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家了,队员们都很开心。
妻子李培慧幽默地表示
可能再不回来
就要把爸爸忘了
4月3日,星期天,天气晴。凌晨天还没亮,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队伍整装待发,我跟着医院的其他医疗队员,一大早就来到行政楼前集合。
没有家人送行,也没有太多人聚集。青大附院医疗队由2名院感医生、7名临床医生、27名护士组成。大家整齐列队,听着院领导做着最后的嘱托。“等待春天的晨曦,祝福你们早日凯旋!”领队带着我们宣誓,誓言在医院里回荡。这支年轻的队伍,就要出发了。时至午夜,终于抵达上海虹桥站。进入眼帘的一切都让我呆住了:“太安静了,这还是我认识的上海吗?”站台上摆满了山东省医疗队的物资,大屏幕提示,还有其他省队在陆续赶来,这些情况表明,上海目前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加严重。不知道是因为城市突然变得冷清,还是真的降温了,一阵阵冷风吹得我瑟瑟发抖。大巴逐渐开往市中心,路上空荡荡见不到一辆车。东方明珠的灯已经灭了,震旦大厦的灯光秀也关了,上海这次是真的静止了。10年前有缘游览外滩,是来沪参加学术会议,黄浦江灯光秀人潮拥挤,不得不出动特警,拉警戒线限制人流;今夜的上海,警戒线还在,熙熙攘攘的人流没了。这反差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恐惧。出发前,媳妇红着眼道别:“毛豆刚1岁还没断奶,咱爸刚做完膝盖手术,都没法下地,大桶水怎么打啊,车怎么充电啊?”听着媳妇一连串的问题,我一阵心酸。“凯旋不凯旋的不重要,你一定要注意防护。”媳妇一边叮嘱,一边为我收拾行李。想到此时此刻,全国有千千万万个医护家庭都在依依惜别,收拾行囊,真有了要上战场的感觉。大巴不知不觉赶到酒店,看到前台服务人员穿着一次性雨衣充当防护服,我瞬间蒙了:完了,我们随身携带的物资,仅仅能够支撑1周。容不得多想,进房间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24小时前,我还在床边看着熟睡的儿子,这24小时,日夜兼程,奔赴千里,仅仅睡了3小时。终于安顿下来,我定了凌晨4点的闹钟,给了自己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4月4日起床,我拉开窗帘,惊喜发现,楼下正是黄浦江,东方明珠近在眼前。交流后发现很多其他省市的昔日好友,都在昨日赶来上海,分布在上海各个区的方舱等待上岗。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我们都在上海,望着同一条黄浦江,有着相同的信念,那就是上海抗疫必胜。
此次山东医疗队援沪的任务是接管徐汇区的方舱医院,由于疫情紧急,方舱医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是山东医疗队并没有休息,深夜12点,接到紧急任务,具体时间不详,地点不详,一早出发,核酸采集。第二天一早得知,山东医疗队承担徐汇区田林社区核酸采集任务。不巧的是,我们住在虹口区,由于封控政策,赶往核酸采集地点的路程并不顺畅,大巴跨区运送医护人员遇到了不少麻烦。核酸采集任务持续一天,防护服数量有限,每一次穿脱都会带来额外的感染风险。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提前减少饮水避免排尿,中途不吃饭不喝水避免穿脱防护服。白天艳阳高照,防护服内汗流浃背,回程的大巴上,又渴又饿,我已经接近脱水状态。最后看着手里的感谢信,我终于意识到,紧急核酸采集任务,首战已经告捷。
4月9日凌晨开始,山东援沪医疗队分成三队,分别接管石龙路方舱、漕宝路方舱、龙耀路方舱等医院。青大附院所在的小队接管的石龙路方舱是旧厂房改造的,条件较定点医院比起来,相对落后。
遇上情绪不佳的患者或者老人,我经常花费很长时间去安慰。红区绿区仅隔了一层2米高的铁板,一脱间二脱间之间未设置缓冲间,出舱后无工作人员更衣室及淋浴间,防护服尺码不全,四处都是问题。可是再升级改造已无可能,社区已经积压了大量患者等待处理,我们的队伍只能硬上。石龙路方舱医院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长为4小时,方舱医院距离队伍居住的酒店大概40分钟车程,算上通勤时间,每天大概要工作8小时。青大附院队是首批进驻石龙路方舱的队伍之一,由于前两个班次主要在熟悉舱内环境,接班的时候,舱外已经积压了3辆大巴车的患者。说实话,任务对我们来说是有挑战的。当时3辆车上未处理的患者已经等了1个多小时,很多人已经坐不住了开始闹情绪。“二哥”张孝田是我们队的医疗组长,他话不多说,一个健步冲上去,疏导患者先下车,分流到各个区,并做好住院登记。3辆车120余名患者瞬间把“二哥”包围,只见他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屏和N95口罩,没有大喇叭,和患者交流只能靠喊。
就这样在嘶吼中结束了4个小时的班,门口大巴车上的患者已经全部安置妥当。“二哥”瘫坐在椅子上说:“这椅子摆在这,我却站了4个小时,快要交班了才能坐下”。我说:“二哥咱也太拼了,一个班次收的患者比前面2个班次都多。”“二哥”眼睛一眯:“咱们晚上8点接班,患者也不容易,可能已经在大巴车上坐了几个小时,没吃没喝,哪忍心再让他们等?咱们是谁,咱们是青大附院,永远的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二哥”作为医疗组长,从我们进驻方舱医院的第一天就身先士卒,定下了我们队伍的工作基调。“呼叫医生,D区118床的老人,好几天睡不好了,吃助眠药物无效。”对讲机里传来护士焦急的声音。我远远地看到118床的老太太左顾右盼,心情烦躁的样子,快步走到床边:“大娘,您来方舱几天啦?”“来了3天了,一天好觉也没睡过,太乱了这里,晚上也不熄灯,灯火通明的,还都是打呼噜的。”老太太一边拍着大腿一边跟我吐槽。“大娘,实在不好意思,这方舱啊都是临时改建的,条件确实有些差。”我先安慰着老太太,再找机会套近乎:“我听您说话都是倒装句,还有点胶东口音,您不是本地人呀!”
