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一卷讲解(下)

2017-12-26 释净觉 净觉心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17qe0tis&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18gt83n9&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183pp12a&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经文:阿难见佛。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妙奢摩他:意为寂静,寂然而静,只是抑止心识,使不打妄想,不是彻底之定,这是佛最初为二乘所说之方便法门。

妙三摩:又称三昧,正定的意思。即观照,观照十二因缘,或观四谛法,而修成的定。

妙禅那:禅那亦即静虑,现在坐禅,亦叫禅那。禅是佛心,妙不可言,通过修定而进入佛心,和佛相应。

  文殊师利菩萨,将阿难带回,阿难迷梦初醒,见佛即顶礼悲泣坦白向佛悔过,恨自己从无始以来多生多劫生生世世,都注重多闻,所以记忆力特别强,但未全道力,没有修定力,才被邪咒所迷,因此殷勤,很诚恳地启请佛开示,请求释迦牟尼佛说一说:十方如来怎样修持,才能成正果,证菩提的道理?从这三种妙定:妙奢摩他妙三摩和妙禅那,哪一种是最初开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门呢?

经文: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就在阿难请问佛定的时候,又有恒河沙数不尽的菩萨,及诸十方阿罗汉辟支佛,大家都很喜欢踊跃来闻密法,退归本位而坐,专心一意,静默地听佛所说的圣教。承受即恭敬领受。

经文: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

(这段经文本来是在后面,但圆瑛老法师,认为与前文贯通,故移在此。我亦同意,认为这样行文比较通顺,比较恰当。)

摩顶在佛教里是表示慈悲爱护之意,并使其消除魔障,这种爱护是普遍一切众生,不像世间之情爱,只限于男女之间,世间最大之爱佛之爱是慈悲之爱,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是除爱护外,还要救度其离苦得乐。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舒即伸开他的金色臂,而摩阿难顶。告诉阿难,及诸大众大菩萨大比丘长者居士以及国王等: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也叫大佛顶首楞严究竟坚固定王,具足万行,即包括无量无边,一切之禅定,所有十方如来,皆从这首楞严王定,一门超出,而达到最庄严,最微妙之路。你们现在一定要注意,不要分心,不要打妄想,要专心一意,集中精神来听。

经文: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听佛说后万分感动,即起身顶礼,以伏受如来大慈悲心流出来之法旨,恭谨敬诚听佛宣讲楞严密法。

  经文: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佛告阿难:你我同气——即同祖宗之气脉血统,阿难与佛是堂兄弟。在情份上,实同兄弟,可以均分天伦之乐  

佛问阿难:你最初发心出家时,在我佛法中见到什么特殊境界?才即刻把世间的恩爱舍弃而出家呢?

经文: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阿难对佛说:因见佛有三十二相好庄严殊胜无与伦比,同时身体透明,光辉皎洁,犹如琉璃内映外彻。

  经文: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gou)。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我自己心里时常思惟(这思惟就是用识心来想),这种妙庄严相,绝对不是世间情欲及爱念所产生。欲气粗而浊,男女交媾时,气味十分腥臊,脓血杂乱,非常不洁,所以父精母血所造之身体,是不会发生胜净妙明,庄严佛相,紫色金光聚集,光辉无比的佛身,是故我心里非常渴仰爱慕,因此从佛剃度出家。

经文: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佛听阿难说出家因缘后,便赞叹说:真好,阿难,你是大丈夫,能舍俗出家,但你应该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至今,即是从最初做人到现在,生死连续不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脱白骨如山丘,不知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都是因为不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常住,不增不减是真心,自性是清净,光明遍照的,但是你们不知道,都把它忘记了!我们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便如无价宝珠一,不知道便不能利用,又因妄想生灭心——识心——把我们支配得颠颠倒倒,弄得昏昏迷迷,根本这妄想是不真实的,但人不明白,便在生死苦海中,轮回流转,没有休息的时候,不能断妄想,便不能了生死轮回,这是佛对阿难说明,不认识真心,才受生死轮回之苦。

  经文: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你现在欲研究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无上菩提,即佛的果位?真发明性,你必须要真实明白发现,你自己本具不生不灭的根性,即六根中性,亦即如来藏性,亦是成佛之道。你现在应该用直心,来答复我所问,不要用曲折妄想心。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在未想——即一念未动之前,是第一念,是真心直心。若加以思惟,便落第二念,便是妄想心。第一念,即直心,即道心,亦即第一义谛,要即问即答,不要思前想后;若思前想后,便不是直心。为何要用直心来答我呢?因十方如来,皆用直心,才能成佛,才能出离生死苦海,佛皆是用直心,不用弯曲心。心直则言直,像这样从初地,即乾慧地,而成妙觉地。始为初地,终是佛地;从初地而至佛地,经过十地等觉地才至妙觉佛地,中间经过很长的时间,一点都无曲折心相,都是用直心,才能成佛。这是佛要阿难,舍弃偏计妄执心,而用直心来答复他的发问。

