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绣春刀2》中的武器
本来看简介,觉得绣春刀2会是一部狗尾续貂的作品,但是朋友看了居然说不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看了一下,没想到十分让人惊喜,可以说是全面超越了第一部,其他方面不想多做评论,就趁着余兴,在夜色中小谈一下绣春刀2中出现的武器吧。
片名绣春刀,所以一开始先谈一下绣春刀,沈炼的刀被丁白缨倭刀术砍断,然后回家取了他爹的宝刀,然后在烧书的时候还被郑掌班认出了绣春刀。
刀上雕刻繁复,怪不得被一眼认出绣春刀。(笑)
真实历史上的绣春刀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唯独在出警入跸图上可以找到疑似画像。
可以看出来刀鞘上有一个鞘裙,底部有排穗,当然也不能确定这就是对应明代文献里提到的绣春刀,但是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看法了。
沈炼所用的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个近似球形的柄头,而且向刃侧弯曲,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十分类似突厥系中东刀剑,那么在中国是否能找到类似的呢?
图片出自杨泓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是元代短刀
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中记述蒙古兵“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偏”,大概说的就是仿制突厥系弯刀了。
而清代亦有这种柄头的刀:
图为乾隆御用刀
而明代本身亦有这种风格柄头的刀:
明代武备吸收外来元素颇多,例如吸收伊斯兰风格的十字剑格。
图为万历御用剑
对比中东原版刀剑,不难发现其中共同点。
接下来谈谈郑掌班,在绣春刀1中,赵公公所用武器为一柄长枪,而在2中,公公的武力代表郑掌班则使用流星锤,恰恰是太监所缺少的东西,讽刺之处不言而喻。
图为郑掌班所用流星锤
流星锤本身我就不特地说了,电影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郑掌班的流星锤有两个锤头,一个空心一个实心,空心的里面有火,可以吹出火星,这里是否完全是剧组凭空设计的呢?
郑掌班的流星锤头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古代存在可以装火的流星锤,但是可以装火的类似物品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鎏金镂空银香毬,香毬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毬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所以古人以此取暖,放在被子里也不会引起着火,据今所知,遗址或墓葬中有香毬出土的有以下几处:西安东南郊沙坡村唐代窖藏出有4件,西安郊区三北村唐墓出有1件,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有1件,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有一大一小2件。此外,日本正仓院尚藏有银香毬数件,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米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均有收藏,瑞典收藏家卡尔肯普(Carl Kempe)亦收藏有两件。关于此物,元稹有题作《香毬》的小诗一首,吟咏真切:
顺俗惟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短短二十字,将香毬结构描写分明并语带双关。香毬,唐代也称作香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香囊者,烧香圆器也,巧智机关,转而不倾,令内常平。”又卷七:“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横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元稹《友封体》有云“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又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云“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所以郑掌班的流星锤是结合了流星锤和香毬两种中国古代既有的物品予以结合,不得不感叹剧组的文物知识以及想象力。