我们医疗队在上海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几名年轻的同志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是青岛的,这次来给女儿看孩子,孩子还没看几天,还没怎么出力就阳性了,这不是给女儿添麻烦嘛。”老太太摇着头说道。一听是老乡,我心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听到我们是老乡,老太太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为了能让她放松下,我打算给她聊点家乡的事情。“是吗,那您一定逛过沂水路早市啊,我每天上班都要从那里路过。”“每天我跟俺家老头子都先去观象山溜一圈,爬到山顶看看海,沿着观象山走下来过去平原路就到沂水路早市,找个摊儿吃个早餐,然后就开始逛早市,可热闹了,卖啥的都有,蔬菜啊水果啊都是当天的,可新鲜了。”老太太一下子打开了话闸子。
后期的治疗中,老太太只要一见到我,就好像见到了一种希望,她不再紧张,把我当成了家里人。在没有认识我之前,老太太进了方舱后就失眠,经常一副很痛苦的样子。第二天,自从知道来这里的是山东代表队,还有青岛的队员,她感觉有老乡在身边就好像遇到了亲人,再也不需要吃助眠药物,也能睡得很好。4月15日,有个60岁的男性心率达到125次/分钟,而且患者表示自己视力已经模糊,舌头也感到僵硬。一看这病人有转成重症的风险,我详细问了这个病人的情况,因为我们方舱里只有基础药物,如果病人肺功能持续减退,是要转运到医院的。我们决定先保持观察。第二天上班,我第一件事就是去察看这名病人,发现他还是那样,心率还是在110到120之间。
我向病人了解过疫苗接种的情况,这名病人之前接种了两针,没有打加强针,的确会存在一点影响。另外,他本身也非常焦虑,也可能加重了症状。这种焦虑具体表现为不停地去办公室找医生。“苏大夫,这病人又来了。”我就站到病人床边安抚他,我说你昨天刚进来,现在暂时也没有大碍,再观察一两天。但说实话,那两天我们医护的心也都是悬着的。”在方舱的时间里,大约有一半时间要花在安抚病人情绪上。很多病人都会感到焦虑,他们说“医生,我得尽快好呀!你帮帮我!”“医生,昨天开的药怎么没用啊,喉咙还是很痛啊,还是会咳嗽呀。”我们就安抚他们,解释这个药具体有什么作用。“你看你现在氧饱和和心率非常正常,肺功能非常好,照这样是没可能转成重症的,所以心态放好一点,该吃吃该喝喝,每天测测核酸,说不定哪天就转阴了。”5月1日劳动节,我已经在上海战斗了20余天,看着朋友圈里都是在晒旅游、露营、喝啤酒吃烧烤火锅的照片,再看看眼前吃了20多天菜品没什么变化的盒饭,心里感觉酸酸的。
援沪苦不苦,太苦了,物资就来过一次;援沪累不累,太累了,来上海后还没有休息一天。其实最难受的还是没法在这个假期陪伴家人,媳妇每次视频通话都要问一句“有没有消息啊,什么时候回来啊?”家里的娃才一岁多,“爸爸”是他学会的为数不多的词语之一,每次儿子在电话里喊“爸爸”我都想尽快回家,抱抱儿子。这个节日,朋友圈里都是举家团圆出行游玩的照片,我是一边点赞,一边默默地心里掉泪,真的开始想家了。可还是觉得这一切都值得,刚到上海的时候每天新增新冠感染者20000+,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很少了,这里面有我们队伍一份力。每天的视频通话时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跟媳妇诉诉苦,可以看看可爱的儿子。今天媳妇却突然有些难过,她说接到了医院对口支援甘肃定西通知,5月底出发,去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民医院支援。我在上海归期未定,回山东还需要隔离至少10天,我们俩今年可能没机会见面了。已经近两个月没有见到媳妇和儿子,突然得知这个消息,感觉很失落。本来计划回家好好陪陪媳妇和孩子,补偿一下娘俩,没成想,媳妇又接到了对口支援的任务,此次去甘肃定西通渭县,支援1年。现在全国疫情四处散发,各地隔离政策不明确,可能难有机会前去探望。这个2022年,听起来满是爱的一年,竟是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的一年。5月8日正好是母亲节,上海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降到了3000余人,随着方舱住院人数逐渐减少,现在基本空闲2/3的床位,队员们开始讨论回家的日程。每个人都对疫情消散满怀期望,开始讨论什么时候方舱医院合并,减少班次,甚至估算隔离日期。我也开始计算,如果一周内离开上海,回山东隔离10天,就可以在5月下旬进行居家健康监测,此时就可以好好地在家里陪媳妇孩子一个星期,想想都有些兴奋。
