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彩继续!快来看看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还有哪些亮点!

融媒社 浙江工商大学 2023-02-21
12月17日-18日,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举行。今天,让我们继续关注平行分论坛上的纷呈亮点。

在12月18日下午的平行分论坛六和平行分论坛七上,2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维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主题作专题发言。分论坛六由《观察与思考》主编黄宇、《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执行主编郑英龙分别主持,分论坛七由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平、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包大为分别主持。



平行分论坛六

《思想教育研究》彭庆红教授在《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报告中指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要把一些理论知识融入到教材和课堂当中,关键是要与思政课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强化思政课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成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要渠道,成为引领社会思潮与推动社会革命的坚强阵地。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思政课评价方式。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自觉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

华中科技大学董慧教授在《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与实践的现代化。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中国式”,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标识。她指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三条实践理路,即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坚持增强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武汉大学唐皇凤教授作了《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历史逻辑的阐释》的报告,从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和历史路径两个层面回答如何建设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他认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首要动力,也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和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条基本方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当中的主导地位。他还进一步指出,政党主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以全面实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制度化发展为旨归,点明全面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政党主导的目的,最终实现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间的有机结合。

福建师范大学傅慧芳教授在《以人为核心: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报告中,对中国化和西方式现代化相关理论作了梳理总结,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一贯价值追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指明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最后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各国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隔阂,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江南大学刘焕明教授在《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系与张力》报告中,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从现代化的领导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现代化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从现代化的本质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出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内在统一性,汇聚起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磅礴合力。从现代化的规划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核心道路在于深深地植根于战略安排与阶段规划的内在统一性,狠抓落实取辉煌。

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在《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报告中提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视角,引出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教育是第一要务,是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手棋。人才是第一资源,不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保障,也是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要勇攀科技新高峰,勇闯科研发展“无人区”,牢牢把握科技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依循历史规律,正视自身短板,在新时代这个科技发展的春天,保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概,坚定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把科技发展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西藏民族大学王彦智教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西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重点》报告中提出,坚持以现实和实践为导向,聚焦新时代西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回应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问,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夯实党在西藏执政的基础;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好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三是以“三个富裕、一个有利于”为标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最后,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创建国家兴边固边的行动示范区。

浙江工业大学蓝汉林教授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教师思政融合发展探赜》报告中,从四个角度探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教师思政的融合发展问题。要坚持思想根基的一致性,教师应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学生需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构建统筹推进的实施体系,即建立以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为“纲”、元素库为“源”、案例库为“鉴”的课程思政指导体系;建立提质增效的方法体系,具体包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课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交互,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

浙江财经大学贺武华教授在《学思践悟二十大精神 塑思政课教师“六要”美好形象》报告中强调,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思政课的代名词,它始终处在人类道德的高标准上,代表着社会成员道德涵养的最高层次。既要对管理即思政、叫醒即育人的思政专业道德现状进行反思,又要对“政治要强”要求下的专业道德建设进行范式转换。从“外铄”走向“内发”,采取“吾日三省吾身”、“诚意正心”等由内向外致良知式的建构策略,强化并践行“六要”的具体规范和要求,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方面要求对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践行“六要”,做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老师。以高尚的情操感染青年学生,用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构筑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浙江工商大学刘艳主任在《新时代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的若干思考》报告中,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分析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的核心问题是讲清楚党与青年的关系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对青年的政治引领的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将青年的培养工作视为关乎无产阶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未来的重要工作。“加强青年政治引领”是对党的青年工作历史经验的继承,更是对新时代青年工作面临挑战的回应。强调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的关键内容,也是青年跟党走的一个关键,要不断地加深青年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导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重视对青年的政治引领的光荣传统,早在同十八届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首次鲜明地提出“青年政治引领”这一课题,后又明确提出“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擘画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蓝图。



