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本低调的书逐渐走红,来听听编辑讲述书背后的故事

2016-07-04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今天是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424次推送




最近,郑嘉励老师的新书《考古的另一面》正式出版发行,一个看似严肃的话题,一个简单朴素的封面,让不少人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低调”。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低调”的书,在上市后却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在咱们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微店里,这本书创下了单日销量的新高;在杭州的悦览树24小时书房,一场围绕着这本书的读书会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到场;许多人的朋友圈,还曾被一篇钱江晚报关于这本书的推介帖子所刷屏……

 

这是一本记录考古第一线生活的书,有关怀,有趣谈,有思考,有温情……这本来自考古第一线的学者型散文生活实录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天,师太君请来了这本书的责编张曼,让她来和大家讲一讲这本书编辑背后的故事。

 

这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型著作


Q:每一位编辑和每一本书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您当初拿到这本书的书稿时,是怎样被其打动的呢?

 

A:我相信每一位编辑在最初选择一本书稿的时候,一定有他(她)的理由,就像我当初选择《考古的另一面》时,其实是一眼看中了那精美的水墨插图和扬之水老师所作之序。

 

Q:是的,书中的水墨插画确实非常精彩,是否可以跟读者们具体介绍一下咱们书中所选用的水墨插图吗?这些插图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呢?

 

A:这本书中所选用的水墨插图是海宁市博物馆金雪女士为本书特意精心绘制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有提到。它吸引我的地方是所有的插图都有一种意境美。因我本人其实是胆小的,考古的题材第一时间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提到考古我脑海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就是掘古墓之类的画面。但看到这么精美的插图,第一时间便感觉拉近了距离。

 

Q:除了您所提到的插图,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和文字,是否也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呢?

 

A:这本书是考古学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共分五辑: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题材多样,行文冷峻,情理兼具,自成一格。除了精美的插图、丰富有趣的内容,作者的文字也比较雅谑,因此我当时就决定接下这本书稿了。

 

Q:作为一本以“考古”为题材的图书,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严肃,难以接近,那么在您看来,这本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A:首先,正如前面我提到的选稿理由,这本书是著名学者扬之水老师作序;其次,这是一本来自考古第一线的生活实录,书中所述内容都是作者郑嘉励老师本人多年的考古实践所得;最重要的一点,虽然本书和严肃的考古相关,但是它并不是严肃的学术型著作,而是由一篇篇形式全新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学者型散文组成。

 

Q:您所说的趣味性,在这本书中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A:我觉得本书的趣味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往往化为细节,需要读者用心去发现。比如,《两处墓地》一篇,作者在一处被盗挖过的墓地进行考古挖掘,在那里工作了两三个月,但收获很少。“听同事说,他们那边收获颇丰,文物大量出土”,作者说:“我不羡慕,我这边也是大量出土——只出泥土。”其实就很有趣味性。但要注意到的是,作者在以戏谑的语言表述一件事情时,其实是在反讽,读者应能体悟到这一点。就是这种文风表面上是有趣的,但是其实暗含了作者的一种冷静的思索和对事情的看法,趣味背后的东西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并思考的。

 

他的文字看似朴实,却是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推敲

 

Q: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想必您和作者有过不少接触,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A:就我和作者的接触,觉得他是一个很严谨的人。虽然他的文字看似朴实,其实却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其实是我和作者关于文字修改的一些争论。作为编辑,我们在对书稿进行处理加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改动,但郑老师对每一处改动都很重视,并且反复与我探讨。郑老师几乎对我的每一处的改动都做了批注,很详细,然后发给我。当然,我也会再一条一条解答,再发给郑老师,郑老师有不同意的,再标注出来发给我。这个过程花费了我们很多天的时间,但是探讨结束后,我对郑老师可以说是肃然起敬,这是一种对自己和读者都很负责任的态度,现在已经很少人能做到这样了。

 

Q:正如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一般,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素雅,这也是作者的想法吗?

 

A:是的,郑嘉励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一如他对封面的要求,简单、干净、素雅,最好去掉腰封后,封面上一点宣传和商业的痕迹都没有。事实上,郑老师在将书送给朋友前,一定会先扯去腰封,使这本书以最简单、质朴的样式出现在朋友眼前,由此也可见出他本人之真性情。因此,当你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感到的一定不会是新奇、刺激,而是平淡。而这平淡,拥有很深挚的动人的力量。

 

这本写“考古”的书,字里行间中充满了人情与关怀

 

Q:再来具体聊一聊书中的内容吧,这本书当中有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书中像“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就等于上坟”这样的段子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在此无须赘言了,其实我想说的,只是这本书特别感动我的地方。虽然作为这本书的编辑,我应该对这本书进行客观、全面的介绍,但我亦是万千读者之一,此时只想任性一把,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读者,来谈谈我喜爱的那些部分——人情和关怀。

