有商标、没有厂家、没有保质期。我把点心拿到小A家,小A又拿到了小B家,小B又拿到了小C家,最后小C又把它拿到了我家。而今拜年选礼品,就说酸奶吧,这甄那安的就能把人挑花眼……”一片笑声中,刘嘉尧话锋一转:“同学们,通过买年货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看到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只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大变样的一个缩影……”这段“相声版”思政课的授课教师是河南大学思政课教师刘嘉尧。


刘嘉尧是河南大学思政课教师,他讲思政课,不是光说大道理,而是时刻关注学生所思所惑,从生活中、从身边事汲取素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把课堂变成了“故事会”和“相声舞台”。在笑声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跟随他一起思考该成为怎样的人,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老师的课把知识和段子融为一体,课堂气氛超级活跃。站在讲台上,他就是引力中心,把同学们凝聚起来。他的课刷新了我对思政课的认知。”



变“朋友圈”为“思政课”:用“心”讲好思政课

“又到这个节日,又想起五月的鲜花……”这句话的配图不是灿烂的花朵,而是写满字的黑板。黑板上,火烧赵家楼、俞秀松、社会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等关键词串联起了五四运动和共青团的历史。


这个在河南农业大学鼎鼎有名的微信朋友圈的主人,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武轲老师。这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朋友圈是那么与众不同,从中你能看到她对一堂课的自我反省、对一个学生的风趣点评、对一件事的深刻思考、对一种职业的无比热爱,满满的都是“思政课的味道”。


她的朋友圈里有上课时的激情飞扬,也有下课后的劳累不堪;有为学生精彩表现的欢呼,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沮丧;有随手拍的一张张充满思政味道的图片,也有深入思考见地深刻的短文……丰富多彩的内容,大都与“思政”有关。


郭武轲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师生互动。比如,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她在每学期初都要先给学生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家族史。通过对家族史的研究,同学们了解到今昔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真实的变化中知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在刚刚结束的河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教课大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大赛中,郭武轲拿到了两个一等奖,成为“双冠王”。面对赞誉,她说:“没有讲不好的思政课,只有不用心的思政课老师。我将不懈努力,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由“热点”到“论点”:投学生所好,明理论是非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振江教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及时追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和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将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与最新理论结合起来,把严肃的知识传授与趣味的热点辨析结合起来,才能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他在讲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导入,“司机、方向盘、肇事人、道路、乘客、公交车”几个要素中,肇事者殴打司机时,乘客觉得事不关己袖手旁观,造成公交车偏离道路坠入江中,导致车毁人亡的惨痛教训,揭示出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处理好“领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国家、各种错误思潮”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只有旗帜鲜明地对各种错误思潮亮剑,才能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明确“四个意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学生明确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



从“观众”到“主演”:‘四课联动’为思政课调出新味道


“春节期间我就在琢磨,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四课联动’讲得更加‘有知有味’。”今年51岁、有着近30年教龄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杜学礼说。他所说的“知”是思政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健康食材,“味”是教学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营养。


“四课联动”指的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探索:为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开展演讲大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开展历史情景剧比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开展微视频大赛,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课堂内外的联动,变传统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传统思政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加“主演”,学生永远是“观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重构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依然是“导演”,但“主演”却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纲。2017年春节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梅收到一条学生发来的短信:“一堂堂热气腾腾的思政课,就像一次次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谢谢老师像厨师一样为我们的思政课调出了全新‘味道’。



从“高高在上”到“接地气”:用感染力增强学生获得感

中原工学院抓住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契机,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为平台,以“慕课”教学改革为抓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构建“课堂教学+课外社会实践+课外网络学习+理论研究探讨”各环节整体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格局。


“只有接地气的思政课学生才爱听,听了才会信,信了才会去实践。”这是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毅从事思政课教学13年来的切身体会。在他的课堂上,“高高在上”的大道理总是与“生活琐事”紧密结合。


“我们都很喜欢听王老师的课,因为他的课上讲的都是真话、实话。”学生都这样评价。


王毅认为要做好思政课教学,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通过教学改革吸引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被动的“让我学”到对我的成长有用的“我要学”;二是教师要热爱三尺讲台,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三是更好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填鸭式课堂”到“三微课堂”:让思想引发激情的共鸣

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慕旗娟身着汉服走进D楼308教室,上课前的“开场白”竟是她与同着汉服的“助演”学生表演行“揖礼”以及一场生动的《礼仪之邦》舞蹈。“我想让学生在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我认为课堂改革不是被逼着走的,传统的课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受到了一定限制,我想探索一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新型课堂。”慕旗娟说。


每次上课,慕旗娟在讲新的内容前,要先进行15分钟学生为主体的“三微”环节。“所谓‘三微’课堂,即微课、微剧、微辩论为载体的自主学习、专题分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慕老师介绍。微课即以学生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确定感兴趣的话题,制作课件,走上讲台进行微宣讲;微剧是学生自导自演,以现场情景剧表演形式带入课堂,注重情节,彰显主题;而微辩论则是确立辩题,将完整的辩论赛事引入课堂,双方队员唇枪舌战,使真理逾辩逾明。


许昌学院建立了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从“传统”到“实践”:以“一馆一赛一活动”为依托,帮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河南工学院抓住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一馆一赛一活动”为依托,在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与时俱进改进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三观”,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馆,即理想与信念主题教育体验馆。该馆以传统画卷回溯、现代影视点播和媒体创意互动的方式,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不懈探索的历程。该馆自2017年开馆以来,先后接待12000余人次师生到馆参观,成为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阵地。一赛,即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理想与信念”主题演讲比赛。17年来,一届届学生在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思辨中谈理想、讲信念、明真理,真正做到真懂、真信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自觉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一活动,即将“红色经典咏传诵”主题活动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首届活动以“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的形式呈现,学生们以毛泽东诗词为载体,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为主线,通过诵、唱、舞、情景剧等形式感悟伟人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在河南工学院,思政课“盘活”了实践教学环节,用参观拓展视野,用演讲点燃激情,用咏诵醇化感情,将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是学生“点赞率”极高的实践教学方式。



