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给贫穷绘制了最真实的脸谱

2016-11-12 凤凰周刊 香港凤凰周刊

原题为《杰克·伦敦:不会摄影的作家不是好水手》



1906年,旧金山海湾,杰克·伦敦正在拍摄“蛇鲨”号船只骨架。后来,他正是乘坐着这艘船只,穿越了浩瀚的南太平洋。和很多知名作家一样,杰克·伦敦是一个冒险家,也是一个海洋文学的推进者。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很多人借此累积了迄今令人称羡的财富,作家们则在文化上承先启后,将海洋文学推向近现代的另一高峰,包括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杰克·伦敦的《海狼》、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驰名全球的海洋文学作品。


1903年,杰克·伦敦写下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野性的呼唤》。这部长篇冒险小说以一只名叫巴克的大型杂种狗为主角,讲述了它历经磨难的故事,这本书一度被誉为世界上读得最多的美国小说。小说里体现的主题——推崇战胜敌人后而存活所需的力量与勇气,一直是杰克·伦敦创作的核心思想。


同年,杰克·伦敦还出版了另一本书《深渊的居民》。他深入英国伦敦民间,对贫困和苦难进行调查,书中记录了这位现实主义作家在伦敦东区与穷人共同生活的80多天。显然,这本书并不及《野性的呼唤》那般闻名,但几年以后,杰克·伦敦却说这是他最爱的作品。“我写的所有书里,没有其他任何一本书所耗费的心力比得上《深渊的居民》。”



1902年,人们正在排队领取早餐券。身为一名记者,杰克·伦敦秉持调查精神,在1902年8月抵达伦敦后进行调查写作,9月底他就基本完成了《深渊的居民》一书。书里记载下了他在伦敦东区当地观察到的诸多实情,例如居民的住房问题;救济院、临时收容所、游民食堂等地方的真实状况;伦敦游民于夜里不能在街头睡觉的残酷法律规定;还有工人沦落血汗工厂、薪资微薄、天天挨饿、酗酒,最后走向自杀的社会问题等。杰克·伦敦一度化装成流落英国的美国穷水手,和伦敦的城市贫民共同生活。他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20世纪初大英帝国繁荣背后的阴暗一面。有后世学者评论,《深渊的居民》是一本关于百年前英国的“社会病理学全书”,对于了解现代社会的种种沉疴仍有极大帮助。



1904年,满洲,安东市港口(今辽宁丹东市),杰克·伦敦在这里报道日俄战争。在战事的前线,杰克·伦敦发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和照片,声名大震。汇总各方的叙述可知,他曾接受美国赫斯特报系的聘请,去远东采访日俄战争,想搭上一艘从日本开往朝鲜的船去前线,却被日本警察当作俄国间谍抓了起来。被释放后,他搭一艘汽艇到了朝鲜,又费尽周折,最终靠着自己的驾船本领驶进黄海,在严寒和风涛里沿着海岸航行了数个日夜,前往战事前线采访。改在陆路行进时,他又连续几个星期马背急行军,到达了当时战地记者所能够到达的战事最北点。结果在朝鲜,他第二次被日本人投入了监狱。在如此跌宕起伏的采访和旅行当中,杰克·伦敦对严酷的生活势必有切身的体会。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述,杰克·伦敦并不是记录伦敦穷人生活的第一人。此前,这个主题已经吸引了很多记者和改革者,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9世纪英国社会调查的先驱亨利·梅修,以及曾写下《双城记》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然而,杰克·伦敦比他们走得更远。为了更好地体验穷人的生存环境,他甚至换了油乎乎的贫民着装。


这位作家同时拥有记者的身份,崇尚眼见为实。“比起那些未曾亲眼所见的人,或者那些虽然看到但却没有深入调查的人的描述,我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的事物。”在《深渊的居民》一书引言里,杰克·伦敦写道。



1906年,美国旧金山Kearny街道,地震破坏后的场景。4月18日凌晨5时12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旧金山被一场大地震化为废墟,随后袭来的大火又将整座城市几乎化为灰烬。这场灾难摧毁了旧金山的无数街区和建筑,40万旧金山人口当中至少超过20万人无家可归。杰克·伦敦当时住在旧金山的远郊,他事后赶赴城里,写下了关于这场地震的报道名篇《旧金山毁灭了》:“它的工业区荡然无存,它的商业区荡然无存,它的居民区亦是荡然无存……在地震袭来的一个小时之后,旧金山升腾起一座浓烟和烈火筑成的高塔,即使在一百英里以外也能看得见它。三天三夜之后,这座高塔依然在天空中摇摆不定,它将太阳变成红色,将天空变成深灰色,将大地笼罩在昏暗之中。”



