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60位读者和书店的故事丨明天,我们等你来!

2016-08-19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今天是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469次推送

今天距离广西师大出版社30周年社庆日还有91天




这是一次我们筹备已久的集体行动,我们希望借助大家的力量,在8月20日这天,让更多的人一起关注实体书店的成长。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加入我们,在明天,走出家门,走进书店,通过你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


明天上午,我们会在全国30家书店,只等你来。


在这之前,我们想和大家分享60位读者和书店的故事,这些文字选取自1300多位报名参加8月20日神秘挑战活动的报名表中,有的谈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书店,有的讲述的自己和书店的故事,有的还给书店提了一些建议。看到这些,我们十分感动,真的有很多人时刻在关注着书店的成长与发展。


今天,我们将其中60则文字整理出来,如果这些文字可以打动你,我们希望你也可以和我们一起,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书店加油。明天上午七点,广西师大出版社官方微信(微信号:bbtpressbook)将正式发布本次活动具体的参与详情,届时,我们将会提供一批820神秘挑战的名额,以及“和千万人一起为书店加油”的呼吁,请调好闹钟,我们不见不散。



1


钱桑妮


有一部日剧我很喜欢,叫做重版出来。在这里,出版社编辑与书店店员的关系非常密切,时刻保持交流,店员会根据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做出对这本书的宣传计划,一个精心手工制作的宣传台,手绘海报,人形立板等等。


书店是由书这个元素组成的,每隔几天推介一本书,当然是以温馨的分享形式,用心去了解之后做出来的分享,才能让大家爱上书,爱上书店。或是举办一些分享会,又或是“交换夜市”,交换一本你看过的书,里面有你的理解和笔记,去和另一个人换一本他看过的而你想看的书,书循环的意义与书店本身的文化也是极有意义的。


2


王景


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去中医院看病。交了处方才发现,距离我取药竟然还有五个小时。如何打发这不长不短的时间呢?似乎记起附近有一家三联书店(总店),于是决定去看看。  那一年忙着找工作,忙着在北京安定下来,已经很久没去过书店了。然而进去的瞬间,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似乎在他乡遇到了久别的挚友一般的兴奋和惊喜。默默翻开一本书,为离别落泪,为团聚欣喜。此时的看书,不为通过考试,不为讨好面试,不为炫耀,不为夸赞,只求回归可以单纯读书的心境。短短的五个小时,读了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五个小时的宁静时光,至今仍有余香,回味无穷。


3


何潇颖


在五道口工作的时候,经常去的是万圣,706,单向街也经常去,不过五道口的三联确实没去过,报名这家书店因为是离家最近的,出行比较方便。我的期待是一进门可以看见几个文学上熟悉的老先生,就像第一次去万圣的感觉一样。


4


嘻嘻


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我最爱夜里的它,不似白天熙熙攘攘,读书人刚好,各守得自己的一方乐土,夜晚寂静,更易思考,每每都有新收获,串联着很多线索,直至第二日清晨也不舍离开。


5


孟萌萌


我工作后,参加的读书沙龙活动就是在三联书店,在这里记录着我的第一次主题演讲,认识了其他很多书友。  我喜欢实体书,并坚信它不会被电子书取代。设想一下如果彻底失去书墨香的世界,如同剥夺了读书人的嗅觉,读书藏书的乐趣焉在?  这家书店最接近儿时的书店,不华丽,不清新,却最淳朴最有书店的味道。我们总说应该把书店建成什么样子,却忘了它最纯粹的样子。


6



言几又对我来说,是家难得算得上是好去处的书店,更早些的时候,我也跑过北五环的几家书店,豆瓣,万圣,三联,都很不错,文艺、学术、环境,各有各的好处。无奈因为距离所限,总是不能经常去。   

       

六月,言几又最后的装修整理时,路过了几次——隔着玻璃门最开始想到的,却是美国那家亚马逊的第一家实体书店——几次路过后产生的印象是,从样子上看起来还挺对得起“言几又”这个名字。   

        

七月中,第一次来逛了这家。当时感觉不太好,因为新开,人巨多无比,好好的书店弄得像是游客休息区一样,四处是瘫坐的人还有小孩子跑来跑去。虽然能理解实体书店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但还是感觉有辱斯文。   

   

但好感,也同样是在我第一次来到这家时产生的。当时在二楼找书时,来收银问了下,姑娘很热情也很有礼貌,当时后面还有要结帐的客人,所以稍微等了下就走开了。找到书后,到了另一个柜台准备结帐,却惊讶又是刚才那个姑娘(离开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柜台的另一边)。办会员时,她旁边站着另一个高出她一头的姑娘,新人的样子,于是我就像被当作实验对象一样,由前辈手把手的交给新人办理步骤,有趣的是,前辈每做一步,都会扭头看向新人,说句“这样”,而新人明明比前辈要高,却极力的把头低下。反正,当我在等待时,见到这种场面后,心里没来由的就对这家店有了好感。


