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系列二 | 百年影史浸香江(下)

2017-05-17 半小夏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

上回说到,黎氏兄弟的“民新”公司开香港电影制作之先河,随后的邵氏兄弟、嘉禾公司双雄争霸,而“金公主”和“新艺城”强强联合创造出一代神话。而香港影史的传奇,始终不曾止步。


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半夏借影像之名,推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系列”,送上来自青年影像人的纪念。回首香港百年影史,细数回归廿年香港电影复兴,“半夏”将借此机会,向香港影像人致敬



永盛公司:豪彦骋雄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群雄逐鹿,以制片人制度为核心的“永盛”乱世而出,一时所向披靡,风光无量。



创立“永盛”的向华胜兄弟主打娱乐牌,不仅在追逐热门上审时度势,与王晶合作推出“精装追女仔”系列、《最佳损友》等作品,还有将冷门题材演变为主流的独家秘笈。1989年,《赌神》一出,港片一时“逢赌必胜”,出现了赌片包揽全年票房冠亚军的奇观。1993年,周星驰主演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成为当年票房冠军,而后的《国产零零柒》、《九品芝麻官》叫好叫座,可谓是永盛的鼎盛时期。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想从“邵氏”、“嘉禾”这样的老牌影业手中分一杯羹何其艰难,而“永盛”杀伐决断,抢占娱乐化先机,可谓魄力惊人。



德宝公司:欲取芜城作帝家



20世纪80年代,“邵氏”、“嘉禾”、“新艺城”三分天下,制片、发行、院线、明星,三大公司无一不是自给自足,而他们争夺的主战场,在于院线。之后“邵氏”停产,1984年成立的“德宝”公司便租下“邵氏”院线,继续大公司鼎足而立的局面。



洪金宝监制的一系列动作片为德宝早期打响了招牌,《猫头鹰与小飞象》、《皇家师姐》、“双龙出海”系列,都取得了不俗票房。


“德宝”的第一任“掌舵人”岑建勋将公司制作分为三组,前两组专攻主流商业片,后一组则拍一些另类电影,如《神奇两女侠》、《继续跳舞》。此外,他还大力扶持新导演,支持拍摄一些冷门文艺片,如梁普智的《等待黎明》、谭家明的《最后胜利》、张艾嘉的《最爱》、张婉婷的《秋天的童话》。


电影《秋天的童话》


“德宝”出品的电影率受好评,频频获奖,却逐渐在票房上难以为继。90年代,黑社会影片浪潮袭来,古装武侠片气势如虹,坚持中产阶级趣味的“德宝”无奈停产,在院线上也无心恋战,“德宝的童话”逐渐湮灭。然而,“德宝”在群雄逐鹿之时一举拿下“邵氏”院线,开辟新王朝,这种审时度势的敏锐却成为了香港百年影史回味无穷的一卷。



寰亚/英皇:桃红又是一年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九十年代以来,“邵氏”、“嘉禾”、“德宝”相继衰落,香港电影事业的执牛耳者变成了“寰亚”与“英皇”。



寰亚的制片方式更倾向于“嘉禾”,走大导演、大明星的“卫星制路线”,旗下往往附属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如刘伟强的“基本映画”、杜琪峰的“银河映像” 、黎明的“Amusic” , 2011年更吸纳了黄晓明和周迅的个人工作室。


而“英皇”则和“邵氏”一样,更倾向于明星制,习惯自己培养新人,挖掘出了林峰、Twins、梁洛施、谢霆锋等一众明星,俨然成为香港偶像等造星工厂



正如王家卫在《东邪西毒》末尾所批“矢星当值,大利北方”,在香港电影市场已不足以支撑制作成本之后,越来越多的香港影人开始北望内地。寰亚、英皇成立之初便开始加强与内地的合作。


2004年,“寰亚”与华谊兄弟联合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此后寰亚工作重心向内地倾斜,投资了冯氏的每一部电影,如《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等。而“英皇”自刘镇伟执导的《情癫大圣》开启合拍片之路后,在《太阳照常升起》、《功夫之王》、《赤壁》、《十月围城》、《让子弹飞》中均不乏“英皇”身影。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港片北上,为内地影业带来了更多元的发展,也为香港的电影业注入了活力。桃红又是一年春,在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交流之下,香港百年影史正在焕发新的光彩。百年影史浸香江,浸润了港人百年风骨,也浸润了电影行业的发展与融合。


部分资料来源: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