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20°VR 从革命战地到红色圣地 “红绿金”三色激活浙西南发展新动力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 2022-05-18


编者按

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伟大,中国人民从觉醒到奋

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在线在浙江省委网信办、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特别策划推出《穿越百年的追寻——720°VR记录红色梦想》系列报道。进山村、上海岛,我们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港口、下车间,我们来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阶段,或是热血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一往无前的新时代,总有光芒在引领着我们。

在这里,见证坚守信仰的力量,重温追逐梦想的努力。

点击图片观看720°VR视频

手机建议横屏观看

为获得更好画质,可选择4k

地处浙闽结合之处,域内“六江”交错,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山清水秀之所在。作为全省拥有革命遗址最多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市,丽水的美不止“绿色”,还有“红色”和“金色”。

4月中旬,浙江在线记者踏上丽水这片热土,奔赴革命遗址,探寻红色土地上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和实践先锋,感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 鲜血铸就浙西南革命精神

浙西南是较早由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地区之一。80多年前,闽东的革命之火蔓延到这里,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缔造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2017年8月,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在景宁县坪坑村开馆,陈列了闽东苏区创建、闽东红军浙南游击区的珍贵史料,以及当地最早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中共“七大”代表周志苍的事迹,还有每一个坪坑人烙于血脉的坪坑保卫战。

山高路陡,山道弯弯,从县城驱车近两小时,位于两省三县交界的坪坑村便近在眼前。

红色是坪坑的灵魂,还没到村口,就看到一面高耸的坪坑保卫战遗址纪念墙,当年,国民党寿宁当局获悉坪坑村周志苍、周志亮参加了闽东红军,扬言要踏平坪坑村,捉拿周志苍父亲周时选。村民们全村上阵,奋力保护红军家属。最终,由于力量悬殊,村民6死2重伤,村里也被洗劫一空,房屋粮食耕地尽数毁去。全村270余人保护着周志苍的父亲,躲入村前的周氏宗祠寄宿避难。

硝烟很快散去,革命精神永不褪色。

80年前,革命志士和热血村民牺牲在这片土地上;80年后的今天,这里的党员干部秉承传承好、发展好、发扬好红色文化的信念,依托自身的红色基因优势,修缮了包括浙南·闽东红军纪念馆、坪坑保卫战遗址、周志苍故居、周氏祠堂等红色遗迹。坪坑村先后获评红色教育基地、浙江(景宁)民族干部培训中心现场教学点,成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的新经济增长点。

这片革命热土,正在依托浙西南革命精神、大力发展红色经济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依托金色资源 千年矿山依托生态优势焕发新活力

可歌可泣的浙西南革命史,留下了大笔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而曾为烈士提供硫磺弹药的遂昌金矿也装点了丽水的红,使其更加熠熠生辉。

车子一进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记者便有些恍惚。山高树密,满目葱茏,寻不到半点金矿踪迹。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创造出闪亮的奇迹。据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董事长兼总经理叶潮永介绍,在1954年至1976年开采黄铁矿时期,22年间,累计生产标准硫铁矿石(含硫35%)47万吨,超过地质部门提交储量的1倍,上交国家税利571.4万元,相当于国家同期累计总投资的3.25倍。

1976年,遂昌金矿正式成立。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探矿与采矿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甚至运输都只能用人力。

在这最艰难的发展初期,是党员干部们站了出来。他们因陋就简,攻坚克难,逐步打通了技术瓶颈。金矿生产能力逐步从1977年的日选25吨,扩大到1979年的日选100吨。到1980年,生产黄金首次超万两,工艺和技术迅速提高。金矿的发展也渐具规模,现代工艺、技术和设备逐步上线,轨道运输铺设完成,专线公路开通……

快速发展的同时,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如何解决长期遗存的环境污染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遂昌金矿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矿对废矿堆场进行了土地复垦,一系列耐酸性植物的种植实验后,又是党员干部们站了出来。他们带头一担一担覆土、一棵一棵种树,还落实了片区责任制,劝阻村民伐树,按户给予经济补偿,修复生态的同时也保证了村民基本收入。

时至今日,种树已成为矿山公园每年党员活动的固定项目,这是一代代金矿人的坚持和传承,更是一种对生态保护的信仰。

2007年至2020年,矿山公园共接待购票游客220多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带动区域涉旅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600多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矿山竭而不废、永不枯竭的“第二金矿”。遂昌金矿也真正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成为“绿洲中的黄金世界”。

秉持绿色理念 “红绿交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以红色为底色,金色为点缀,铸造绿色发展新丽水。距遂昌金矿七十余公里外的丽水莲都区堰头村,依托红绿融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堰头村,便被浩大的流水声所吸引,闻声而去,右手边即是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沿通济堰旁的村道前行,白墙黛瓦间雾气缭绕,近十棵古树沿街矗立,静静见证着堰头村的变迁。

曾经的堰头村,家家户户都养猪,抬眼风景怡人,低头污物横流,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张伟武对此十分头疼。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猪栏拆除和露天粪缸清理工作提上了日程。

“不容易啊。有撒泼打滚的,有破口大骂的。”张伟武说。村里的党员干部立足浙西南革命精神,身先士卒,带头拆除自家的猪栏。

不能养猪了,村民怎么赚钱?张伟武又和村里的党员干部谋划,带着村民们开起了民宿。

如今,依托利用村里的红色资源,结合优越的自然环境,“红+绿”深度融合助推,堰头村民宿越开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村里20余家民宿,一年收入就达数千万元,生意好能达上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4.2万元,整个莲都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连续24年保持丽水市首位。

不仅如此,写生旅游已发展成为小村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堰头村所在的古堰画乡小镇,拥有近300家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有超过15万人次到这里写生创作。

因着这片红、这抹绿,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推动红色基因精神传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莲都一直在努力。据介绍,接下来,当地将选取一批红色乡村进行标准化试点建设和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更好地将浙西南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寻访感悟

“浙江绿谷”丽水,生态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行走在山间、村口,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美景。

红色是基因。丽水作为一个承载着荣光的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早已深深镌刻。

金色是点缀。依托有限的自然资源,开拓进取,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切身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丽水已然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两山样板”。

绿色是底蕴。堰头村的发展,是整个莲都乃至丽水红绿交融、高速发展的缩影,更是党员干部们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伟大实践。

这片拥有着红色文化和青山绿水的热土,正以“金”缀“红”,以“红”带“绿”,努力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守护“红色根脉”,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


更多新鲜事

关注浙江在线视频号 



大家都关注

党内最高荣誉!浙江人瞿独伊获颁“七一勋章” 与党同龄的她有什么故事

杭州一小学的沙画创作刷屏了 为你揭开它的奥妙

7月新规来了!事关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9元走完杭海城际铁路全程  一票换乘畅行杭绍嘉三地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郭涛 杨烁 见习记者 杨丹丹
责编:郭涛
编辑:吴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