  经文: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佛问:阿难!我再问你,当你最初发心的时候,是因为你用看到如来三十二相,究竟是用什么来看见?谁爱如来之三十二相?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对佛说:这种爱乐,是用我和眼睛。眼睛看见如来,相好庄严,遂心生欢喜所以我就发心,愿舍离生死轮回,来跟佛出家修道。

  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尘劳即识心亦即烦恼,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扰乱,就不能了生脱死。是染污心性,是扰乱心神

佛告阿难:如你现在所说,你的真实爱乐,是从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与目之所在,那你就没有力量,来降伏尘劳。

  经文: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就像国王,被贼所侵扰,国王要发兵讨贼,但出兵前,应该知道贼在何处?才能擒其贼首,斩草除根。我们无始以来,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认为由目观见,而取爱乐为心,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执了妄心为己心才生出种种的颠倒!

   经文: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这种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转于生死,在六道轮回中辗转不停,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过错,我现今再问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处?

以下是七处征心

第一处征心:心在身内吗?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阿难:世尊!一切世间,即三界之内,十种异生(本来是十二类众生,下文有详细解释,现除去无色和无想,这二类都无心目,故说十类;而业报形体,各各差别,故曰异生),他们都将识心——即分别心,居在身内,我现在再看如来之眼,清净长广,好像青莲一样,亦是在如来面上。

经文: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现在再观看,我之浮根,即眼、鼻、舌、触四根——乃四尘,即色触所形成,非常明显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别美丑的识心,实在是住在我的身内。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佛再问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讲堂,你看祇陀林,究竟在何处?

经文: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答:世尊!此广大重叠楼阁,及清净不染讲堂,实在给孤独长者之园,而祇陀太子之林,实在讲堂外边。

经文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讲堂中,先见到什么呢?

经文: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答: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再见大众,然后向外瞻望,便见到祇陀林,和给孤独园。

经文: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祇陀林和给孤独园,是怎样能看见呢?

经文:世尊。此大讲堂。户牖(you)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答:世尊!这大讲堂,门窗开通,所以我在讲堂上,便能望见外边景物。

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you)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佛反问阿难:假设就如你刚才所说的一样,身在讲堂时,窗户打开,便可以看见外边园林,但是否亦有众生,身在堂中,而没看见如来,只看见堂外之物呢?

经文: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没看见如来,而能看见外边之林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经文: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po)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po):可否。

心灵:是指心为万物之灵,及心有灵知之用

佛说:阿难!你亦是这样的。你既然说心在身内,但不能看见内边,只能看见外边,岂不是同一个道理吗?你的心灵,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么你现在这个明了心,实在是居在身内,应该知道身内的一切,可否有众生,先看见身中之物,然后再观看外边之物呢?

  经文: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说心在内,见在外,为何心在内而不能先见心胃呢?纵然看不见,那亦应该看见指甲的生头发的长筋络的转脉搏的摇,你心应该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内,如何反能知外呢?

经文: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所以证明你所说的,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是错误的。

(以众生在堂内不见如来,能见堂外树林这个违背常识的例子,驳“心在内、见在外”之谬。)

第二处征心:心在身外?

  经文:阿难稽(ji)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阿难又说:我听闻如来说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实在身外。

  经文: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什么道理呢?好像灯烛在房间燃著,这灯烛便能光照室内,再从门口,照到外边庭际,一切众生,看不见身内脏腑,只能看见外面,就如灯光,居于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内一样。   这道理一定是对的,不会再起疑惑,并和佛所说之了义一样,大概错不了吧?

经文: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tuan)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饭来食

阿难用灯光来譬喻心是在外,以为佛一定说他对,但佛不答复,只问阿难:刚才众比丘,跟从我在室罗筏城沿门乞食(乞食是佛制,为除贪慢心,乞食资身,随所化缘,不贪好食。回来祇陀林,我已宿斋(即止食),你现在看众比丘,一人食时,众人会不会饱呢?

经文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难答言:不会饱的,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众比丘,虽是证果阿罗汉,但究竟身躯还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会饱呢?

经文: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佛告阿难:假如你的觉察明了之心,实在是在身外,那么,身和心自然分开,没有连带关系,毫不相干,则心所知之事,身便没有感觉,如果感觉是在身,心亦不会知道。

经文: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

佛又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你眼看见时,心里是否有分别呢?

经文: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阿难答言:是的,世尊!

经文: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告阿难:如果你眼看见时,心便会知道,怎可以说,心在外边呢?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义,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分别心,是住在身外,这理论是不对的。

第三处征心:潜伏在根里?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阿难对佛说:世尊!佛所分析解说,不看见身内之肝肺脾胃,就不应该居在身内,心与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离,就不居在身外,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再仔细思想,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经文:佛言。处今何在。

佛即追问:今在何处?

