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得 | 从经典走向经典——重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杭垓小学 叶军
2012年11月,喻伯军老师送了我一本《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评说科学课》,当时拿到这本书如获至宝,前后读、划、研了三遍,并以此影响自己对科学课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实践;2018年12月,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举行的全国“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教学研讨会上,又拿到了第二本书——《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前后也读了两遍。这个暑假,把两本书对比起来又读了一遍,深有所感:
一、经典从不缺乏
第一本书中,我看得最多的,研究得最多的是章鼎儿老师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也曾三遍听章老师作这个讲座,在章老师一遍又一遍、一个实例又一个实例的讲座中,我感悟了科学课中“主要活动”设计和活动后“交流研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课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在章老师的多次细心指点下,我形成并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电动机》一课。
在第二本书中,我看到了刘默根老先生的《小学自然大纲、教材的几个问题》和《小学自然学科的目的和要求》两篇文章,猛然感悟,原来经典从不缺乏。刘默根老先生是我国小学自然课改革的发起人,他把自然课的教学研究从“教什么”、“怎么教”提到了“为什么教”这个高度来思考开设这门课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提出了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等六项教学主张。从80年代到90年代,章鼎儿、李子平、路培琦三位老师从《昆虫》、《橘子的认识》、《植物的果实》、《纸桥——形状和承受力》、《小天平》、《蜡烛会熄灭吗》等经典的课例诠释了什么叫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从行动和实践上诠释了刘默根老先生的自然教学思想,从而使我明白了当初章、李、路三位前辈为什么被称为“三剑客”,原来,经典从不缺乏。
二、经典仍在延续
两本书中,都选用了专家讲座作为第一篇,第一本书中,有章鼎儿老师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路培琦老师的《探究活动的体验和设计》,李子平老师的《科学探究之“器”》和章鼎儿老师的《小学科学教学工具的使用》;第二本书中,有刘沛生老师的《致敬经典》,刘默根老先生的《小学自然大纲、教材的几个问题》和《小学自然学科的目的和要求》,姜允珍老师的《在自然教学中怎样体现“一举多得”的目的要求》。两本书的第二篇呈现的是经典的教学案例与评析。
第二本书是三剑客的经典案例与前辈大家的评析,第一本书是周向鹏、李家绪、刘晋斌、闻蓉美、阮翔、李霞、周朝勇、邵锋星等的经典课例与三剑客的评析。
从两本的经典教学案例与评析来看,清楚地看到了两代人为之努力与研究和奋斗的成果,经典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延续。两代人的经典教学案例,都指向了“学为中心”的主要活动的设计和交流研讨的呈现,都在阐释刘默根老先生提出的“为什么教”的问题。
如今,喻伯军老师提出“简约的课堂”的教学理念,简约并不简单,简约是对课堂结构的简约,不简单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交流研讨的能力,是指向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是对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的接地气的提法。因此,经典在一直在延续。
三、经典需要传承
重读两本书,价值不在于去认同和接受前两代人成就的经典,而是接过“经典”的接力棒,以我们的行动和实践,去影响我们现在身边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将来走上科学教学岗位的新老师。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和实践行动,是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里程碑,指引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方向,是所有科学老师老师必须学习、模仿并从中感悟,改变、改进自己的科学课堂的教学;二是成为科学课堂改革的评判标准。
如何让经典继续传承?就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唯有“读——>实践”,读通、读懂、读透两本书,以书中的案例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研读,在研读中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对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唯有这样,经典才能在我们及下一代科学人的手中继续传承,散发出熠熠的光彩。
【原创】小学科学三下1-8《测试“过山车”》(合集)
【原创】小学科学四下拓展课《静电的力量》(4.合辑)
【原创】小学科学五下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4.合集
【原创】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4.合辑)
【原创】小学科学四下2《新的生命》单元整理(合辑)
【原创】小学科学三下1-7《我们的“过山车”》(合集)
【原创】小学科学五下拓展课《自制一个地球仪》(4.合集)
【原创】小学科学六下拓展课《戈德堡装置》
【原创】小学科学二下拓展课《奇妙的指纹》(4.合辑)
【原创】小学科学一下拓展课《攀升的彩虹》(4.合辑)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