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光明日报这篇作品,堪称新闻人物特写的范本(附精彩点评)
原文+赏析:
(《光明日报》2020年3月27日第4版)
一名护士长的“速度与激情”
(本报记者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李永飞 许溟)
赏析:
此标题非常简练,核心意思是“速度与激情”,这个意思取自于一部曾经非常火爆的电影大片的名字(具体啥情节,大家请自行脑补),读者一看到这标题自然便会受到吸引、产生想读下去的念头。原文:
江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红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其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就是李晓莉每天奋斗的地方,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
赏析:
第一、二自然段是开头部分,比较简洁地交待了本作品中主人公的职务、名字、工作场所,并特别提到了“红区”就是她演绎“速度与激情”的战场。“麻利地”这个词,将一种干练、有速度的人物个性鲜活地描写出来了。“速度”这个关键词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原文: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从事临床护理26年,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军事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瞬间”,李晓莉更加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份救治胜算。” 速度就是生命,救治就是打仗!战“疫”月余,李晓莉经历着一次次“生死时速”。赏析:
第三、四、五自然段,继续描写“李晓莉”这个人。第三自然段,主要写她的外貌特征——“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事就一个字:快!”这几句描写,用了最省的字数,将她外貌特征下所反映的人物身上最重要的特点“干事快!”写了出来,文中也交待了她这样的行事风格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第四自然段中,用简笔将“李晓莉”身上所经历的“军事任务”列举出来,并点出一个词“生死瞬间”,并将李晓莉的话用作直接引语,道出“救人必须争分夺秒”,“速度就是生命”!这是本文第二次重点强调“速度”一词,紧扣标题。同时,第五自然段中出现的“生死时速”一词,也是一部曾经火爆的电影大片的名称。(此电影的具体内容,还请大家自行脑补)将本文的主题与两部电影的名字紧密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可以提高我们强调新闻“接近性”的这个特点。
原文:一天上午,李晓莉查房时发现85岁的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她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不出所料,晚饭时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正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 一连串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也在同屋治疗,见证了这惊险一幕,激动得不知说啥是好,只是一个劲儿地致谢。 “作为护士,不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李晓莉说。
赏析:第六、七、八自然段,写了一件真实的事情。这是新闻人物特写中,必须要有的内容——事实!其实就是选取了一件李晓莉在战“疫”工作中的典型事情,突出她在“与死神拔河斗”中那种争分夺秒、专业救治的专业本领。从文字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速度”在救治生命中是多么地重要!(第三次点出“速度”这个意思,仍然紧扣主题)
原文: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了她一句话:“真的勇士,上了战场应该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精神衣钵”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传承。
赏析:这是一段(第九自然段)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文字。这一段有“起承转合”的作用。作品前面部分,主要围绕“速度”这个中心思想展开描写;作品后面部分应围绕“激情”这个中心思想展开描写。因此,这部分引用的“她父亲”的原话,将文章要表达的第二个主题"激情"给带了出来。“上了战场应该兴奋”其实就是一种军人面对工作时的“激情”!
原文:此次支援湖北前,李晓莉虽然已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是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的。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护士站,有个小小“督导栏”,里面每天贴着不同的纸条,这是李晓莉查房后列出当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次日逐条逐项“挂账销账”。 采访中,李晓莉拿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条“提示”: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李晓莉逐一检查,又开始记下当天的“问题清单”。她说:“别看问题小,弄不好都会‘针尖大的窟窿刮起斗大的风’。”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患者听了喜笑颜开。护士倩倩说,李晓莉的这个“特殊规定”,已经坚持10多年了。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出院当天,李晓莉惦记着临别前跟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发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自然段,主要围绕“激情”这个中心思想展开描写。
第十一、十二自然段,讲了个跟“纸条”有关的事情。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纸条看似不起眼,其实反映的是李晓莉对待日常护理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会想各种办法将护理工作完成到最好。这其实也是因“激情”支撑起的专业素养。第十三、十四自然段,描写了李晓莉干练、严谨工作风格背后的“关爱”与“柔情”。对病者的称呼,看似是件小事,其实反映了护理工作者是如何看待“医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一个能坚持10年的做法,让李晓莉的个人形象再次变丰满起来——做事干练、严谨、处变不惊;救治生命时“速度”第一,护理患者时“如待亲人”。这样一个对待工作既有“速度”又有“激情”的军人形象,便在读完后出现在读者心目中。
一篇好的新闻人物特写,就应当象上面这篇范文一样精彩。认真学习典型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请点击下面文字链接,您可详细了解订阅方式▲
欢迎订阅2020年《新闻与写作》
每期12元!值不值,您说了算!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转载请添加微信丨xwyxzxzs
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丨010-85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