经文: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cun)。潜伏根里。

  阿难答言:这个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内,而能见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潜伏在眼里。

  经文: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小盆),合在他的眼睛处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阻碍,所以眼根一看见,便能分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

  经文: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为何我的觉察明了,而能分别之心,不能看见身内之五脏六腑?这因在根里的缘故,清清楚楚能看见外边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因为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

经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罩盖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犹如琉璃一样,那么当那个人用琉璃罩盖在眼睛上,应当看见山河大地,但是否还可以看见琉璃呢?

经文: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阿难答说:世尊!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实在亦见琉璃镜的。

  经文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佛问阿难: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远看,可以看见山河大地,在近处又可看见琉璃,但又为何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经文: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假若能见自己的眼,那么眼睛就同外境一样,不是自己的,怎能成为随见随即能分别呢?假若不能看见自己的眼,怎可说这了知心潜在根内,琉璃合在眼上一样,眼与心合。

经文: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像琉璃合一样,这理论是不对的。

第四处征心:心在眼之开合?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阿难说:世尊!现在我又有这样的思惟,众生的身体,腑脏居中,窍穴居外(窍是孔穴,人有七窍),有藏则暗,因五脏六腑是藏在里属暗,所以不能看见;有窍则明,窍穴则在外边属明,所以可以看见。

  经文: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阿难又说:我现在对佛面前,开眼看见光明,就叫做见外,闭眼看见黑暗,就叫做见内,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经文: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佛不答复阿难对不对,只再问他: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黑暗境界,是和你的眼相对,还是不相对?假若和你眼相对,那么暗就在你眼前,怎可说在内呢?

  经文: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如果看到眼前的黑暗境界见内,那么你居住暗室里面,没有日灯三种光来照明,那么这暗室中的境界,都成为内,都属你的焦腑。显然是不对的。

经文: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假若所见的黑暗境界不和眼相对,那怎么能看得见呢?

经文: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假若你见暗时,是离开对外之见,是内对身中,所成之见,则闭眼能见暗,见到身中之黑暗境界但开眼见外的时候,为何不能见到自己的面部呢?

经文: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假若不能看见自己的面部,则可以证明,闭眼见暗时,你是见自己身中所以内对就不能成立。假若开眼见明时,又能看见自己的面,那么这个明了能知分别的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是在虚空中,怎可说是在内呢?

  经文: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假若你心和眼根,都是在虚空,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就应该是我如来,现在能见你面难道我也是你的身体?

  经文: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你眼已能感知,(眼与)体合在一起难道就不会有感觉?假若你一定要执著,心和眼有两种感觉,那么心和眼亦应有二种知觉。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一,应该成为两佛。因此应当知道,你说见暗即是内,是不对的。

第五处征心: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经文: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说:我过去曾时常听佛开示四众,由心生的缘故,所以种种法生。法无自性,本来是无生的,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此心皆为识心。以此识心求常住真心,无有是处。)

经文: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说:我今再忖量,这个会思想之体,就是我的心性。随它所合的地方,心就随之,若遇有缘合便成我心,没有缘合便不成我心。所以心不是在内外和中间三处。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告阿难:如你刚才所说,由法生的缘故,种种心生。因有所和合故,就有你心。照这样来说,你心是否有体相呢?如果心无体相,怎能和前尘境相和合呢?假若无体相,而能有合,不是十八界,再加这个无体的七尘,而成为十九界?这个义理是不对的。

  经文: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zhi)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又说:假若心有体相,则你用自己的手,来捏自己的身体,你的心就会知道有点痛。这个知道被捏之心,是从内出,还是从外入?如果心从内出,应当见到身内的腑脏;如果是从外来,那么就应当先见自己面部。

  经文: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说:能见是眼睛,能知才是心,心能知的不是用眼睛佛你所说用眼见而心知这个义理是不对的呀!

  经文: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佛说:如果眼能见,那么你在室内时,门户是否能看见东西?(用门比喻眼,用阿难比喻心)

经文: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世间上一切已经死了的人,他们的眼睛还存在,应该能看见东西,但如果能看见东西,怎可说是死呢?

  经文: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佛又叫阿难:又你的觉察明了,能知分别之心,若果一定有体相,那究竟是一体相,还是有多体相?现在心既在你身上,究竟是遍满四肢之体,还是不遍满四肢之体呢?

  经文: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如果心是一体,那么你用手捏一肢的时候,如果四肢都有感觉,这个捏就应当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如果是捏有一定的地方,若捏一肢,则只觉得一肢被捏。那么心是一体之义,当然不能成立。如果说心是多体,则变成多人,究竟哪个体才是你呢?