刷“微博”来“交作业”:让‘打酱油’的思政课备受追捧

“课堂上可以‘刷’微博,手机响了要唱歌,吃了零食要负责,人人有份都快乐。”这是信阳农林学院部分学生对吴昊老师课堂的印象。


吴昊老师是信阳农林学院思政教学部的一位年轻老师,也是让学生用微博交作业的网红老师。作为该校思政课的一位老师,她不仅刷新了思政课的上课形式,而且还因为独特的授课风格,成为了学生们课下谈论最多的老师。


2016年9月,吴昊老师让学生注册微博账户,在微博上交作业。起初学生们的看法不一,有学生当堂给予了支持,也有学生拖延,不去重视。“这一形式支持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我也会给学生们讲这样交作业的优点。”吴昊老师说,她之前让学生们交的都是纸质作业,但是后来发现在微博上交作业,不仅方便,也可以保留很多年。同时,她也想通过微博对同学们的目标做个追踪,了解同学们的完成程度。


在信阳农林学院,提及思政教学部的吴昊老师,不少师生都伸出了大拇指,夸赞她的课堂有趣,模式独一。更有学生风趣的表示,原本是“打酱油”的思政课,在吴昊老师那里却是倍受欢迎,上座率极高。 



由“被动”到“主动”:“五环教学法”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郑州科技学院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为契机,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作实际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运用“五环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参与,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五环教学法”是郑州科技学院近年来摸索出来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课前,由任课教师提示本章的重难点,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中,为提升思政课的抬头率、获得感、实效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谈心得、话体会,运用小品、相声、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课后,鼓励学生积极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形式,把理论教学延伸到工厂、农村、改革开放的前沿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科技馆、博物馆等。


郑州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马广兴说:“‘五环教学法’能把思政课变的‘有棱有角’,真正使青年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课堂内外的联动,变传统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把“舞台”变成“学生成长的平台”:挖掘学生成长中的精彩,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近日,一场以“逐梦青春 筑梦中国”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在郑州财经学院下沉音乐广场举行,同学们巧妙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先进成果、中国梦等融入到歌曲联唱、诗歌朗诵、微电影等节目中,内容涉及友情、爱情、梦想、生命、爱国等方面。在活动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


2017级会计本科1班学生冯佩云说:“思政课从课堂搬到了舞台,让我们大家都感到耳目一新。我们能够参与其中,一起来记录青春的精彩、表达对未来的渴盼,思政课采取这样的形式我们很喜欢,并且也能够以引发同学们对青春、未来、梦想的思考。”


据悉,这场特殊的文艺汇演是在郑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精心组织指导、2017级本科生全员参与下凝聚而成。“怎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像春风化雨一样融化到学生的心田,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引领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而成长为优秀人才,是我将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所以,我们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形式去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更好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理论引领和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秀珍教授说。



变“说教”为“因材施教”:找准对学生胃口的切入点

“尽量把极易上成说教课的思政课上得富有激情、震撼心灵,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马列教研室主任马金伟说。“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太大。”针对这种情况,马金伟认为要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不能按照某种固定模式进行教学。


为此,他做足了功课。课堂上,马金伟经常从案例、视频、故事、歌曲、社会热点新闻或者个人人生经历切入,把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与授课内容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比如在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章时,他先播放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北京欢迎你》,随后再让大家讨论这首歌表达了什么,进而引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题。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活跃了,深奥的理论可感可触了。


“其实,上课就像给孩子做饭一样,必须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为他们准备对胃口的‘菜品’,学生们才会喜欢,效果才好。”马金伟说。




从“小课堂”到“大课堂”: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分别登上讲台,采用现场教学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为师生分专题宣讲党的大政方针和热点问题,实现了“全校共上一堂思政课”;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关注时代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不仅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也使校领导、党政干部和辅导员加深了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的深刻理解。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还因势而新,拓展育人大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教育部要求开设的3门思政课全部自主建成了校级网络资源共享课,实现视频教学、网上测试、互动答疑等功能齐全的在线教学;整合新媒体资源,形成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思政课微信公众号等互通联动的网络思政工作阵地;领导干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相继开通个人微博,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堂”传播好声音,引领价值追求。



从“知识”到“情怀”:用‘中国故事’表达理想信念

二十四年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王会刚一直工作在思政教学的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之上,他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寻求那把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作为老师,要重在“传道”。王会刚始终坚信,传授给学生的不能只是知识,更要有情怀,传播正能量。为大学生真正“解惑”,是他最高兴的事。他说:“站在讲台上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设计教学,他端出中国的问题,作出客观理性评价,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当看到学生被激发出雄心壮志,内心充满对国家发展的强烈自信时,他眼睛里总能散发出“激动的光芒”。如何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让党的理论“入脑、入心”成了他始终在思索和践行的首要问题。很多师生称赞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洗礼和艺术享受。


王会刚说:“思政教师首先要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有激情,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热爱学生和党的教育事业,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他在学生面前既能高屋建瓴,又能“低到尘埃”。对个别“问题”学生,他实行“私人订制”,把“偏执思想”消灭在萌芽。他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出发来改进教学方式,做到“触及灵魂”。




教育部调研报告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大学生加深了对思政课的认识,增进了对思政课的感情,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




转载自河南高教微信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