另一重要人物则是裴纶,在裴纶跟沈炼出逃过程中,可见其使用一个金属棍,颇似金箍棒,但是画面一转,从棍中竟然抽出一把短刀,短刀还可以拧在棍上,作为一个长柄刀使用,这里可能是借鉴了日本电影带子雄狼中的水鸥流斩马刀的设计,不过水鸥流斩马刀更加黑科技,一按机关刀刃就直接弹出,可见江户时代日本科技还要胜过大明天启年间。(笑)
棍加短刀,最接近的当属明代夹刀棍。
明代文献中如此记载:
大棒解
西北原野之战,旧传俱用大棒,并其他器,悉置不问。大棒亦无式,不知用法,原以敌人盔甲坚固,射之不入,戳之不伤。遂用棒一击,则毋问甲胄之坚靡。虽然,但势短难以刀交,又须双手举用,而马上不得齐齐用力,下击必然闪坠,此步技也。而今用之马上,不亦左乎?今制法长八尺,粗二寸,用一打一剌棍法习之,位在五兵后,步卒习用。倘御之不密,剌之不得,则以棒击落马之贼耳。必欲马军兼用,须加一短刃,可三寸,如鸭嘴。打则利于棒,剌则利于刃,两相济矣。用法别见。
夹刀棍解
此即大棒也。但加一利刃如解首,异其名。击刺皆便,柄亦如棍,刃长五寸,更短更妙,末柄向刃下稍存微棱,庶仓卒及夜间用之,知其刃所向也。
可见还是比较接近电影设计的,主要区别就是电影中比较短了。
夹刀棍比较重要的地方在于“末柄向刃下稍存微棱”,棒上有凸起的棱,这样用手一摸,就能知道刀刃方向,防止砍过去的时候是刀侧面朝着敌人,拍到敌人身上起不到杀伤效果,电影中于此似乎缺乏体现。
另外,剧中裴纶有一身锁子甲,是剧组特地做的,不过影片没有特地表现,很难注意到。
关于明代锁子甲的运用,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要谈一下陆文昭,丁白缨这对师兄妹,以及丁白缨的徒弟丁泰,丁翀,和承接第一部的彩蛋的丁修,靳一川。
根据彩蛋可知,丁修和靳一川应该很可能都是丁白缨的徒弟,靳一川本名应该叫丁显,靳一川和丁修这里不再赘述,网上相关的文章很多。
沈炼在电影中说到,丁白缨使用的是倭刀术,说她是戚家军之后,而陆文昭,丁白缨,丁修使用的刀类似,都是外形接近日本刀的双手刀,戚家军与日本刀这里也不赘述,相关的文献很多,不过片头提到,陆文昭,沈炼都是在萨尔浒逃生的,而陆文昭属于杜松部,但是查找资料发现,戚家军之后浙军主要在刘綎部,之后剩余的川军浙军又在浑河以及辽阳之战中战死,这里可能是剧组谬误,个人以为换成刘綎的话更加接近历史,况且刘綎向来以武力著称,号称刘大刀,据说能用一百二十斤大刀马上转轮如飞,这样一个猛将尚且战死,更加能映衬影片思想。
图为武备要略,此处是收录单刀法选,其技擅自倭奴,这里没什么好说的。
丁白缨及陆文昭,比较可惜的是架势是参考日本刀的而非使用单刀法选中的
影片最后丁白缨和陆文昭在吊桥边与沈炼大战,更是使出了单刀法选中的招式,左右提撩式,明显是特地设计对应人物的。
倭奴之绝技,很好的对应了倭刀术,具体影片武打部分不方便图片表示,只能大家自己去看电影啦。
丁白缨的刀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注意丁白缨的刀的鞘。
武备要略里单刀有较为详细的绘画,可见刀鞘基本跟日本刀一致,包括把刀插进腰带里的携带方式,也是跟日本刀一致的。
而丁白缨的刀,则是采用的中式腰刀的装具,这一点上在清代仿日本刀上体现最多。
丁白缨作为师傅,她的徒弟,丁泰用的是狼牙棒,丁翀用的是刀盾,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狼牙棒,也记载在武备要略中。
而其用法,在武备要略中与单刀(倭刀)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由此师徒关系就自然顺理成章了。
丁翀用刀盾,熟悉戚家军的可知,藤牌兵为戚家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戚公立法以来,江南刀牌手,于兵居五之一。”(手臂录*藤牌腰刀说)
然而这里有一个非常美中不足的地方,用的不是藤牌,而且是短刀也并非腰刀,其实绣春刀1里面是出现了藤牌的。
虽然中间钉金属的做法更接近蒙古藤牌,而不是戚继光制式的盾牌。
可见戚继光的藤牌主要特征为无金属,盾外缘向外翻,如果能采用藤牌腰刀,并且加上特色的短标枪,是不是更好呢?
本文完
商务合作:1771034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