  经文: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假若说,心是周遍全体的,则如前面所说,一捏便应该遍体皆痛。若不是周遍全体,那当你用手触头的时候,亦同时触著你的足,头有所感觉,那么足就应该不知道。但现在你不是这样因此证明,心不遍是错误的。

  经文: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因此应该知道,你认为随所合处心即随有,这个理论是不对的。

第六处征心:心在色尘与眼识中间?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阿难向佛说:我亦曾听闻佛对文殊,即妙吉祥菩萨和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谈论实相的时候,世尊亦曾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实相是真实之相,亦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实相有三种意思:(一)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的相,并不是本体亦无。(二)无不相的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不是完全无相。(三)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如果说它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如果说它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经文: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我现在再仔细思惟,内不能见腑脏,身心又不相知。内既无知,但不在内。眼见佛手,心即有知,这是心身不相离的缘故。所以计心在外,这个义理亦不对。现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在内边又无所见,那么应该在中间了。

  经文: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言:你说中间,中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含糊迷乱的。既然非无所在,你现在推想是在中间,毕竟中间在何处呢?是在外境之外,还是在内根的身中?

  经文: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假若在你身上,那么究竟是在前边,还是在后边?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在边就不是在中间了!如果说在身的中间,那么就和在内一样。假若是在身之边处,那么是否有表志呢?还是无表志?无表志,就等于无定所;有表志,亦等于没有一定的中相。用标志来作记号,说这里是中间的位置。可是如果你从东方看时,则标志是在西方,从南方看时,则标志是在北方。表体既然混乱,不能表达,那么,你心就更加杂乱无定了。

  经文: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二种的。我的意思是,好像从前世尊所说:“眼根对色尘,中间便生眼识。”眼和色互相为缘,因眼有分别,而色尘本身,是无知觉。可是在眼和色相接触的时候,中间就生出能分别的性能。这就是识,所以识是生于眼色之中,是否心就在眼色中间呢?

经文: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非知不知:不是能知之根,也不是不能知的尘。

佛言:你的心假如是在眼根和色尘中间,那么这个心的体,是一个还是二个?假若心是有二个体,则哪个是你的心体?哪个是这个物体?如果分不出来物体和心体,就变成杂乱无章。物体是无知无觉,心体是有知有觉,亦即是说:眼根是有知之体,色尘是无知之物。”与无知合在一起,就会成为敌对。同时一半是知,一半不知,亦成为二边。那么何处是中间呢?所以兼二的道理,不能成立。况且你心既不是同根之有知,又不是同尘之无知,离这根尘两者,即是无识的体性。你说心在中间,那么用什么作为体相呢?所以应当知道,心在中间,是错误的。

第七处征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以前亦曾听见佛和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大家一齐转法,说法教化众生。世尊时常说,这个能觉察知道,分别的心性,是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都无所在,一切都没有著落的地方,就叫作心。那么我这个无著落,是否可以叫作心呢?佛所说的不在内中间,即是无相实相之义。因为觉知分别心性,是随境生灭,原无实体。但阿难错认心性有体,以为无著是心体。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

佛告阿难:你现在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无所在,一切都无著落处。可是世间虚空以及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是依报,即器世间。水陆飞行,及一切众生是正报,即有情世间,(世界就是依正二报所成就)。在这依正两报间,所有的物象,名为一切。

经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你所说不著者是你的,此到底是在上述一切相中所包括还是不包括?若说此心无相,那无相心就像龟生毛兔长角,根本是没有的,怎么可以说不著呢?

经文: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如果说你的心可以不著一切而存在的话,那就是说这个心不能说是没有的,而是另外有一个所在。一般来说,无相为无,不是无的即有相。那你的心既然现在有相,有相怎么可以说是不著呢?

经文: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所以应该知道,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是不对的。

以上是世尊七番破妄识无著。

  经文: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当时阿难,从大众中,即刻离开座位,站立起来,露出右肩。在佛教里,即以偏袒右肩为最恭敬。右膝跪在地上,表示身业清净;合掌恭敬,表示意业清净;而对佛说,表示口业清净。即身意三业都清净,才向佛请示正法。

  经文: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媱(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阿难佛述说:我是如来最小之堂弟(阿难是四王八子中,年龄最小),承蒙佛慈悲爱护,现在虽然已从佛出俗家情感心还未断,故心中犹依恃自己是佛小弟,佛一定娇怜爱惜他,所以便有点放纵,只修多闻,而不勤修定力,故未得无漏。尚没有力量来降伏外道邪法——娑毗迦逻咒,终被邪咒所迷,沉溺在淫室里。这都是因为不知自己的真心,在什么地方,才有这种种过失。(诣即在的意思)

经文: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hui)弥戾车。

奢摩他路即修正定之路

阐提意思是信心不具足,亦译作焚烧善根。意谓只存恶根而断善根的众生。

hui):毁坏

弥戾车喜乐垢秽,亦即是恶知见,全不相信佛法

  现在只有希望世尊,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我等,为我等开示修正定之路,亦令这些只存恶根而断善根的众生毁坏这些恶知见,相信佛法而得正知正见。