希望总是美好的,就在刚刚,接到省医疗队最新通知,部分医院队伍重新编制,入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接管14楼和17楼病房管理工作。这基本宣布我们还至少要战斗一段时间,短时间内回家无望。我们医疗队里有27名护士,不少都是妈妈,母亲节过后很快迎来了护士节。我之前拍过很多短视频,此次援沪总是想给大家留下点纪念。我给36名队员每人录制了6个分镜头,最终216个分镜头组成了5分钟时长的《青大附院医疗队抵沪40天-护士节援沪特辑》,视频中大家聊到接到通知时的自己,来到上海的初印象、现在的心态、回家后最想做的事,还表达了对护士老师们的节日祝福。抵沪40天大家都很想家,字里行间都是想念,在剪辑的过程中,哭了很多次。我的妈妈也是一名护士,从小我就在医院长大,这也让我对医疗行业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指引着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临床医生。往年是一定要陪妈妈过护士节的,今年只能送去遥远的祝福,祝提灯女神节日快乐。5月13日,上海下了一场大暴雨。人在上海,我的心却时不时地飘到了青岛。我一直在想着青岛到底下没下雨?岳父千万不能出门啊!还没有来得及多想,一场抢救任务却快开始了。5月13日,我值晚上8点半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的班。交班时获悉40床患者意识状态在逐渐变差,嗜睡状态,已经做了颅脑CT。我立即赶去40床查房,发现患者已呈昏迷状态,对声音无应答,无法叫醒,肢体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无法睁眼,压眶反射仅皱眉。我立即意识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立即寻找昏迷原因。凭借多年急诊内科的工作经验,常见的可引起昏迷的病因有低血糖、肺性脑病、肝性脑病、酮症酸中毒等,立即抽血排查并联系ICU会诊。
经过仔细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是肺性脑病引发昏迷。因为患者肺部感染加重,引发呼吸衰竭。立即对症处理并转入ICU,后患者意识逐渐好转。由于在方舱医院及定点医院对于重点患者的病情处理及时得当,我荣获山东省医疗队“方舱之星”的荣誉称号。其实,对于病情的细致观察和及时处置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情,我坚信,不忘初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随着日子的延长,逐渐习惯了援沪的日子,我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小,工作仔细按部就班,队内一次也没有发生院内感染。望着窗外冷冷清清的上海,我不禁感慨,这条路曾经车水马龙,这座城曾经熙熙攘攘,而现在的窗外,哪里能看出这里承载了2500万上海市民。
在上海奋战了49天,接到回家通知那一刻,我快哭了。回想起在方舱医院时,工作繁琐复杂,经常把舱内医护累得感慨连连。保安看着医护行色匆匆一刻不停,常常帮忙分发三餐,维持秩序。每天凌晨4点到8点的班需要对全舱人员进行鼻拭子咽拭子双采核酸检测,满员时舱内1584患者,医护人员只有30余名,这是每天最忙的班次,测完核酸还需要分发早餐和当天的药物。方舱内的患者主动请缨,成立石龙路志愿者小队。核酸检测不仅是捅一下嗓子和鼻子,在这之前要扫码登记,很多患者高龄,有的都没有智能手机,多亏了方舱志愿者小队,协助患者扫码登记,每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得以如期完成。疫情过后,我相信上海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真实地热爱着上海。我们负责的14楼病区仅剩余不到10个病人,要合并病区啦。国家卫健委通知,我们在5月22日就可以离开上海了,我终于要回家了!
我也永远记得在这里学习的日子。那时候我有空就喜欢去外滩边上走走,最喜欢的公园是人民公园。看着很多人在露天喝咖啡,觉得特别小资。我想我已经尽自己一份力,期待她早一些恢复以往的活力。
“我们的一生要经历无数个夜晚,或平淡、或幸福、或孤单,这样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可能是一生的记忆。纵使风雨飘摇,只要内心有光,我们仍然可以迎着东方的第一束光,走出鲜花满径。”我知道,有社会上这么多可爱的人,上海战疫的曙光也马上要来了!---------------------------
●据半岛全媒体记者 齐娟、宋石磊、吴鲲、王慧之、高丽◆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