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不站立巅峰",新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解读"一带一路"与回忆恩师

2017-02-27 人民社李朱(整理) 厅局级内参

你付费来省时间,我们帮你挑要点!

君以国士之礼待我,

我必国士之智报之!

感谢参与厅局级内参的问卷调查!

欢迎给厅局级内参提出更多建议!

【本条的主题】

厅局级内参(xinhuadigest)分享: 

曾任厦门市委书记的何立峰

升级为国家发改委主任


十余年前,来自台湾的客人这样解释他的名字——"何不站立巅峰";时任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说,生平第一次有人妙解他的名字,让他来不及消化。

  

现在,跟随内参君一起学习欣赏何立峰关于“一带一路”的几篇演讲文章,以便从中了解和体会他的一些思考;2008年撰写的《难忘邓子基老师》也可以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何立峰的学术成长历程。


今天头条同步推送的是:《光明日报》整版报道邓子基老师的文章。


这些文章是内参君反复甄选后提供给大伙的,建议一定多读读。演讲的现场视频,请VIP伙伴给微信公众号或给内参君发送信息,可以单独欣赏。


在“一带一路”国际

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不畏浮云遮望眼

同楫共助一帆悬


何立峰

(2016年9月26日西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高朋满座、气氛热烈,既有来自国内政府部门、企业界、学术界、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新老朋友,也有远道而来的各国嘉宾和国际友人。大家共聚一堂,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大计,共襄智库媒体合作盛举,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有利影响,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寓意深刻。眼下正值金秋、天高气爽,古都景色宜人、榴花飘香。看到这美景,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在此遣使西域,东方的伟大国度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经由美丽的丝绸第一次联系到一起,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此改写;一千多年前,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商队满载货物从长安启程,盛唐的气象沿着万里丝路,穿越大漠草原直抵欧洲、地中海;三年前,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首次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宏伟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古道西风、驼铃依旧,长河落日、关山万重,历史和现实因之交汇,光荣与梦想就此重逢。在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增添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内涵。


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同的记忆和共赢的发展”,寓意十分深刻。不同于其他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根植于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历史是一面镜子,既照亮现实,也引领未来。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之路艰难曲折,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地缘政治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化进程也面临爬坡过坎。缘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这一轮经济周期,尽管是近几十年来影响面最广、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也不过是波涛一瞬。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我们有必要从先辈们的实践中汲取智慧、收获信心,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务实举措,共同应对时艰,携手开创未来。


以史为鉴,古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贸易之路。在航海时代到来前,丝绸之路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贸易大通道,“货通天下”带来了全方位的繁荣,不仅中国和欧洲就此受益,沿线许多绿洲也经由驿站、城镇发展成为发达的古代城邦文明。其次,丝绸之路是一条文明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借由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造纸术革命性地推动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指南针引领了地理大发现;活字印刷直接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让哲学和思想得到解放;火药的应用则终结了阻碍生产进步的封建制度。可以说,没有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就没有后来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和平之路、友谊之路。丝路贸易最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开放的时期。中国的强大,不仅没有对周边带来威胁,反而将先进的思想、灿烂的文化,以及农业、历法、冶金、手工业等技术传播四方,增进了周边国家的福祉。


历史可以沉默,但不会消亡。古丝绸之路的经验启示我们,一个开放、繁荣、自信的中国,是世界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沿线各国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道为公理想的最佳载体。习近平主席多次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成长的时代快车。中国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既有改革创新激发的巨大潜力,也有亿万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主动融入世界经济的开放红利。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了历史起点上,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奉献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既有的要素循环被打破,全球经济始终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困局。非常规的各种货币政策创新,短期内阻止了危机蔓延,发挥了重要的托底作用,但实体经济依然疲软,新的增长动力和模式始终缺失。不仅如此,经济结构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充分暴露,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困难相互叠加,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今年8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补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在补世界经济的短板,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短板,发展中国家产出和消费不足的短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背离的短板,等等。


“一带一路”建设启动三年来,中国与各国携手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有的已经产生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有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中国企业依托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凭借较低的成本和可靠的质量,与沿线国家共建高速铁路、地铁、公路、港口等现代化设施;也有产能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与沿线农业国、资源国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工业化的手段,通过项目的合作,带动这些国家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也有金融领域的合作,我们倡议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专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丝路基金。通过这些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相互之间扩大和培育了市场,更加畅通了贸易投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运输和经营成本,既让企业也让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实惠。同时,我们还与沿线国家不断扩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民心相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显特征。截止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协议,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对“一带一路”给予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呈现出她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同志们,朋友们:

媒体和智库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所处的信息社会赖以运转的重要环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大媒体有责任、有能力向各国民众传播客观、理性和有价值的信息,智库也能够为政企决策发挥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借此机会,我向与会嘉宾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构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网络。沿线国家媒体应携起手来,共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在人员、信息、载体、平台等方面加大交流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在重要领域加强协调配合,发出共同声音,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给相关国家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在此基础上,努力争取国际事务中的共同话语权,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影响力。