道生法师讲涅槃经时,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经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阿难说完以上的话后,便五体投地,把首和两手两足伏在地上,表示最诚恳恭敬。同时并和其他大众都倾心渴望,翘诚伫待著佛说法。大家的法身慧命,十分干渴,需要法水来滋润,故恭敬虔诚,来听佛开示教诲,修正定的道理。

  经文: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这时世尊,便从面上,放出种种无量无数的光彩,晃耀明亮,有如百千日光一样辉煌。佛光比太阳光强过百千倍,这是阿难亲历其境,亲见佛光而说的。

世尊要破除阿难妄想而显出自己真性,故放种种光彩,令他触境会心。

  经文: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普遍诸佛世界,亦有六种震动起——这三者是形震动。动是摇动;涌是急升,有如涌泉一样喷起;起是慢慢升起。震击——这三者是声震动。震是震荡破裂;吼是吼叫声;击是互相冲击。。十方微尘数不尽的国土,在同一时期,都显现出来。

  经文: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释迦佛以他的神通力量,令所有无量数微尘世界,都合在一起。因六识未破,终日被缘尘所遮蔽,故执我相,执法相,分别心重,因此一切世界,都成隔离。如能破识显根,会相归性,则无边世界,不隔毫端,亦就能融合诸世界,成为一真法界。

  经文: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其他各世界,所有一切诸大菩萨,都住在自己本国,合掌恭敬,来听佛说楞严经,楞严大定的妙法。

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恶叉聚西域果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

业种:因不觉而生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惑造业,叫做业种;这三种叫起惑造业受苦报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即十类众生,从无始不觉以来,生种种颠倒。由业自然而受苦报。就如恶叉聚一样,聚在一起。连环不息,轮转不停,所以说无始,没有开始。

  经文: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一切修行人,包括所有外道修行者,本来都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无上觉果无上菩提,没有修成佛果位,却修成声闻缘觉。甚至修成外道,生到诸天甚至成为魔民魔女魔孙,成为魔的眷属

经文: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zhuan)。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嘉馔(zhuan):好饭。

主要原因全是因为不知二种根本,而错杂乱修,好像煮沙,欲成为好的饭菜,而沙本来不是饭,故纵然经过尘沙劫数的时间,亦不能修成米饭的。

  经文: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是哪二种呢阿难。第一种就是无始劫以来生死相续之根本就是你现在与诸众生,用攀缘心而认为自性者。

  经文: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菩提译作觉道,是觉悟的道理。菩提有三种:(一)真性菩提,是众生根本就具有。(二)实智菩提,即真实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即证道后,观机教化众生。分开虽成三,其实是一:由真性菩提而生实智和方便;三即一,一即三。菩提究竟是从何处来?它是无来无去,而是我们每人本来所具有的,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真性。

涅槃译作不生不灭,到没有生死时,就叫涅槃。涅槃亦有三种:(一)性净涅槃:自性清净,一尘不染叫性净。(二)圆净涅槃:真无不圆,妄无不净叫圆净。(三)方便净涅槃:随缘方便,示现生灭叫方便净涅槃,

在未开始之前,菩提涅槃,本来是清净体,就如现在之识精元明。这个识字,不是八识之识,而是识之最精妙处,亦即元清净体,亦是菩提涅槃之别名。它本来是光明遍照,本有佛性,常住真心,能生出种种因缘。但久而久之,攀缘所生之因缘,而忘记本具之真实——性清净体,识精元明——不会用它,反把它藏起来。就好像遗失一样,但其实没有失。众生忘失自己的真心,而反用妄想攀缘心,故怎样修都不能成佛果。

经文: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由于一切众生,对识精元明常住真心,都忘记了,就像遗失一样,即是迷却本真。虽然天天都用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但自己全不知道。因此实在冤枉,轮转六趣。

佛性是什么?在眼为见性,在耳为闻性,在舌为尝性,在鼻为嗅性,在手为触性。在无形中,每日都由真性来帮忙你。只是自己学忘了,不知道而已,故不会用真心本体,而只用忘心攀缘,所以就枉入诸趣。

经文: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奢摩他路:修正定之路。定在清净本体上曰正。

五轮指佛指有千幅轮相,故曰五轮指。

佛问阿难,你今实在欲知奢摩他路,要脱离生死。那么,我现在再问你。这时如来便举起金色臂,屈五轮指成拳,而问阿难:你现在看见吗?阿难说:看见了。

经文:佛言。汝何所见。

佛问阿难:你看见什么?

经文: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其光明亮,照耀我的心和目。

经文:佛言。汝将谁见。

佛问:你用什么来看到的

经文: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阿难答:我与大众,都是用眼看见的。

经文: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佛再问阿难现在你要老老实实回答我,我屈指为光明拳耀你心目,你见,但你以何为心,来对我拳的光明呢?