平行分论坛七

中国人民大学张智副教授在《结合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中,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部署新要求展开论述,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回首新时代1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彰显和生动实践。中国人民在10年伟大变革中展现的价值力量、折射的价值取向、体现的价值选择,是实现伟大变革的力量之本、精神之基和信心之源。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要结合新时代10年三件大事、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和海外的传播,使广大民众更容易理解、接受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进一步概括、提炼具备“最大公约数”的概述语,实现理论通俗化和实践易操性,都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华东师范大学陈红娟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为二者相互融通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从最早的语言契合问题到价值观念结合问题均有一个相互扩充、相互结合以及相互诠释的过程。她指出后期还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融通,不断推进结合。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经历了语言结合、价值观结合、方法论结合,最后走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密切相连,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浙江大学包大为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报告中指出,时下经过新时代十年跨越式发展,在工业化成果的基础上迈向一个历史新高度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历史科学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使得我们可以对现代化的“是”和“不是”作出系统的分析。首先,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各国人民自主探索的人与生产力不断解放的有效路径。世界上没有复制加粘贴就能轻松实现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起源是残酷的资本原始积累,其维持着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其次,现代化不是“单行道”,而是纵横交错的“双行道”。不存在“一蹴而就”的现代化,也不存在“终结历史”的现代化。十年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已充分证明:治国无方、社会共识瓦解、阶级矛盾剧烈、经济危机愈发频繁与升级将造成现代化成果的丧失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倒退。最后,现代化不只是物化,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人与自然的系统性解放。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上、始终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复旦大学叶方兴副教授在《丰富性: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的精神维度》的报告中,认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的人的现代化的超越性,并对比中西语境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亦即中国式人的现代化,是有别于甚至超越于西方式现代化,因为它关切人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摒弃和避免了西方式现代化对人精神世界造成的单一化、贫瘠化的状况,从而规避物质丰饶而精神凋敝的悖论式局面。做到了注重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注重“五个文明”的协调统一,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这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湖南科技大学韩平教授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选择》报告中,首先从“‘七一’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中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同表述出发,阐述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面向未来,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人类现代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形态”三个维度概括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征,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即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央财经大学邱仁富教授在《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取向》报告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进行着艰苦奋斗,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当前,坚持胸怀天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主张,讲清楚我国倡导的和平主张、开放主张、合作主张、道义主张、进步主张、自立主张;坚持胸怀天下,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实践中所坚守的价值立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应对人类共同遇到的风险挑战中提出的价值方案,讲清楚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等文明观的价值要求;坚持胸怀天下,要立足“两个大局”,着眼于中国实践,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增进人类福祉的过程中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党的领导”命题诠释》报告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内容,形成了包括本质内涵、政治逻辑和实现方式所构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体系样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这一内容的理论表达,从党的“质的规定性”出发,其本质意涵是:中国共产党以体现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追随,以率领、引导、组织并通过示范等方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自己所提出的建成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走向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逻辑在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历史主动地位和维护劳动群众环境权益的坚定立场,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涛研究员在《伟大建党精神与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报告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具有深刻影响。一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蒙尘的中华文明,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行动指南;二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中华文明再次屹立在世界东方,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主体力量;三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断进行伟大斗争,中华文明在斗争中浴火重生,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华文明在先进性和世俗性的结合中获得新生,为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正确道路。

南京师范大学王磊副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标准问题的几点思考》报告中指出,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标准是衡量与判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准则、榜样和规范,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否实现创新作出质的规定。标准的建构为客观评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依据与准绳,为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靶点与抓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标准进行逻辑研析,可搭建由前提性、归属性、表征型、价值性四重要件共同构成的、系统严密的理论创新标准体系。遵循理论创新标准,依据规范与准绳构筑理论认知工具,对于新时代接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肖小芳副教授在《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报告中指出,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与传统的批判理论比较而言,21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进展主要呈现在六个方面:侧重从全球化视角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并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替代性方案;基于社会结构的加速变迁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后现代特征,对社会加速变迁问题及物化与异化问题的探讨;运用或重新诠释20世纪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为批判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力;凸显马克思主义范畴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当前矛盾的持续解释力;21世纪以来罗尔斯式的康德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正义理论,受到黑格尔主义的正义理论的挑战,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结构被去工业化、金融化和数字化所导致的贫富分化所取代;基于当代资本主义新阶段所呈现的新特点,从“新帝国主义”“认知资本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等不同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重新定位。


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论坛是一场全国性高规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盛会,由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举办后持续在学界引发热烈反响。



  推荐  阅读  


首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峰分论坛的这三场分论坛,干货满满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浙江工商大学发布考点重要公告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浙江工商大学为考研生提供2天免费餐点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来源 / 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 陈彤瑶

审核 / 林晓莹


出品 / 浙江工商大学宣传部       大学生融媒社官微中心欢迎提供 / 校园原创文字/摄影/视频/采访线索投稿邮箱 / zjgsugw@126.com


  关注浙江工商大学   

第一时间收获精彩~

点亮“赞”和“在看”,分享商大专属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