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狱归来——大陆命案蒙冤者生存现状调查
原题为《念斌:归乡路迢迢》
“对错案的发生,我们深感自责”,2015年3月12日,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作报告时曾这样说。
冤假错案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顽疾。近二十年来,大陆的刑事冤案不断被曝光,受害者遭遇大多类似:无辜牵涉到某个命案中,然后遭遇刑讯逼供,在证据不足甚至是完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或被强行定罪或被长期羁押;若干年后,由于真凶被抓获,或者所谓的“被害人”再现人间等偶然因素,又或者经律师、家人不懈努力以及舆论压力,法院再审确认证据不足,这些人才得以走出牢笼。
2014年,随着念斌案、呼格吉勒图案等十余起重大案件被宣判无罪,中国大陆的冤狱平反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相比无辜被冤杀的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那些侥幸保命获无罪释放者之后的遭遇也大致类似:案件初曝光曾一时轰动,引起各方关注,也引发诸多制度反思;但随着岁月流逝,总是又不断有新的冤案曝光,新的热点产生,新闻转身离去,生活还要继续,他们只能留在阴影中默默舔吮着伤口。
冤狱故事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组成部分,如果制度没有任何改进,法治不能真正落实,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蒙冤者中的一员。从受害者的故事里,我们不仅仅需要吸取经验反思整个刑事司法体制的弊端,更应该结合现实思考整个社会的理性构建和完善,唯此才是未来进步的希望所在。
许多熟悉的石头房子被拆掉了,代之以钢筋混凝土。满街的西式外墙瓷砖在念斌眼中蔚为壮观。
他惊诧于小区每栋楼里的电梯,他惊诧于这个小岛上竟能建起二十几层的高楼。
“现在我进平潭,像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把我放在这里,我不懂得回家。”
发生巨变的不止是平潭。父母未能等到他的归来,在八年之间相继离世。
如今他自由了,带着一身病痛,还有无法摆脱的“杀人犯”嫌疑。
虽然抱怨着“福州不如乡下热闹”,念斌依旧将大年三十这一天视作隆重的时刻——这是八年来,念斌首个自由的除夕。
无论是平潭看守所,还是福州第一看守所,附近都不乏民居。过去八年的除夕夜,念斌就在牢房里,听着外面的鞭炮作响。
念斌。 摄影/于维华
“我在死牢里很渴望这一天。我等了八年,这八年当中,每当过年的时候,陪伴我的都是铁链。”
“关在里面的人,最怕过年过节。”念斌清楚记得对自己的第一次死刑判决,是在2008年春节前作出。“当时头脑一片空白,无法接受这个判决。”
在看守所中,念斌发现了死刑执行的时间规律——多是在重大节日之前。“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是一个规律。我们见识过很多,都是过年过节前执行,在里面有亲身体会。”
与念斌同号的一名死囚,也是在年关将至时被执行死刑。“我先被判的死刑,当时他还过来安慰我。”
“凌晨6点多出去,武警进来。”念斌回忆道。“他走的时候还在笑,他放得很开。他自己说,因为他有做这个事情,以命抵命。”
对姐姐念建兰而言,过去八年间的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压抑与悲伤。和其他访民一起走上街头申冤,是节日里唯一重要的活动。
“人家大过年的,我们跟疯子一样,满大街举牌子(申冤)。只有这样,希望能引起关注,不然就石沉大海了。”
2015年元旦,由于弟弟的获释,念建兰终于赖了一次床。她躺在床上刷着微博,看到福建另一起备受争议的旧案,一对年迈的父母依旧在为被判无期徒刑的儿子奔走申冤,她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我的每一年,都是这么过的。”
获释之后,身体虚弱的念斌常常穿着一件薄羽绒服,外出时戴着鸭舌帽,走路跟在姐姐身后,不爱说话,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迷茫。
由于长期戴着戒具,脊柱受损,念斌不能久坐,走起路来,两脚并不协调。每周花在治疗抑郁症上的药钱,需要900多元。
他会时不时提起,“现在(看守所)里面”如何如何。
大年三十那天下午三点,姐姐念建兰又听见念斌自顾自地说:“现在里面开始吃年夜饭了”。在念斌的记忆中,这一天,鉴于给犯人做饭的人也要提前回家吃年夜饭,看守所里的晚饭会提前发下来,而饭菜一到手就是冷的。
念建兰很不喜欢这样突然冒出的记忆碎片,她不喜欢过去的片段再以“现在里面如何如何”的方式出现在弟弟的脑中,却无力阻止。“他的回忆,他的点滴,很多重新冒出。”
念斌坐牢八年,姐姐念建兰为救他,在牢外奔走八年;如今他无罪了,姐弟俩团聚后又一起在为追责和申请国家赔偿奔波。
对于念斌,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大年初一这天,他又不自觉地告诉别人,“现在里面”可以打牌。“一年之中,就这几天最开心。平时每周只有礼拜六礼拜天可以打牌,其他时间都不行。”
提及自己在看守所里的工作,念斌黯淡的眼神突然多了一些光亮,语气中也出现了少有的自信。
“做满天星,就是圣诞树上挂着的一闪一闪的小灯。现在满天星什么款式我都会做。”
重获自由的念斌,必须学着适应一个陌生的世界,他的双脚要适应行走,他的眼睛要适应阳光,他的大脑则要适应许多更复杂的东西,比如智能手机,比如微信。外面的这个世界日行千里,他已掉队太久,以至于去银行申请一张借记卡,也需要姐姐的帮助。
除了生活上的重新融入,念斌还面临着另一个困境。虽然在法律上他已被宣告无罪,但在获释10天之后,平潭公安即重新立案侦查,对念斌启动布控措施,依法限制出境,他依旧未摆脱“杀人犯”的嫌疑。当年投毒案的受害者亲属和部分乡人仍坚信不疑:念斌就是真凶!不过是钻空子的律师和爱炒作的媒体使他侥幸脱罪。
念斌被宣布无罪释放后,死者的同姓族人在祠堂门前拉出横幅,抗议法院的判决。一位族人面对媒体的镜头时,愤恨地说:“准备跟他拼了,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也正是因此,念斌在获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不敢回乡。直到2014年11月28日,才在姐姐的陪同下,短暂地回到平潭,祭奠父母。他步履蹒跚,伏在父母的墓碑上泣不成声。
“我告诉爸妈,这事情不是我做的。”
如果这八年不是在牢中度过,念斌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轨迹?