经文: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阿难说:现在世尊,要征询我的心在何处,而我现在用我这个能推求之心,是否可以当我的心呢?

经文: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佛呵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经文: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是惊惧不安之状

阿难突然惊惧,即刻离开座位,合掌起来,而向佛说:这不是我的心,那么,应当叫作什么呢?

  经文: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佛告阿难:这都是前尘虚妄和妄想,迷惑你之真心自性。由于你从无始至今,认贼作子错认妄想识心前尘虚妄不实之相,为自己本性真心),遗失了你本来具有的常住真心,因此被轮回所转,而不能超出。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chong)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阿难向佛说:我是佛最宠爱的小弟,因我心爱慕佛的三十二妙相,使我发心出家,现在我的心,不只单独来供养和服侍如来,就是遍历恒沙国土,亦去供养和礼拜诸佛,及一切诸大善知识。又发大勇猛精进心,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用此心。纵然我诽谤佛法,永断善根,亦是此心。即是为善做恶,都是此心。如果这能推之心不是真实;那么我就成为无心之人,和土木一样。离开这个能听经闻法之觉知心,则什么都没有了。为何如来说,这不是真心呢?我实在惊慌恐怖,相信在座大众,亦会生疑惑。惟望世尊,开大悲心,开示我等未悟的人。

  经文: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即无法生,亦无法灭。证得此忍,便能于十法界——四圣六凡——四圣法界是三界之外,六凡法界是三界之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于一切法,本体都是如如不动,便没有生灭。若在证得这境界时,看见一切万法,没有生灭,而起恐慌,这便不能忍。要能忍可于心,认为这有何稀奇,便得相应之道。

这个时候,世尊就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他们,皆能悟根性为真心,而得证入无生法忍。

  经文: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佛于是在师子座上,摩阿难之顶告诉阿难我时常这样说,一切诸法所生,唯真心所现。一切世界上,像微尘这样多的因因果果,亦皆因心而成体。因果何来?因心成体。)

中国古语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古德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我一体

  经文: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假若诸世界中,一切所有,包括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其中甚至一草一叶,一丝一结,追寻求它们的根源,皆有自己的性体。就虚空,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妙明之真心没有自体

  经文: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果你坚持认为这个能分别能感觉能观看的知性就是心,那么此心就应该和色触诸尘事分离,而完全独立存在。

  经文: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就如现在,你听我说法,是因为有声尘,才有分别心产生。不能离开声尘,而另外有一个心。

  经文: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纵然能到暂消灭外缘之见闻觉知,在内边守住清净寂静,但这依然还是法尘分别之影事。

  经文: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佛说:我不是强令你,一定要执著此缘尘分别,不是你的心。但你于自己心中,详细研究推想,你所执吝之心,若能离开前尘,还有分别体性,那么这个就是你的真心了。

  经文: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若你分别之性,离开前尘而无自体,那么,它只是前尘分别影事,怎能叫做心呢!

  经文: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不是常住,不生灭的,若对尘而有分别心,不对尘而无分别心,则尘变灭时,你心亦应灭。那么你心,岂不同于龟毛兔角,只有其名,而无其体?龟生毛,兔有角,根本是没有的。既然没有心,那你将用谁的心,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经文: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当世尊摧破妄识无体时,阿难和在座诸大众,都默然不能出声。大家都觉得若有所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经文: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行人,现前虽能修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纵使证得这九次第定,仍未证得漏尽通而成阿罗汉圣果,皆因为执这生死妄想,误为自己的真实法心。好像你现在一样,虽然得到多闻,但终不能成正果。

  经文: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阿难听后,悔恨自己把光阴错过,又感激佛的慈悲,指示真心,所以就再度悲泣流泪,五体投地叩头,然后长跪合掌向佛说:自从我跟随佛,发心出世俗家,我还依恃佛,是我亲堂兄,具足无上威德神通,因此常常心中在思想,不必自己去劳苦修行,佛一定会赐给我定力的。我不知佛之身心,和我之身心,是不能代替的。又失去我本有真心,错认识心为心,所以身虽出家,心终不得定力,就如富家子一样,不要父亲的财宝,情愿走出去做穷人。没有定力,就如穷子,因为不能承受佛之功德法财。

  经文: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我今日才知道,虽然得到博学多闻,但如果不依教修行,知而不行,便和没有闻是一样的,全无用处。就好像有人,终日说食物美味,多么香多么甜,可是单说不食,终不能饱。

  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自己不实实在在去修,是不会有受用的。

  经文: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二障:(一)烦恼障:属我执所起,如起贪嗔心,看不破,放不下,凡事都生执著,就是烦恼障。(二)所知障:属法执所起。知识太多,生出贡高我慢,自认为第一,觉得别人都比不上我,就是所知障。

