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中国的“好兄弟”?大国关系知多少
2015这一年,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四国同中国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凤凰周刊》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2015年的中美关系,上半年处于紧张态势中,南海问题、网络议题、美国对华战略的讨论等骤然升温;下半年,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美后,这种紧张气氛有所变化,趋于缓和。
从美国的外交排序来看,中美关系并不是其2015年的主要焦点,俄罗斯或“伊斯兰国”这些因素更引起其注意。而从中国外交的视角,尤其2015年下半年,对日、对欧以及与台湾地区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中美矛盾也有所缓和。
2016年美国将迎来新一轮大选,通过“敲打中国”来博取选票是选举季常见的戏码。现在美国学界有关“过去三十多年对华战略是否错了”的讨论还在继续,只是激烈程度有所缓和。如果能保持现在的水平,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将会有积极作用。
总结近两年来中美关系的波折表现,有几点启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领导核心,即中南海和白宫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2013年11月-2014年5月,从中国防空识别区问题到美国以网络间谍罪起诉5名中国军人,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但当年11月奥巴马访华前,两国高层不断互动,用各种力量将双边关系拉回到一个良好的气氛上,之后奥巴马的访华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15年上半年,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再次使得中美关系由平稳陷入僵局,但在9月习近平访美之前,中美双方同样互派特使最终缓和了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低迷甚至敌对气氛。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最高领导人在推动或稳定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其次,只要双方肯费心思投入更多,中美关系就会变得更稳定。以习近平的访美为例,可以看出来其准备得非常充分,在多个场合准确回应了美方关切的核心问题,对美方的担心和焦虑也进行了有效安抚;习近平在发言中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定位,说“美国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这让中国国内对本国外交的走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再者,中美舆论也对双边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舆论引导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不是鼓吹和煽动更多民意向好战和交恶的一头去发展。
中美关系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同心圆,里面的内核是中美高层的领导力,外面一圈是围绕两国的各种动态化、延展化的议题。两国关系的稳定则需要依赖于两个圆的稳定。对中国来说,核心领导层对外在议题的决定性影响更大;对美国来说,白宫只是政治体制中的一层,还有国会、法院以及社会组织等,因此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确定性更大。接下来美国国内将进行大选,白宫这个核心领导力必然发生重大更替,从而带来未知变化,我们也就更需要积极努力去推动和维护两国关系。
2015年的中俄关系继续延续了两国领导人高频率会晤。5月和9月双方领导人分别出席了在莫斯科和北京举办的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7月共同出席了在俄罗斯乌法举行的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元首峰会并举行单独会晤;11月在土耳其共同出席G20元首峰会并举行单独会晤。
整个2015年的中俄关系,有两件大事值得历史特别铭记:一个是两国都举办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另一个是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中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两国领导人几乎每年都会宣布“中俄关系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方合作的领域、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不过2015年1-10月中俄贸易比去年同比下降29.1%,这给政治关系浓郁的中俄关系带来阴霾。实际上,中俄从贸易结构上一直存在问题,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主要还是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则集中在轻纺工业产品和机电产品。这样的结构下,中俄经贸关系表现出来的是量很大,但价值很低。要想把贸易额提升上去,必须要增加附加值高的一些产品。此外,中俄出口也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西方对俄制裁的影响。
如果想避免这种影响,恐怕要改变两国目前的贸易结构。近几年中国对俄投资虽然不断增加,但中企的积极性还不太高。这需要两国高层的推动,比如通过搭建政府间的平台来促进民营企业进行相互投资,通过投资来带动贸易。一讲起到俄罗斯投资,一些中国企业常常发怵。俄罗斯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曾抱怨过:“我们希望中国到俄罗斯来投资,但中企老是说俄罗斯投资环境不好,难道我们的投资环境还不如非洲吗?”
