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廉政故事 | 巴祇不燃官烛
巴祇不燃官烛
弘扬廉洁文化
引领正气清风
故事启示
后汉扬州刺史巴祇,一生为政清廉,品格端方。他为官数十年,将公家与私人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从来不愿意占公家一点儿便宜。他当官时,不曾将妻室儿女接至住所;晚上若有私客来访,他宁愿与客人在黑暗中交谈,也不点公家一支蜡烛。
小小的蜡烛,价格低廉,对老百姓来说都不是什么奢侈品,对一个位高权重的刺史来讲,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但在巴祇看来,私客来访燃官烛是断断不可的,因为这会“燃”掉公私界限,“燃”掉为官品质。
以史为鉴
在巴祇眼中,官烛虽小,也代表着公共财产和公事,与私人之间有着分明的界限。官烛一燃,随之一起燃去的将是公与私的明晰界限和坚守底线的名节操守。
一个公私不分的人,很容易走上贪腐的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到如今一批落马的“老虎”“苍蝇”,这些人从人民公仆堕落为阶下之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私”字上被打开了缺口,私欲膨胀,自甘堕落,最终走上不归路的。
最细微的地方,往往是人的意志力、原则性最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恰恰深藏着对与错、是与非、清与腐的区分。细节之中见精神。公私分明应该成为党员干部严以用权的行为准则。
廉洁校园•携手同行
往期推荐
来源 | 人民出版社《兴廉政,问初心》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官方投稿邮箱:
dutpanjinnews@163.com
欢迎各位同学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