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员干部和老师,这件事千万做不得,浙江多地已下令禁止!

政新 浙江在线 2018-08-13

最近这段时间,一家人聊天时,大概避免不了这个话题:谁家的孩子被什么大学录取了。一边感慨“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一边大概也有点担心自家的钱包吧?


高考、中考一放榜,走进一些饭店,“升学宴”“谢师宴”的横幅、牌子,就时不时能见到了。最近这段时间,浙江不少地方纪委划了两道“红线”: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不得违规操办;教职工也不得参加。


中国社会,向来尊师重道,孩子在高考、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老师功不可没,心存感谢也无可厚非,为什么纪委要划这两道“红线”?小编今天要聊聊这事。


“谢师宴”,是老传统吗?


听到“谢师宴”,很多人有个感觉:这东西很古。


粗粗一听,好像还真这么一回事。古人不是说过“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吗?现在不还是在大力提倡尊师重道吗?


但是,“谢师宴”这种东西,非常现代,一点也不“传统”。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成官学、私学两种。


△图:唐朝曲江宴。


官学是政府办的,差不多类似现在公办学校。官学的老师是拿政府俸禄的,比如说有个官职名叫教谕,老师教得好,自然有政府会给各种奖励,比如晋升、加薪。像海瑞,就是因为教谕做得好,然后被晋升,成为大臣的。


当时的学生,如果因为老师教得好,要给老师送礼、谢师。稍微守规矩一点的老师,只怕脸都吓白了:按照律例,这可算受贿啊。


私学复杂一点,有两种:一种叫家学,自家人当老师,这套用不上;一种叫私学,普通平民百姓把孩子送去读书,这有点类似购买服务关系,也用不着谢师。


如果认真看明清小说,就会发现,如果孩子家长给老师一点额外的东西,老师会非常感激。


所以,“谢师宴”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最近这些年的产物,新得很!


尊师重道,里面的“尊”和“重”,是靠自己的行为操守挣来的,送礼、谢师不在其内。


“升学宴”,和现在大不相同


“谢师宴”是新的,“升学宴”反倒是有传统的。


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唐朝的升学宴,名字叫“曲江会”。对曲江会,张籍有这么两句诗:“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新科进士们AA制,自己带酒和食物,当时的名字叫“醵钱”,凑份子吃饭,和有些学校的学生聚餐差不多。


没亲朋好友什么事,更没有老师。


△图:宋朝琼林宴。


宋朝的升学宴,名字叫“琼林宴”。不用凑份子了,公家出钱,算真正的宴席。但还是没亲朋好友,更没有老师。


元、明、清也都有升学宴,情况和宋朝差不多,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学生们一起聚餐。


聊到这里,大家想必就明白了:现在的“升学宴”“谢师宴”,都是新事物,和旧传统、尊师重道之类的,没什么关系。


其实,如果多注意一下,还会发现:凡是把“谢师宴”和这两样东西联系起来,并大力传播的,要么是开饭店的,要么是卖酒的。


比如说,上网时,经常能看到这类鼓吹的文章,吹完之后,接下来就是“谢师宴什么菜好?”然后是一堆菜单,或者是“该喝什么酒?”,接下来就是猛烈推荐某种酒。


其实最初就是商家搞的噱头!


下禁令,是因公私要分明


讲到这里,可以看出:把现在的“谢师宴”或者“升学宴”,硬搭上老传统、或者尊师重道,纯粹属于“野路子”、找借口。


现在各地纪委下禁令,同时还有现实考虑。


首先,绝大部分老师在公办学校工作,已经拿了工资、奖金,国家已经为他教书育人的行为支付了报酬,如果再收受额外的礼品,接受额外的宴请,就不大合适了。


在本质上,这是从事公务行为的人,接受了私人报答。


从这个层面,就能理解为啥有些地方的纪委要下“禁令”,还特别严格。比如说岱山县纪委最近表示:对发现教职工参加“谢师宴”等违反教师廉洁从教有关规定的,按顶风违纪严肃查处,并及时通报曝光,同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追究相关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几年前,浙江就对“违规谢师宴”下了禁令。


另外,“谢师宴”“升学宴”中,相当多情况下动机不纯,大体来说,有这么四类:


第一类最普遍,叫“跟风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升学了,办了多少多少桌,请了多少多少人,上了什么什么好菜,不这么办,面子挂不住。这种叫“强办”“硬办”,除了硬奢侈一把,浪费一把,增加经济负担,其实没什么好处,更何况心意也不纯。


第二类叫“收回人情”。以前人家办“谢师宴”“升学宴”,已经把人情付出去了,现在自家孩子升学了,总要把人情收回来吧?动机不纯。


第三类叫“借机收钱”。这往往发生在手握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身上,找个名头,发出请柬,目的既不是为了谢师,也不是为了庆祝孩子升学,其实是为了敛财;有些人来,也不是为了庆祝这家的孩子升学,纯粹就为了送礼。


这种就属于要严厉打击的腐败行为了。这种宴,要是老师去了,那才真叫情何以堪,尊师重道的“尊”和“重”,哪里还会有一星半点?


第四类人家真是非常高兴,想图个热闹,庆祝一下,不过这种纯粹的情况,相当少。但这叫方式不对,真要对老师表示感谢,心意到了就行,何必要大操大办,推杯换盏?更何况凡有宴会,必有浪费。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是文化传统,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一场劳师动众、充满俗气的谢师宴,怎么能够承载?



师恩似海,但要学会善自珍存。


更何况,古人早就说过:“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里,不弯腰提鞋子;在李树底下,不抬手整理帽子,为的就是怕引来不必要的猜疑。红线就在那里,靠近红线不是本事是玩火,尽量远离红线,才是正道。


师恩难忘,师生情是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感情之一,那就不要让它堕落凡尘,以至玷污变色,而应该精心善存,直到鬓发苍苍、天荒地老,都会感念起这份感情。


( 记者 黄宏)


大家都爱看

考生们注意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开始寄送,请保持通信畅通!这些情况也要注意防范…


宁波18位股民决定起诉“小燕子”索赔500万!有人因为她损失了300万…


5岁男孩吃木耳后中毒死亡,媒体实测:泡发时间越长毒素越多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政已阅

责编:侯玮

见习编辑:陈思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