第二、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现代智库在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决策引导作用,扩大综合影响力。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合作新模式,深化各领域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就有可能在思想碰撞和智慧融合中产生有价值的智力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国家发改委支持将沿线国家高水平智库“请进来”,与中国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同时也支持国外智库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论坛或研讨活动,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增进各领域交流和互信。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构建务实合作的民意基础。因此,建议媒体和智库勇于承担引导责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增进各国了解和互信,为广大民众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中国和沿线国家形象,用更加生动、活泼、具体的方式,展现“一带一路”建设的丰富内涵。


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根据中国网)


“一带一路”倡议

给各国媒体提出一道考题


2016年7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立峰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地区形势下,在多元迥异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搭建起沿线各国互融互通、互信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与信任,是“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媒体提出的一道考题。


何立峰认为,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是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缔造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内外主流媒体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报道。通过中外媒体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丝路精神的种子在沿线各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针对新闻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何立峰建议


一是不忘初心,积极履职。1936年,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向西方世界发出了对中国的客观公正的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向世界主动发声,希望中国的媒体记者们担大任、行大道,对“一带一路”进行深入、客观、权威、合理、及时、准确地解读,向世界传递丝路精神,传播响亮的中国声音,讲述温暖的新时期的丝路故事,有针对性地回应境外关切,减少和化解各种疑虑,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各国人民之间架起友谊之桥、和平之桥。


二是深化合作,相向而行。“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更是世界各国的事业,将影响和惠及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源自内心的声音,最富有感染力。中外媒体应该跨越政治、文化、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的沟壑,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秉持职业的使命,用心负责地对待新闻事件,不断提升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中外媒体应该携手同行,共同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围绕国际普遍关注的有关“一带一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建设成果,开展鲜活的饱含生命力的报道,使各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心声,共同打造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


三是把握新形势主动创新。在数字化时代,伴随着新传播技术的产生,互联网和移动传媒新媒体异军突起,对国际传媒体系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媒体应该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适应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大力促进媒体融合和技术创新。在“一带一路”倡议宣介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的参与度,架设起一条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数字丝绸之路,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跨境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新的智慧,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增添新的力量。


(根据人民网)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共享繁荣发展机遇


 何立峰

(2015年2月12日 福建泉州)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应邀来泉州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徐绍史主任的委托,借此机会,我就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谈一些认识和想法,与大家探讨。


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朝,延续至今,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沿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拓展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


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正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日益通畅繁忙,沿线各国联系也日益紧密。2013年10月,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年多来,我们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务实合作,形成了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收获了一批早期成果。各地方也积极行动,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努力搭建新的合作平台,在各领域推出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例如福建,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建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在泉州举办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在巴西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等活动。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们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突出亲、诚、惠、容的方针,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为沿线国家和谐共处的和平之路、稳定畅通的安全之路、情感相依的友谊之路、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持续繁荣的发展之路。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重点畅通由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由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等方向的运输大通道。共同建设一批海上枢纽港口,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产业、能源资源、贸易投资等多领域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涵。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加强与沿线各国在以下几方面的合作:


一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我们将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通信干线网络三个方面加强合作。我们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交通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我们将共同谋求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西南跨境电力通道和中俄输电通道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电力联网步伐等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我们将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加快推进中缅、中老等国际光缆建设,启动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打造信息丝绸之路。


二是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在巩固传统贸易的基础上,我们将与沿线各国共同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在机械设备、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能源资源产品、农产品等方面与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各国合作潜力,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创新贸易方式,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与沿线国家海关、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和政策交流,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


三是拓展产业投资合作。沿线大多数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同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互补性强,市场潜力大,未来相互之间产业投资合作的空间十分广阔。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合作建设产业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升产业层次、增加当地就业、壮大企业实力。


四是深化能源资源合作。我们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完善能源合作机制,建立稳定供求关系,深化能源生产、运输、加工等多环节合作。同时,加强能效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能源资源深加工能力,拓展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五是拓宽金融合作领域。进一步发挥好中国—东盟银联体等的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深化金融合作,积极推动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将致力于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双多边经贸投资合作,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领域。还将继续扩大双边本币互换的规模和范围以及跨境贸易本币结算试点,降低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结算成本。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我们将坚持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教育领域,不断增加向沿线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资助沿线国家有关人员来华研修培训。在文化领域,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互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在旅游领域,加强与沿线国家旅游宣传推广合作,扩大旅游投资合作,与沿线国家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卫生、扶贫等领域的合作。


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沿线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与沿线各国建立健全有效的对话机制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八是积极推进海上合作。目前,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已经建立了30多个海上合作相关机制,开展了一批海上合作项目。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并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深化农业渔业、互联互通、海洋环保、航道安全、海上搜救、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以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加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合作建立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合作园、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海洋人才培训基地等。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有句古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沿线各国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群策群力,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求同存异,相向而行,共同谱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共创亚洲经济一体化美好新未来。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较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包括泉州在内,福建也将继续发挥好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引领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加强福州、厦门、泉州等海上合作支点建设,力争尽快把福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谢谢大家。 


(根据中国网)


2008回忆恩师


难忘邓子基老师


顷接母校母系的通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金融系将隆重举行建系八十周年华诞庆典,欣喜莫名,感慨良多。附在“通知”之后的是“征稿启事”,捧读之余,仿佛又接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题。