穷露:没有法宝叫作穷,无所栖处叫作露,即无以安心立命之处。亦可说,没有楞严定叫作穷,没有楞严法叫作露。

世尊,现在我等给二障所缠缚不得自由,不能解脱,皆由不知寂常心性,即寂静常明真心实性。现在惟愿如来,可怜我等贫穷孤露,指示启发妙明真心,使我等得开佛眼,智慧增长,早证圣果。

  经文: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yu)。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卍字表示万德庄严,德行圆满。

晃昱(yu):晃耀光明照耀。

现在如来从胸间卍字上放光,是显示真心。涌现出无量宝光,其光晃耀,有百千种颜色,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同时还周遍十方微尘普佛世界。这宝光在同一个时期内,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诸佛宝刹,诸如来顶上,然后再从十方,回旋至阿难及诸大众顶上。

前边如来从面门上放光,是表示破妄想心,从胸卍字涌出宝光,是表示根本正智,能圆照法界。遍灌十方,诸如来顶,是表示上齐诸佛。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表示下等众生,意思是这根本正智,亦即性净明体,是众生和佛都具有,没有欠,没有缺的。

  经文:佛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佛告阿难说:吾今为你建一大法幢,即佛顶首楞严王,可以摧伏邪妄。不但为你,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净明心即识精元明,人人本具,但因太微太密,所以不能自觉。性净明心,即清净圆明真心,本觉正智,个个本有。亦因妄识障蔽,不能发现,故需由佛指示,才能明白。不只得到妙微密性,妙清净心,同时亦得到能辨邪正之清净智慧眼。

经文: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佛再问阿难:你现在先答复人,你见我之光明拳,为何有光明?又怎样能成拳?你用什么来看见的?

经文: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xi)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阎浮檀梵语,译为胜金,须弥山南面有洲,多此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失色。又将此金方寸,放在暗室,其光照耀如白昼,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树,亦焰如宝山

赩(xi):美。

阿难说:从佛的全身来看,好像阎浮檀焰如宝山佛身清净,非爱欲所生,故有光明。我阿难实在是用眼观见,又世尊屈五轮指,示我等及大众,故有拳相。

  经文: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佛告阿难:我今不与你谈玄说妙,但老老实实告诉你,关于法如果不明白的时候,就要用譬喻。尤其对于一切有智慧的人,更需要用譬喻,才能得到开悟。

  经文: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阿难,好像我之拳,若无我手就不能成拳。如果没有你的眼,亦不能成见。所以用你眼根之见来比喻我之拳相,这种道理是否相同呢?

  经文: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说:世尊,这是对的。既然没有我的眼睛,便不能成见,故以我的眼根所成见,来比喻如来的所成拳,就事相,就义理,这比喻是相同类似的。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告阿难:你说这是相同,但义理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手之人,但没有拳,但无眼之人,并不是能见之体全无。

  经文: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这是什么缘故呢?你若不信,可试于路途中,询问盲眼之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必回答你:我现在眼前,只见黑暗,除暗之外,便无其他的物可见。用这些道义来推测观察,就知道眼前尘境,自有一番暗尘,这暗尘盲人亦能看见,所以证明能见之体性,是没有亏损的。

  经文: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说:那些盲人眼前,一无所见,只是见暗境,何以说能看见呢?

  经文: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世人皆知道,见明就是能见,见暗只是黑暗,不能叫做能见。所以佛再问阿难:那些盲人没有眼睛,故只能看见黑暗,但如果和有眼睛的人,同处在暗室里,有眼人亦看见黑暗,那么这二种黑境,是否有分别呢?

  经文: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阿难答:是的,世尊,这些处在黑暗中的人,虽有眼睛,亦只能看见黑暗,所以和那些没有眼睛的盲人,只能见暗,这两种黑暗,应该是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经文: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阿难,如果无眼的人,所见完全是黑暗,忽然得回眼力,便可以看见,眼前种种景色,一般人都以为这叫做眼见。但如果有眼睛的人,处在黑暗里,只是见黑,忽然得到灯光,就能看见现前种种景色——这样是否可以说是灯见呢?

  经文: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如果说是灯看见,那么灯既然能看见,就不应该叫做灯。既叫作灯,自然不能看见。又如果一定要说灯能见,那是灯的观见,与你有何关系,根本不关你的事啊!

