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别闹!端午节不能说快乐?!

2016-06-09 新疆大学生 新疆大学生


来源:网络

对于吃货来说

端午节就是粽子节

然而吃了这么多粽子

很多人却不知道

其实在2000年前

粽子根本不叫这个名字!

而且形状、用料和吃法,

每个地区都大相径庭!

那么粽子最初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呢

一起来看看粽子发展史



 
 
 
 
 
 
 
 



2000年前,



粽子在刚起源时,其实不叫粽子

而是拥有一个很朴实的名字——


jiǎo shǔ

「 角 黍 」



因为当时的粽子是以黍米为主料的

而且出于古代祭祀中的动物崇拜,

所以最初的粽子只有牛角形状

于是就给取了「角黍」这个硬邦邦的名字




对此,《齐民要术》里说得很玄乎——

「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一个粽子的形状,

竟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对此,吃货们仍然表示并不在意,

只要容易剥,闻着香,放进嘴里味道好,

其他都是浮云啊


到了晋代,粽子的品种开始增多。

包粽子的原料不仅添加了中药益智仁,

还会掺杂珍禽兽肉、板栗……

这时粽子也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并被用作交往的礼品。




对此,吃货们表示并不在意,

只要想吃,什么时候不能吃

干嘛非要在端午的时候才吃呢


 

而粽子的食材搭配

在唐宋时期被运用到了极致,

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甜者如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

咸者如禽兽肉,板栗,火腿,蛋黄,菌菇,

甚至椒盐、豆腐、酸菜,

真是无奇不有。




果然咱华夏儿女、龙的传人

不管是哪个时代

在吃的方面可谓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啊



大约是在明清的时候,

「角黍」才真正转化成了

和现在相差无几的「粽子」

本质性的变化是——

糯米取代了原本的黍米,

并一直沿袭至今。



端午由来,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端午习俗,特色鲜明


挂艾虎


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




饮蒲酒、雄黄酒



《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划龙舟


  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自己动手,学包粽子



  当然,端午节怎能少了粽子!在外面买的粽子又贵又不好吃?不如试试自己在家包粽子吧!豆沙粽、蜜枣粽、古味肉粽、蔓越莓水晶粽……9种美味粽子,甜咸、新老一应俱全↓↓超全的粽子做法和馅料调配秘方,总有一款你喜欢!












相信今天你的朋友圈中被端午节快乐的祝福刷了屏,

但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合说快乐的哟。



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

这天,跳江的特别多

伍子胥被投钱塘江了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了

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了...


这么悲壮的日子,不能互祝快乐

如果你非要送祝福的话

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过:要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给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只能互送“安康”吗?




非遗专家杨广宇?



好像并没有这个人耶...小编搜索发现,也未能找到“非遗专家杨广宇”的个人资料及其他言论。


 小编查看了一篇《城市晚报》往年的报道:《端午节,你不知道的人和事儿》中提到“在这一天,很多的朋友互祝‘端午节快乐’这样的短信。对此,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员施力学老师说,端午节这一天是祭祀的日子,说祝福的话也只能用‘祥瑞和安康的字句’。”



专家:“说快乐”很正常!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质疑“端午节不能祝他人快乐”的说法


张颐武说:“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他引用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句子驳斥道,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无须太拘泥。


此外,他还引用晏殊的《端午诗》、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来印证“许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北京民俗学家高巍也表示,史书上从未记载有“端午安康”的说法。对于杨广宇,张颐武表示“这个专家无从了解,百度了也不知其人。”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倩予认为,说“端午节快乐”是很正常的。


“人们本身接受的固有文化观念和自己对节日的内心感受是有距离的。”王倩予说,一些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附加了很多带有倾向性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投江这种悲壮的情节,这是当时的掌权者希望这种爱国意识内化在人们心里。而现代社会过于强化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人们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更有意义。


王倩予表示,朋友圈疯传这些说法提醒了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节日本身的含义,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她说:“我们的教育和媒体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没有足够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大家就会出现误解。”




再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End跳出-不在-:说端午节应该祝“安康”不能祝“快乐”,我觉得是瞎扯淡!端午、中秋、春节祝快乐都没问题,这几个节在老一辈人嘴里叫五月节、八月节、过年,以前剥削阶级喜欢过节,可以讨债,庆祝显摆、消遣娱乐,穷苦百姓就没那么好过了,三个节都是槛儿!现在日子好了三节都要吃喝玩乐,难道全国放假为屈原难过吗?


@DJ水星:吓得一整个端午连声快乐都不敢说,有文化包袱好重~


@阿sir先森是文氓:总觉着端午互道安康是个营销方案,一群大学生的毕业课题,“如何使一个概念在互联网广泛传播”,真是脑洞大开


@我就俩不会:我认为片面的把端午节和清明节同一而论是不对的!清明是祭祀自己先人的日子,为的是缅怀先人,不忘祖要知根;端午节更重要的是以祭祀爱国诗人屈原为途径来倡导和弘扬爱国精神的一类文化,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的习俗难道要在沉重压抑又凄凉的氛围中传承吗?


@骗你我是小狗:小编说的好,那应该这样,端午节快乐,元宵节快乐,中秋节快乐,清明节快乐!确实无妨,你说要快乐,你每天都可以快乐,但是节日是有来源,是有传统的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如果忘掉了历史,还不如不叫端午节,不叫中秋节,不叫清明节,就叫你说的快乐节吧!这样你就能快乐的忘掉历史了!

......


能感受到大家有点郁闷的样子,此时此刻已经被评论带到了一个高度紧张情绪的小编,只能引用网友的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


@杖履绕千回:所谓“端午讲‘快乐’没文化”,实质是请人们记住、纪念逝者,出发点无可厚非。但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几千年后的今天,端午的符号不仅有祭奠,也有“菖蒲”、“粽香”等。陆游尚诗云“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谁敢说陆放翁是不爱国?还是没文化?这种纠结,只起始于部分人的狭隘眼光。


@翁美玲--美玲:【端午道一声“快乐”,显得太没“文化”?】一则“非遗专家”提示“此节有诸多祭祀内容,只能道‘安康’”让很多人茫然无措。其实已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


大家怎么看待“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这个问题呢?



端午安康



来源:微页、深圳晚报、好教师、人民日报综合新华网、中央气象台网站、百度百科等

推荐阅读

一言不合就说起了段子...

屈原到底姓啥?


觉得不错,请点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