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的这篇通讯为啥好(附案例分析)

老笔头 新闻与写作 2019-10-31

点击关注关注我哟  



点击新闻与写作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编者按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写作讲究波澜起伏、叠峰层出,切忌水静如镜、山平如砥。短篇文稿犹如江南园林,篇制不大,字数有限,想要波澜起伏,实非易事,需要作者有尺水兴波、平文起澜的文字功力。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短文,堪称“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的范本。这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3日07版)的人物通讯,虽然只有短短的845个字,但构思非常巧妙,行文不落俗套,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尤其是使用大量的生活化语言,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从写作角度作了重点解析,  一起来看看《人民日报》这篇短文好在哪里,希望对大家学习通讯报道类文稿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原 稿+评析

“老鲍啊,是棵实心竹”

人民日报记者 王慧敏

 

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个敢作敢为、生命里镌满风霜的硬角色(开头很巧妙,一句话就把人物的个性特征生动地展示出来)。瞧,粗硬的手指铁铸一般(很有画面感,通过“手指”这个细节,再次升华人物的个性特征)


可不,鲍新民的前半生,一直与硬撅撅的石头打交道(一句话交代清楚了人物从事的职业,且语言很口语化)。1992年他当选村委会主任时,村里的“石头经济”正火:村边山坡上一天到晚炮声“隆隆”,漫天的粉尘让街巷、房舍像披上了一袭轻纱(采用文学性的描写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尽管“卖石头”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每年村里有300多万元纯利润,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可是,鲍新民的心却在滴血:青山不见了,绿水不见了,就连村头那棵屹立了近千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更糟的是,先后有5名矿工遇难……

(通过可观的收入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对立,使情节有冲突、起波澜,产生了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效果)

再也不能这么活!(使用口语,很劲道)2003年夏,村领导班子果断做出一项决定:关停矿山,让山川大地喘口气(使用口语,生动传神)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使用口语):村集体收入一下子骤降至20万元。许多村民依靠矿山生活,没了饭碗能不急头白脸(使用口语)?“走,找鲍新民去!”


山里人,脾气犟(引用乡土话的语言),鲍新民没有退缩。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听了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的汇报后,高兴地说,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是高明之举。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一定不要再去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巧妙地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鲍新民带领余村人开始了探索,奏出了悦耳的“绿色变奏曲”(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全村生态进行了大修复,办起了农家乐、推出漂流项目、发展观光农业……


时隔13年,记者走进余村,但见翠竹绿林连绵起伏,穿村而过的小溪碧水汤汤(诗意的描述,使文章更有灵气)。村中心道路上,时不时穿梭着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牌照的旅游大巴(用事例来印证)。如今的余村,村强、民富、景美、人和,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型。


鲍新民告诉记者:“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了4万元,大部分人家买了小轿车。”(用事例来印证)

2011年,连续担任两届村支部书记的鲍新民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哪能闲着呀——当起了村务监督员。对他,这个职务可不是个摆设:村里的发展思路有不合理地方他会犯颜直谏,游客乱扔垃圾、哪家农家乐偷排污水,他会上前理论……


安吉多竹,说起竹子,当地人爱这样形容:“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引用大家熟知的俗语)可提起鲍新民,村民们说:“老鲍啊,是棵实心竹。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实诚!”

(结尾很巧妙,结合当地盛产竹子的地域特点,通过“山间竹笋”与“实心竹”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再次升华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体现出作者的匠心)


来源:人民日报   解析为老笔头原创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2.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5.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微信号:xwyxzxz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