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如何掌握?
节奏原本是音乐中意指声音强弱、快慢、松紧的一个术语,它包含节拍、速度和力度等构成要素,赋予混沌的声音以生命力。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与心理,从而引发情绪反应,带来美感体验。实际上,节奏不只专属于音乐,它还存在于一切具有时间性的运动形式之中。
当今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新闻业也在进一步提速。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增强,使记者难以用很长时间对文本进行精加工,数字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偏爱快节奏、多样化的信息。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体现了新闻的动感追求,也就是在时间维度延展的运动感。总体而言,新闻叙事要以快节奏为主,迅速理清事实的来龙去脉,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减速,形成富有章法的节奏变化,使受众短时间内掌握最新动态。受众阅读新闻时产生的节奏感,实际上是由于文本改变叙事方式而导致的。
年轻人大多喜欢看叙事节奏较快的影视剧,故事中环环相扣的悬念,跌宕起伏的情节,紧张刺激的场面,往往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实,任何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有其规律或特征,节奏律动广泛潜藏于自然界和精神文化产品之中。美学大家朱光潜曾精辟地说道:“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彼此不能全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寒暑昼夜的来往,新陈的代谢,雌雄的匹偶,风波的起伏,山川的交错,数量的乘除消长,以致于玄理方面反正的对称,历史方面兴亡隆替的循环,都有一个节奏的道理在里面。”①新闻源于现实,节奏的旋律也应内在地蕴含其中,这样才会让人产生新鲜、惊奇的感觉。
凡是运动的事物,都有一定的速度和节奏。新闻文本叙述的事件,总要依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新闻叙事是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动态过程,它将客观现实纳入叙述时间框架和价值框架来呈现,文本中的人物行动、事件发展及叙事过程都是一种运动,记者笔下的叙述必然有速度变化,也就是进行加速或减速的处理,这就会形成叙事节奏,并隐含某种价值追寻。如通讯《53天,北京小汤山医院重建记》(北京日报,2020年3月19日),便体现出“与时间拼速度”的快节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北京未雨绸缪,决定启动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建设床位1600余张。53天的时间,同一片场地,近1.5万名建设者舍弃团圆、日夜鏖战,用热血与信念筑起一道战“疫”的“铜墙铁壁”。
上面这段简练的文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记者没有将小汤山医院改扩建工程事无巨细地全部记录下来,而是对报道内容有所选择,将53天时间内小汤山医院的重建过程进行压缩。新闻的叙事节奏必须快于现实节奏,才能在简短的篇幅内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对事实的动态再现。
新闻加快节奏的方式,实质是对叙事时间的调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长,而文本叙事所用篇幅短则为快节奏,反之则为慢节奏。“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②新闻的叙事时间不能像现实时间一样匀速地单向流动,记者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新闻的要素和故事情节叙述完整,就必须采用概述、省略等调控叙事时间的方式。
叙事文本运用概述,可以压缩时间实现加速。概述用简短的文字将比较长的时间一笔带过,有的叙事文中会明确交代时间的跨越,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用极其俭省的文字概述一段长长的历史:“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这里对“战国”至“三国”的粗线条描述,将纷繁的史事化简为历史演进的逻辑,概括性极强。
在新闻叙事中也经常运用这种手法,如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消息《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 收集836名烈士资料 替98名烈士找到亲人》(盐阜大众报,2018年6月29日),该稿正文不到1000字,清晰地叙述了卞康全一家三代人70多年如一日默默无私地守护烈士墓地的感人事迹。稿件灵活运用概述手法,在腾挪跃动、疏密相间的交错叙述中抓住受众视线。概述的目的,是将无关紧要、不值得写的东西舍弃,避免冗长、缓慢、无聊。特别是时间跨度长、事件头绪杂、场面纷繁、人物众多的新闻,记者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将时空和事件进行压缩,使文本在很短的叙事段落里容纳不同时间里的人物和事件。
叙事速度的有效调节方式,还包括对语流的掌控,欢欣的、跳跃的叙事语流容易形成明快的节奏。另外,使用直接引语也能加快叙事节奏,迅速将新闻现场带入当下。如《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武汉保卫战”一线新闻工作者素描》(新华社武汉2020年3月6日电),报道广大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奔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战场,“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该稿适当穿插人物原话,使文本在不同情境、场景之间自由切换:
“作为一名新华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战场’。”新华社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如今,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和他的战友,从北京奔赴武汉。除夕夜,新华社记者熊琦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最早发回《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等现场报道。
新闻文本中的快节奏叙事,不能为了加速,就像“流水账”似的简单记几笔,而是要抓住精彩的时间片段,三言两语就能将人物和事件的特征框定,使之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新闻不能全部都是快节奏叙事,从头至尾的粗略概括、平铺直叙只会让人感觉乏味。因此,有的情况需要适当放慢速度,特别是在通讯、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体裁中。一般而言,对新闻价值高的核心事实采取慢节奏的详细叙述,而对辅助事实则用概略叙述或者省略。辅助事实通常是新闻中比较琐碎的内容,或是背景事件。快节奏叙事通常适用于介绍背景、转换叙事焦点、推动故事进程、交代新闻事件结局等方面,慢节奏叙事则主要用来呈现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聚焦事件内核、烘托矛盾冲突和凸显细节亮点。
在新闻文本中,描写是放慢叙事节奏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如人物通讯《“如果连我都害怕,那谁来救患者” 记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法制日报,2020年3月2日),描写“硬核护士长”陈静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护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耐心、细致,就是一种减速:
在重症病房,护理工作需要日夜守护患者,直面病毒的风险往往更大。一次,在为一位发热患者清理喉咙时,患者咳出的痰液溅到陈静的防护面罩上。她没有躲开,而是耐心地清理了患者污物。还有一次在给患者喂饭时,病人突然呕吐起来,陈静一边安抚一边拿出床下的脸盆,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那位病人尽管很虚弱,依然伸出大拇指点赞。
这种局部或细部的叙述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情境,有力地表现了白衣战士大爱无疆、体贴入微、敬佑生命的医者情怀。精炼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营造出节奏相对慢下来的现场感。
语言疏密有致,句式长短相间,音调抑扬顿挫,这些策略都能调整叙事速度的变化。新闻文本中灵活多样的语言句式,音节文字、语段排列、语法结构等合规律的交错变化,会使文本内容呈现出起伏跌宕的运动状态。从语言材料运动轨迹与情节进程的关系来看,回旋的、舒缓的叙事语流,给人感觉节奏较慢。如新闻特写《河北援鄂医疗队护士穆福春和女友——一场跨越千里的视频告白》(人民日报,2020年2月16日),其语言运用就展示出一定的节奏性。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河北援鄂医疗队护士穆福春,原本跟其同在河北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女友、手术部护士李宛蓉约好去领取结婚证,但因为穆福春前往武汉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李宛蓉也在单位坚守岗位,领证的事情就耽搁了。于是,同事们为这对相恋7年的知心爱人张罗了一场特别的视频告白:
“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我要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这头是青丝,桥的那头是白发。”穆福春为心爱的姑娘唱起这首歌,李宛蓉穿着护士服,同事为她献上鲜红的玫瑰。一对年轻人伸出手臂,在视频里比“心”相依,互相鼓劲。
李宛蓉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的婚期推迟不算什么,今天白色的防护服就是最美的见证!”10分钟后,两人各自投入工作。“希望战‘疫’早日胜利,你平安归来!”李宛蓉说。
记者笔下一场简朴的告白仪式,时间虽短,但通过文本中的“特写”镜头延缓、拉伸。报道对象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在甜蜜的语言、温柔的旋律与缠绵的节奏中,受众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相依相恋的真情以及顾全大局的美好品质。
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记者在筛选信息、加工素材、编排结构等方面,叙事语流的速度变化都要符合事实逻辑和新闻规律,这样才能以张弛交错的叙事节奏引发受众兴趣。
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这也就是说,动态新闻发布就像是与时间赛跑,它必须是快节奏的。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合理进行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道。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②[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页。
(本文原题为《张驰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原载自《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5期,学术引用请以纸质为准,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转载请添加微信丨xwyxzxzs
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联系微信号丨010-85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