1902年,无家可归的妇女在英国Spitalfields花园里睡觉过夜。在外过夜的人们常常挤在同一条凳子上,一起取暖。杰克·伦敦因睡在街上的“老人、年轻人、各式各样的人和小孩儿”的数量而震惊。在著作《深渊的居民》里,杰克·伦敦在“夜景”一章里生动地写下他对于伦敦东区的观察:东区就像个动物园,我的确看到许多穿着衣服的两脚生物,三分像人,但是七分像动物,再加上一些身穿铜扣衣服的管理员(即警察),就是我看到的完整景象了——他们是来管理秩序的,唯恐那些动物叫嚣得太过凶猛。 


《深渊的居民》出版一年以后,杰克·伦敦已经凭借几部作品成名,他在那一年获聘成为战地记者,到中国、朝鲜等战地采访日俄战争。1906年,地震对他的家乡旧金山造成巨大的破坏,他留下了新闻名篇《旧金山毁灭了》。


在40岁因服用麻醉药品过量而去世之前,杰克·伦敦一共写了50多本书。短暂的一生里,他是作家,是记者,也是冒险家:青少年时期,他十三四岁就曾辍学,在淘金热中爬上货运车去寻找财富;1904年,他在战事前线几乎是出生入死,自讨苦吃地进行战地采访;1907年,他乘坐一艘蹩脚的帆船“蛇鲨”号,开启了横跨南太平洋的航行。



1907年,杰克·伦敦拍摄的夏威夷摩洛卡伊(Molokai)岛,悬崖海畔,御马而行。从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上看,夏威夷群岛是地球上最远离其他陆地的一组岛屿,它的东岸距美国加州约三千八百多公里;北部距离日本约六千多公里;南部接近菲律宾群岛,但也有八千多公里远。很多作家都迷恋此地。马克·吐温1866年访问过夏威夷,他晚年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像夏威夷那样使我迷恋、终身难忘。”杰克·伦敦在1907年访问夏威夷,他也这样感叹:“爱美人,需谋其面;爱佳景,要身临其境;美人未必投怀,但夏威夷总是让人一见钟情。”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昔日作家的话仍在验证,夏威夷仍是美国游客最频繁去的度假胜地之一。



1907年,法属波利尼西亚马克萨斯(Marquesas)群岛的重要岛屿努库希瓦(Nuku Hiva)岛上的土著。在研究杰克·伦敦的学者看来,1907年驾驶“蛇鲨号”航行南太平洋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张扬的时刻。据称,最早勾起他对太平洋海岛憧憬之情的是梅尔维尔等人的航海小说。然而,伦敦亲眼所见的太平洋岛群,包括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人文景观,很多跟他幻想中的大相径庭,他在文字中也流露出失望和惋惜之情。杰克·伦敦的作品也被后世评论者认为,其与自然主义挂上了关联,作家对遭到破坏的自然有着深切的关怀倾向。


以小说扬名,杰克·伦敦在现实当中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都投射着个人亲身经历的影子。从北极的阿拉斯加荒原,到南太平洋的广袤海域,从日俄战场的战争前线,到欧洲贫民区里的生活,都有他的身影。他的很多小说,如果细致查看背景,都是取材于杰克·伦敦人生的真实体验。


同很多知名作家一样,杰克·伦敦是一个海洋文学的推进者。他在海洋上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在捕鲸船上的表现赢得老手们的敬佩,他对大海有独到的感情。他甚至靠着自己的驾船本领驶进黄海,沿着海岸在严寒和风涛里航行数个日夜,前往朝鲜战场采访。在研究这位作家的学者看来,1907年驾驶“蛇鲨”号航行南太平洋的经历堪称他一生中最张扬的时刻。与这些经历相匹配的是,他也留下了《海狼》这样驰名世界的海洋文学作品。



1908年,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西南太平洋,这是所罗门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美国冒险家和电影导演马丁·约翰逊(Martin Johnson)和当地土著合影,他也是杰克·伦敦环球旅行所乘坐的“蛇鲨”号船员中的一员。1911年,杰克·伦敦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冒险》,以洋洋洒洒的笔触,描写了所罗门群岛上的一个椰子种植园。《冒险》的体裁虽是小说,但在背景上却被认为几乎没有任何虚构成分。杰克·伦敦的探险经历为这位作家提供了很多难得的写作素材。


但相比杰克·伦敦的记者、作家、水手身份,他的摄影师身份或许更不为人所熟悉。在最初的《深渊的居民》一书里,他其实已经小有展现。出版商收到的不仅是杰克·伦敦的手稿,还有照片。这些照片是由杰克·伦敦用他的柯达相机拍摄,他用文字,也用影像,给贫穷绘制了一幅幅真实的脸谱。事实上,有人统计,从1900年至1916年,他拍摄了超过1.2万张照片——在那个年代,这个数目令人难以置信。


图片编辑/丁大伟  美术编辑/虎妹

文 曾鼎  文字编辑/孙杨

新媒体编辑/马茹均 丰泽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1期,总第596期

《那些100年前最令人绝望的日日夜夜》

《1958年,他因为恐惧而被迫拒绝了诺贝尔奖》

《令计划一家的陨落》


点击“阅读原文”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