      写什么呢?我在母校念书十年四年念财政金融专业,六年念财政方向的硕士、博士课程。十载寒窗,往事如云似烟,岁月如磐似歌,难忘求学生涯,难忘同学老师,而最难忘的是邓子基教授


       认识邓老师是在1978年春。77级学生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子,迟了半年入学。记得入学后不久一个春雨绵绵的周六夜晚,我们同宿舍的8名同学正在芙蓉二125房间天南海北吹牛谈天,邓老师微笑着走了进来,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时间虽然已流逝30年,但当时8位同学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惊异、兴奋、激动的表情神态,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因为我们敬仰的邓老师,文革后中断了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聘,虽然邓老师当时还是“讲师”,但已是学术论文和专著等身,是我们的专业教科书《社会主义财政学》的作者,是有着25年大学教师历史的、在厦门大学乃至全国财政学界“很出名的青年讲师”“南邓(子基)北许(毅)”,学财政的同学都知道他们的名字,都了解他们的知名度,但都从未近距离接触过。那一夜邓老师和我们谈了哪些话题已经记不清了,但他的学者、长者、智者的风范师表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我们这些同学的脑子里心海里,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从那时起,我师从邓老师,弹指挥间整十年!


      邓老师是我的良师。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学富五车。他的每篇论文、每本专著,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光芒,融汇着当代中西方有益于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财政建设发展的科学理论。邓老师所研创的财政经济科学理论与同时代同时期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有着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邓老师的教学授课方式也别具一格,不仅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理论性强,而且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环环紧扣、易学易记易懂;不仅旁征博引、海阔天空、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而且语言生动、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寓教于乐。听邓老师讲课不仅觉得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感到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学识滋补,精神会餐。这种感觉真的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邓老师是我的益友。尽管邓老师是一代大师,一代大家,但从不摆谱,不摆架子。无论是对同事对领导还是对学生对百姓总是一贯的和蔼可亲,一贯的平易近人。这种随和性格、这种平民情结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他身上日积月累之后的自然流溢和折射?在师从邓老师学习的长期过程中,我们这些学生总是自然而然地把他当作好朋友、忘年交,无拘无束,无话不谈,与之相处真的很“爽”,心情真的很愉快。每一次相处,研究生阶段每一次授课都好像是老朋友一样在倾诉交流,而在这交流过程中又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我们应该学到的东西和知识。我们入大学不久,我们的党就胜利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中国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如春潮涌动、汹涌澎湃,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日益加速、变动剧烈,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艰难探索时期,是一段跌宕起伏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财政理论的碰撞探索前行也是如此。面对财政科学理论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邓老师总是积极地、热情地、不懈地组织我们这些研究生平等地探讨、争论、分析、比较、认识、提高。除了关心我们的学习之外,邓老师还十分关心我们这些研究生的困难,包括生活上的困难、家庭上的困难、工作分配安排的困难等等,他总是细心询问并且竭尽所能去帮助、去支持,师生之情到了这个份上,真是令人感动,令人感慨,令人难忘啊!


      邓老师是我的学习榜样。邓老师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亲历亲为所体现出来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风、不怕挫折直面困难的气势、与时俱进不懈探求的勇气、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骨气,已经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邓老师身上,我们的确有许多应当学习感悟的东西。我们现在也年过半百了,尤以下面两点为最


      一是坚持学习、永不满足。邓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几十年,从来笔耕不辍,年年有新论文面世,岁岁有新专著出版。真是不得了,了不得。一生勤奋、勤奋一生。这正是我等后辈应当一生学习仿效的。


      二是用于探索、与时俱进。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财政的这一本质性质决定了财政理论政策必须始终紧密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按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适时地总结、提炼、修正、完善。财政工作不可能游离于现实之外,不可能游离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之外,因此,财政理论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同行,必须与时俱进。邓老师的论文、专著无一不反映和体现了这个鲜明特点。也正因为如此,由邓老师创研和坚持的“国家分配论”始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光芒,始终充满活力而生机勃勃,始终对社会主义财政工作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真是难能可贵。


      夜深了,窗外已经一片寂静安详,想必母校也如此?再度翻阅母系发来的邀请函,真有了种文中所描述的感觉:流年逝水,别梦依稀


难忘母校!

难忘母系!

难忘邓子基老师!!


(原载2008年厦门大学报

新华社福建频道转载)


官方简历


何立峰,男,汉族,1955年2月出生,广东兴宁人, 经济学博士,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8月至1976年11月为福建省永定县立新知青场插队知青、永定县狮象潭水电站工人。

1978年2月至1984年8月在厦门大学学习,获财政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4年8月至1995年2月任厦门市经济特区经济研究所干部,厦门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副主任,厦门市财政局副局长、局长,厦门市杏林区委书记,厦门市副市长(1993年12月兼厦门市经贸委主任)。

1995年2月后任泉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其间在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年3月后任福州市委书记、2001年12月任福建省委常委,2005月5月后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9年4月起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兼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塘沽区委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2013年1月任天津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2014年6月任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共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


长按二维码,识别后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