 

作为一名一线考古工作者,作者常年都在野外,因此与他联系颇多的往往都是当地的农民。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每一个互动的细节都显示出浓浓的人情味。其中,《好柴火》一篇给我的记忆尤深,书中作者与房东老陈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的房东老陈,祖祖辈辈居住在明招山附近的上陈村,见我愁眉苦脸,深表同情,说:“主要是你来得不是时候,现在大家都烧煤气了,没人上山砍柴,想当年,满山遍野光秃秃,坟头多少,一目了然。”

 

“是啊,剃得跟秃子似的,工作起来,是方便很多。”我说。

 

老陈说:“我们这地方,山好水好柴火好,过去是出了名的。实不相瞒,我们家当年穷啊,二十岁分家时,连个锅盖都没有,生火做饭,也要等我大哥、二哥先用完,就这么一个锅盖,大家轮着用。”

 

“反正我们这边不缺柴火,浪费点没啥。”我说话,从来阴阳怪气。

 

“你这话有道理。当年,我们是穷,可是山好水好柴火好,田地离家门口又近,干田地活,生产队从来不用自带冷饭。为了一口热乎乎的大米饭,永康的女人都愿意嫁过来,我们这地方,过去从来没有打光棍的。”

 

我的女房东,项氏,永康人,在一旁忍不住插嘴:“吹,接着吹,嫁给你,这辈子就没享过一天清福,当年真是瞎了眼。”如今的永康是著名的“中国五金城”,大小企业,遍地开花,而这边,依然是一亩三分的好田地,漫山遍野的好柴火。

 

老陈看看我,嘿嘿。

 

不知大家看完这段话的感受如何,我看完后却是发自内心地笑了。对话就是这么朴实、自然,甚至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有点“阴阳怪气”,但读起来又如此亲切、有趣,恐怕只有常常身处考古第一线,才能有这样独特的经验吧。

 

Q:好山好水好柴火,一个锅盖三家轮着用,对话中洋溢着的人情味确实令人倍感亲切。那关怀呢,你觉得书中哪里能体现出来?是否还可以和我们再分享一段?


A:书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一个清代女人的坟墓》,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出作者一种对曾经的同类发自内心的关怀:

 

一小时过去,坟墓挖完了。里头啥也没有,除了一副尚未朽尽的骨架,从头到脚,零零落落。看上去,这是个清代的女人,墓圹中没有随葬墓志,没有人确切知道她是谁。这是一颗自天际划过的流星,破碎的坟茔,只是流星曾经真实存在的证据。

 

她来过这世界,然后离开,如同蒲公英飘零于风中。把坟墓挖得这么深,宁静地安息,是你的梦想么?然而,百年后的挖掘机,摧毁了一切。

 

参观的人摇头叹气,纷纷散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个清朝的穷光蛋,也不埋点什么,这么热的天,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辜负了博物馆的工作;有人神色凝重,好像领悟到了什么,说这个清代女人真可怜,在今天还要被挖出来折腾。

 

在观众散场之后,民工们领取工资之前,他们把墓内的骨殖捡拾起来,装在一个塑料袋中,摆在路边。

 

我说:“我们找个清净的地方,把骨头重新掩埋吧。”有人说话了:“你看看,这里哪有清净的地方,我告诉你,这边的每幢房子都值几百万、上千万。”说话的人,是民工头。

 

我认为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这里的房子确实很贵。但我坚持说:“拜托了,我们最好还是想办法找个地方吧。”

 

民工头是个爽快人,说:“没问题,你说吧,办这件事,多少钱?”

 

老实说,我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谈钱,是最不必不好意思的,任何事情说到这份上,也就意味着可以搞定了。

 

作者并没有因为常年从事考古发掘而变得麻木,反而由此产生了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这种关怀,来自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和对当前人类的生存现状的反思。

 

在从事考古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思考和写作,并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一步向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制度、文化等推进,最后以朴实无华的句子出之,在使读者感到亲切、纯朴、自然、愉悦的同时亦有所思考,是作者最珍贵的一点,也是本书常常令我感动的地方。而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等待挖掘,那就要靠细心的读者您来发现了。


延伸阅读




《考古的另一面》

郑嘉励 著


著名学者扬之水作序,张立宪《读库》倾情推荐。这是来自考古第一线的生活实录,一种形式全新的学者散文,以人文关怀为依托,以兴趣为向导,带你去体验不一样的考古生活,去发掘考古的另一面。


本书是考古学相关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这组文字虽题材庞杂,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以说古代物事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这也是本书最具独特性的地方。





该书已在我社微店首发

长摁二维码即可一键购买

(若无法识别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 2016年7月新书书讯丨用一本好书拂去夏日的炎热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丨6月份国内一批优质好书来袭

※ 郑嘉励:我是一个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于上坟




-END-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