八年前,念斌30岁,正值壮年,正在筹划前往罗马尼亚,和一位亲戚经营服装生意。为了准备出国材料,他特意做了一次全身体检。体检报告上的念斌,年轻、健康。
这份体检报告,最终成为了八年后念斌申请国家赔偿的重要证据。
八年前,警方宣布念斌是投毒嫌疑人后,愤怒的受害者家属打砸了念斌家,念家人连夜离开平潭。如今,这里仍然保持着被打砸后的样子。 摄影/于维华
在姐姐眼中,弟弟念斌虽然不爱读书,但从小就想闯荡世界。
11岁时,他一个人从平潭出发,前往厦门鼓浪屿,寻找住在那里的叔叔一家。
念建兰还记得,有一年,她和念斌在鼓浪屿一起度过了一个暑假。“每个景点都去玩,菽庄花园、日光岩……”傍晚时分,姐弟俩走在鼓浪屿安静无人的小路上,一轮夕阳燃烧着沉入海中,这成了念建兰日后时常念叨的一段美好回忆。
时至今日,漫长的痛苦与愤恨,早已将早年开朗的她磨砺成一个敏感、坚韧,甚至在旁人看来富有攻击性的女人。
她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曾对媒体坦言:“觉得自己的面相变得很凶……仇恨已经在我的脸上留下痕迹了”。
她需要这样一副面孔去“战斗”,但只要一提起小时候,即便是和弟弟之间的争吵,也会让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掩不住的笑意。
弟弟念斌渐渐长大,一并成长的还有他那好奇的心。18岁那年,和平潭县的许多青年那样,念斌偷渡到了台湾卖苦力,并在机械撞床上失去了自己的一截拇指,接上之后至今无法弯曲。只要一讲起在台湾的经历,念斌依旧像个野心勃勃的少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平潭曾经出现一股偷渡台湾的浪潮,像淘金热一样,许多青年将偷渡台湾视作唯一出路。
“我是1993年去的。澳前镇像我这样的“70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去。”
当时偷渡往台湾的澳前镇青年一个月收入可以接近万元人民币,而偷渡的费用仅需一万七千元。
念斌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时还未满18岁。“我家里当时条件比较好,我爸还开个厂。他那么小,还不需要他去赚钱。家里一直阻拦,不让他去,他非要去。”念建兰回忆。
念斌通过朋友联系上“蛇头”,然后便等着开船的通知。“具体哪一天他不告诉你,这段时间随时都可以去。某天我还在外面玩的时候,突然接到通知,说今天晚上就要走。”
于是念斌回家取了一件衣服,便匆匆走了。
在家里从未干过重活的念斌,虽然在台湾以非法身份卖着苦力,却感到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一年之后,念斌的非法身份被举报,他被送往位于新竹的“大陆人民处理中心”等待遣返。
在台湾的经历,大大开拓了念斌的视野。
2014年08月24日,当年“投毒案”的事发地,如今依然冷清、残败。 摄影/于维华
二十多年后,当无罪释放的念斌站在北京地铁的一台自动投币饮料机前,念建兰以为弟弟没见过,便问他,会操作吗?
“他用眼睛白了我一眼,他说他二十多年前在台湾就见过了。”
那一年的少年念斌,漂洋过海,想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他惊诧于这个投币之后就会掉出饮料的机器,也惊诧于台湾饮料的便宜价格,于是他把机器里的所有饮料,都买了一遍。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念家靠着妻子一人做家政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念斌无比希望,自己还是当初那个闯荡的少年,一个人出远门,做苦力补贴家用,去看外面的世界。但他的身体状况显然已经做不到了。
记者/吴如加
本文节选自《念斌:归乡路迢迢》,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总第538期。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你是中产阶级还是“中惨阶级”?》等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