  经文: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因此应该知道,这只是借灯光来显色,所以在光明中,能看见的是眼而不是灯。但眼睛只能照显色相,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只是心性自体的功能,并不是眼睛之本质。

真心本性是我们自己,眼耳鼻舌身意只是器官,是四大假合,我们常常执着于这些四大假合而忘记了真心本性。

如来十番显见,现在这是第一番显见。证明我们的见性功能,是在心不在眼。

  经文: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虽然得闻如来反复譬喻,和在座诸大众,似乎有点明白,所以静默不敢再开口,但心里还不大了悟,依然希望如来,慈悲法音,再宣说指示,见性是心之意。于是他和大众再合掌恭敬,一心诚意,来听佛慈悲教诲。

经文: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野苑亦叫鹿园,在波罗奈国境。鹿园不是小地方,而是一个大地方,为帝皇养鹿之园。

五比丘:佛初出家时,净饭王派五位大臣,往劝他回宫,不要修道。五大臣中,父族亲戚三人:(一)阿鞞,译作马胜;(二)跋提,译作小贤;(三)拘利,即摩诃男。母族亲戚二人:(一)阿若多,译作最初解,即憍陈如;(二)十力迦叶,译作饮光。

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客尘客就不是主人,形容本来是没有的,只是暂时的,亦即是我们的妄想见惑思惑亦是客尘。烦恼即无明,不明白便生烦恼。

  那时候,世尊伸开他的柔软如兜罗绵缦网相金光的手,并把五轮指张开,向阿难及在会诸大众说:我当初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证果之后,即往鹿野苑。阿若多五比丘等,阿若多即憍陈如共五人,和你们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成圣果菩提,及证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客尘粗细烦恼所耽误所以不能成正果,但你们当时,究竟因何开悟,而得成圣果,可一一向我及大众,说出原因。

  经文: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那时候憍陈如,即从座起立,向佛说:弟子现在在大众中,算是年纪最老,经验最多者,还单独得到解悟的名字。我的名叫最初解,即是最初解悟的人,亦叫解本际,明白本来的意思。我是听世尊说客尘二字,而开悟证果的。

经文: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chu)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you)往。

攸(you:所。

  世尊,譬如旅客,到旅店中,或者住宿或者吃饭。等到食宿完毕后,又要整顿行装,继续前行,并不安住在旅店中,但假若是主人,自然不离开。

  经文: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这样详细思惟:妄想分别,不能永久存在,所以叫它做客人。法性是常住永久的,所以叫做主人。因此明白不住是客尘的义理。

经文:又如新霁(ji)。清旸(yang)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霁(ji):雨后或雪后转晴。

清旸(yang):太阳。

隙中:门缝空隙。

  又如下雨新晴的时候,太阳刚升到天上,阳光射入门缝,从门隙的光线中,但可以看见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尘质是轻而浮动,可是虚空,依然是寂然不动的。

经文: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像这样思惟,澄然而寂静的便是虚空,摇动不停的便是客尘。尘的意思就是摇动的东西。

  经文:佛言。如是。

  佛说:你所讲的道理是对的。眼的能见性是不动的,只是身境和能缘识心摇动而已。

  经文: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佛恐怕在会之大众,还不能完全了解,真正见性,所以就屈他的五轮指,屈后又开,开后又屈。问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什么?

经文: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阿难说:我见如来,百宝轮掌,在大众前,合后再开,开后再合。佛手掌中,有千幅轮相,故称轮掌。

  经文: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佛告诉阿难:你看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究竟是我手,还是你见,有开有合?

  经文: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的千幅轮相宝手,在大众前开合,是我用眼睛看见,如来的手,自开自合,而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见性没有开合。

经文:佛言。谁动谁静。

佛问:谁动谁静?

经文: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阿难答:佛手不停住的开合,而我自己的见性,连静相都没有,何处有动呢?

  经文:佛言。如是。

  佛即印证说:是这样的,说得不错!

  经文: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欲令阿难,再能在自身中,亲见不动之体,就从他的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边。这时阿难,便转头向右望。佛又放一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再转头向左望。

经文: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佛问阿难:你的头今日为何左右摇动呢?

经文: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放出妙宝金光,来到我左右边,所以我左右观看,头自然就左右摇动。

经文: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佛问:阿难,你看见佛光,左右动头,究竟是你的头来回摇动?还是你的见性,来回摇动?

经文: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阿难答:世尊,是我的头自己摇动,而我的见性,尚且没有止静的相貌,哪里有摇动呢?

  经文:佛言。如是。

  佛说:说得对,你现在已完全明白见性是不动了。不像以前,认贼作子,以妄想为真心。眼中见性,是湛然圆满,超然独立,与外境身境,全不相干的。如果能亲自体会,不动摇之定体,这就是奢摩他定,亦即楞严大定。

  经文: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这时候,如来便告诉大会诸听众说:你等对这个道理,已很明白,不必再解说。但假若再有其他不明白的众生,以摇动的叫作尘,以不住的叫做客。你们都看见阿难,头自摇动,见性是没有摇动的。又再看我的手,是有开有合的,但见性是没有卷舒开合的。

经文: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泊(bo)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何以你们反认为变动的是自身,动摇的现象是自己的实体呢?从始至终,时时刻刻,都用识心来做事,念念生灭;前念生,后念灭,尽在生死里面做功夫,而不知道自己见性,是不生不灭之道理。 

见性不动不摇,我们却在动摇开合中迷失见性。

二番显见: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