的确,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源于当地寡头的垄断,另一方面是当地法律经常变化,对于投资回报期较长的中国商人来说,有时还没等到回报,自己的投资就变成非法的了。此外,一些垄断部门可能会通过腐败手段动用检察院对中企进行检查,所谓“鸡蛋里挑骨头”,这些都给中企造成了负面影响。未来中俄之间应该签署相关的投资(保护)协议,保障中方投资者的利益。
如今俄罗斯为了开发远东,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特别在不久前还举办了“东方经济论坛”。当然,远东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也不是仅仅面向中国的,而是面向整个亚太地区。相比较而言,中国先进的技术不及日本、韩国,但优势是更有钱。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俄罗斯对中国人在远东的忌惮在短时间内确实难以改变。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年初时许多日本学者都预测,可能会迎来“民族主义爆发年”,日中关系将承受考验。如今全年即将过去,结果却与预测截然相反,现在国内外的舆论都感受到了日中关系回暖的气氛。
作为研究中国的学者,前几年日中关系紧张时我们更关注中国军队的发展,比如党对军队的控制权等,因为我也开始担心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但2015年的关注点明显回到中国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政策,以及两年后党代会的人事安排。我想,日本学界的这种变化同样能反映出中日关系在缓和。
两国政治层面,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应约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人进行了友好交流。这应该是日中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此后日中两国高层官员频繁见面,特别是5月,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3000名日本旅游界人士访华,放在前几年难以想象。似乎自2012年开始,只要对日本示好,在中国国内都会被认定为“政治不正确”。
11月初,日中韩三国成功举行了阔别已久的首脑会议,当时的会议氛围十分融洽,也是2015年三国关系实质改善的果实。日本学界普遍认为,日中关系慢慢升温,总体来说向着好的方向,但不够稳定,仍有很多对立因素和爆发点。
虽然日中韩首脑会谈时三国领导人避免谈及领土争端问题,但日中两国在“尖阁诸岛”的对峙仍然存在。平均每个月中国船只都有3次驶入该海域,行动层面没有改变。去年APEC之前日中双方同意尽早重启海上联络机制,即在中国国防部与日本防卫省之间设立红色热线,至今仍未落实。
热线是紧急事态的“灭火器”,但建立热线并非两军现场通电话这般简单,这意味着双方将围绕两国在该海域的行事范围进行谈判。据我了解,两国目前在诸多具体问题上意见仍存在不一致,暂时缺乏解决或者回避诸多烫手问题的智慧。
客观而言,目前日中两国远远没到战争的阶段,对中国来说每个月是否派船进入“尖阁诸岛”以及次数多寡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即便现在撤离,也不意味中国弱化对主权的主张。但该行动很难不引起日本国民对华反感,因此我认为,逐步减少次数甚至完全停止派船会大大减轻日中关系的紧张程度。中国的上述行动也会让日本国民支持政府加大支援菲律宾等国的力度。
一个新的情况是,南海问题日益成为日中摩擦的新舞台。2015年以来,美国在各种国际场合公开谴责中国在南海的作为。对日本来说,南海是关乎能源供给的海上生命线,日本同样很担心南海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如此一来东亚局势将不稳定。
但就现实来说,日本政府即便出手,在军事层面的作为也非常有限。最近日本修改了安保法制的内容,但以作战为前提的南海出兵在法律上还是难以通过。因此,日本政府可能选择支援菲律宾等国,比如培养该国的沿岸警备队或者提供防御武器装备等。
2015年中印关系迎来了许多“第一次”。2015年5月,纳兰德拉·莫迪,这位在2014年选举中赢得印度政坛少见的压倒性胜利的新总理,任内第一次访问中国。在他到访之前外界的期待骤然升温,不管是北京还是新德里都期待着两国关系能迎来新的分水岭。
在莫迪访问前两天,今日印度集团首次在华组织一个由印度媒体单方面主办的中印圆桌会议。这次全球圆桌会议汇集了来自印中两国政府、智库、商业和媒体等各个行业致力于印中关系的精英。
会议上,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BJP)秘书长表示,印中双边关系将有新动力注入。而曾经在印度工作过的前中国外交官毛四维则称,两国关系的新模式已经达成,这是印中关系2.0时代,大家将关注在印的中国投资和制造。
2015年是否见证了印中关系2.0时代这一全新关系的开始呢?出席北京圆桌会议的中印企业家们对此产生了分歧,不过大家一致同意,是时候让两国政商界迈出更加大胆的步伐了。来自百度的郭怡广指出,印度软件和中国的硬件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美兼容。印度软件巨头印孚瑟斯中国首席执行官Rangarajan Vellamore也表示赞成,在他看来,印度IT公司需要做的是更多地满足中国市场的要求。
有迹象表明,过去一年两国关系已在这方向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莫迪政府在2015年大力推动标志性的“印度制造”计划,旨在吸引外国大型企业来印度生产制造。到目前为止,印中贸易模式一直是买卖交易型的:中国制造商向印度公司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设备,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电信行业,而后从印度购买铁矿石和其他商品。随着中国对铁矿石需求的减少,这个贸易模式日渐式微。两国目前努力的解决方案是让中国公司直接在印度生产和投资,而不是仅仅出口设备。
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9月习近平访问印度之前,中国表示将斥资超过50亿美元分别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建立两个工业园。其中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浦那工业园主要以汽车制造为主,而位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园区则以电力生产为主。
印度政府也开始放宽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过去十年来,很多中国企业人士经常抱怨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印方拒绝颁发签证。此次访华期间,莫迪宣布中国公民将被纳入政府的电子签证计划,这样他们就不必亲自前往签证办公室提交申请了。印度内政部也表示,他们重新审查了对20多家中国公司的安全限制,将允许它们日后在印度投资。
本文综合整理自:
《中美关系:风浪暂归平静》 达巍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采访整理 记者/王衍
《中俄关系: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李新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采访整理 记者/王衍
《日中关系:共同突破“二战年”难关》 高原明生 / 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采访整理 特约撰稿/林子敬
《印中关系的突破与局限》 阿南特·克里希南 / 《今日印度》驻京记者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中共裁军30万:主要动“脖子以上”》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