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谱写区域国别研究新篇章 | “浙江与东亚”学术论坛及第二届“浙江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3月31日至4月1日,“浙江与东亚”学术论坛及第二届“浙江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工商大学顺利召开。研讨会由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承办。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顺天乡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三百多位国内外师生以线下、线上方式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对“浙江与东亚”的研究对象、理论范式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深刻交流研讨,对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交流和区域间文明互鉴提供了更清晰的路径指引。






与会学者说

(依照发言顺序)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文学院教授王勇指出,古代东亚世界存在比翻译更为重要的外交话语体系——汉文笔谈。官方外交文书、外交官笔谈、民间跨国行记、往来尺素中,汉文发挥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关键作用,成为不同国家传情达意的舟楫。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东亚阳明研究院院长钱明强调“和魂汉才”在日本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日本文化的“体”和“用”与中国文化有绵延数千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使得中日两国文化在精神层面实现了有机融合。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小法讲述中日近代史上不甚为人知的人物水野梅晓与中国政、军、商、佛、文艺各界的交往,揭示出水野梅晓的多重身份及其与浙江的特殊关系,引发思考近代中日交流史的复杂面貌。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吕顺长以“近代浙江留日学生”为主题,介绍了近代浙江最早派遣的留日学生、清末浙江留日学生人数及地区专业分布,讲述了近代浙江留学生的事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通过良渚玉戉与日本绳文中期翡翠玉戉的互证,提出重要学术假说:4600年前日本古代倭人接受长江下游良渚古越人的族群符号“玉戉”,从长江下游至日本列岛之间出现了一个“内外越”相互认同的“越文化圈”。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兼东亚研究院院长、教授江静指出,浙江沿海港口是历史上中日僧侣往来的主要门户,浙江名山古寺更是历史上中日佛教交流的重要舞台,浙江文化孕育滋养了日本佛教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前副校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教授韩东育指出日本模仿东亚“封贡体系”,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近代“国际法”为原理,建构了东西混搭、古今杂糅的日本中心主义式的“武威华夷秩序”,强调必须通过结构性分析,深刻剖析形成于跨时空维度下的中日关系。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令远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亟待加强,主张通过夯实学科建设,推动学科有机融合,推进基于人文历史的东亚区域对策性研究,构建“浙江与东亚”研究相配套的学术交流框架与机制。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教授吴疆以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William Skinner)区域周期研究为切入点,展现了历史上浙江杭州与东亚区域之间文化圈的空间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为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途径。

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吉原浩人重点介绍了中国会稽鄮县阿育王塔信仰传承、金陵长干寺阿育王塔传承以及日本古代阿育王塔的传承,认为“阿育王造塔”传说超出了佛教范畴,成为东亚地区各国共通、共享的文化。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从制度化因素分析日本近代发展所遭遇的挫折,认为相比结构性的政治制度,非正式惯例有时发挥了更大的政治作用,提出有必要从过程的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日本政治制度的缺陷及其影响。

中山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教授魏志江指出,今年恰值北宋徐兢出使高丽900周年,通过梳理徐兢生平及《高丽图经》的内容和史学价值,着重分析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东亚海洋文化的交往交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卫国通过浙江巡抚刘元霖《抚浙奏疏》的研究,细致分析了明朝征召将士的办法、军饷的种类和标准,真切把握了浙江在万历朝鲜之役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明朝奠定东亚区域和平局面的历史意义。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雨蕾认为,明清朝鲜文人笔下的浙江潮是自然景观,更是声音景观、文化景观,它既表现了朝鲜文人对忠义气节的推崇和敬仰,又带上了朝鲜文人特有的尊明、思明色彩。浙江潮超越明清地域文化,成为东亚海域世界的一种文化象征。

韩国顺天乡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全洪奭从东亚生命和生态社会视角,运用人类文明方法论,解读探索了东亚的现状和未来。通过描绘东亚文明共同体路线图,倡导建立“东亚学——新丝路文明学”,打造共生、共荣、共情的东亚区域市民社会。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对中国山东半岛成山头的赤山大明神做出探源考察,认为日本京都赤山禅院、与圆仁关系密切的比叡山法华总持院、前唐院,以及清海镇大使张保皋碑等一系列遗迹,均与赤山法华院有文化关联,勾勒出赤山信仰在古代东亚世界的传播动态轨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徐建新在评论中指出,浙江地方文化的先进性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就已显现,两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为包括浙江在内的江南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推动了制度、科技、思想和宗教的成熟与对外辐射;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浙江成为古代中国与日本、与朝鲜半岛交流的重要窗口,因此浙江地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东亚国际性。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宋成有评价,本次高端学术研讨会异彩纷呈,新的研究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不同治学风格的成果竞相展示,充分展示了学者的治学功力。作为中国学者,借鉴欧美、日本学者新观点的同时,更要发扬自身治学特点,关注国家、国际形势的变化,创立中国的东亚史体系,建构有浙江地方特色的东亚学。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坐落在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其前身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院现为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A类基地(全省仅6家)、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海外日本研究重点支援机构”。研究院拥有一支专业、年龄、职称、学历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研究团队。

东亚研究院创建三十年来,秉承“立足浙江,放眼东亚,走向世界”之宗旨,坚持“以文化传播为核心、以历史脉络梳理为途径,对东亚世界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之学术方针,在继续做强“中日文化交流与文化比较”传统研究的同时,全面开展东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未来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与专家学者、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建设,为实现浙江同各地区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搭建沟通桥梁。



  推荐  阅读  


浙江工商大学关于2023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测试的公告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重磅讲座预告 | 中国经济:现状与未来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浙江工商大学2023年“三位一体”综合测试入围名单公布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来源 / 杭州日报  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编辑 / 王一凡

审核 / 张捷


出品 / 浙江工商大学宣传部       大学生融媒社官微中心欢迎提供 / 校园原创文字/摄影/视频/采访线索投稿邮箱 / zjgsugw@126.com


  关注浙江工商大学   

第一时间收获精彩~

点亮“赞”和“在看”,分享商大专属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