7


邢曚朦


第一次去言几又是在凯德商场吃饭偶然碰到,其实之前早有耳闻一直想去转,结果居然巧遇。因为自己是设计师,所以首先对言几又的名字颇有好感,觉得独到精妙,拆开了设计的“设”:言之有物,观念互通;美好生活,源于生动;存在即合理,创想无疆界。喜欢言几又的布局,喜欢它浓重的艺术氛围,喜欢那条布满作家名人和书籍字句的走道,喜欢里面的手作和绘画空间,更喜欢弧形演讲厅,之后还在哪里听过几次演讲和分享会。因为自己专业方向偏向书籍设计,本硕的毕业论文都是专门研究概念书籍和书籍材料,自小对书籍强烈的热爱致使对书籍和书店都有种深厚的情怀。我喜欢看书,喜欢逛书店,喜欢纸质书籍带来的质感体验和思想延伸,喜欢如此有温度的空间。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人与和书之间的羁绊已久,有言几又如此千万书店依旧坚守存在,并以创新的方式不断做的更好,对于所有爱书人都是一种激励和带来家的归属感。不管世界怎么变,我还是希望永远存在方寸书店!


8


朱静思


曾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我每天下班都必经天府大道,言几又的成都第一家店,就在天府立交的旁边。每次开车一闪而过,我都会看见那三个暖色的字体,想着,这是一家什么店,名字好拗口。说来也奇怪,在无数次的路过里,总没有找到一次合适的时间去看看。后来无意中在新闻里看到,言几又,是一家书店。我的天这还得了,我居然和一家书店擦肩了大半年,简直无法理解。于是念叨了无数次,等待了许多天的那一次见面,在当天晚上就实现了。


第一印象是,这书店的调性跟我太合拍,因为门口摆的那一柜推荐书,几乎有一半以上都是我喜欢且读过的书目。再往里走,慢慢地被感动,这是一种爱书的人才会懂的感动。书店里当时人不多,灯光恰好,到处都是座位,好像你随时可以坐下来,安静的,就这么和一本书相对。阅读是脱离日常生活的最好手段,而这里,简直是一座避难所。


再之后,又去了大悦城店,买书,和朋友见面喝咖啡,简直可以一整个下午泡在里面不出来。至今为止,我周末去书店的习惯从未更改,只要能去,我都会去。甚至在国外出差,我都去逛满是看不懂的外文书的书店,看到不同封面的卡勒德胡赛尼还有泰戈尔,依然觉得如此亲切。  作为一个在电商和互联网行业工作的hr,我知道书店不好做,人们似乎没那么多时间去书店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一本有缘的,带回家,互相认识,就像没时间去等一份斯人若彩虹的感情。但我放不下实体书,我放不下摸到纸面的那一刻心中那种凝神静气,放不下在封底写下名字时感到的安心,也放不下暖光灯下雨夜独读的一次又一次记忆。


岛上书店里说,一个地方没有书店,简直不能叫做一个地方。我赞成。书店是我们必要的慢,是海棠花在凌晨四点未眠的土壤。我期待书店们,好好的存在下去,我相信,只要有人,就还会有书店的。


9


杨幼萍


前段时间有事到学而优附近,特意提前三个小时,到书店,漫无目的地翻阅书籍,安静的周遭和走动的猫,觉得生活大抵也就是这样,用很多的努力换片刻须臾,可以说学而优的存在带给那个当下的我太多力量,我的理想也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店。


10


邱慧林


邂逅学而优书店更在进中大之前。五年前某个学期的周末,在逛了广州书城与方所无所得后坐三号线出来随意走走,不经意抬头发现了“学而优”。之前曾在报刊之类依稀有看过对它的介绍似乎与“中大”“陈寅恪”关系匪浅一直以为它是在中大校内的,原来是这么一间小书店啊>_<。在这里买的第一本书似乎是辛弃疾的词选集。书店好在分区分的好,不似书城虽大,但分区不严谨,显得太乱。个人觉得最大的缺点是网络书店做得半死不活。


11


黄小粒


我家在湛江,小时候,假期里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是湛江书城,儿童读物区经常挤满了人,小孩子席地而坐,捧着故事书,一捧就是半天。念中学那会,去书城买的最多的是教辅,不过周末会跑去看各种课外读物,最喜欢的是人物传记。有一回跟同学一块去看书,随口说了句喜欢巴金的随想录,然后那年生日就收到了这样一份生日礼物。现在跟那位同学已经失去了联系,偶尔想到,仍感觉温暖和遗憾。如今在桂林念书,桂林书城就在学校旁边,看到它,关于阅读关于年少的记忆就都回来了。


12


解语花


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周岁时抓周,爱不释手的也是书。读书始于孩提时期,幼年已接触一些名篇名著。长大以后,除了爱读书,更爱上了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每到一个城市,甚至国外,都要尽量安排出时间去看看当地的图书馆和有名的书店。走过许多地方,纸的时代,始终是我心中最美书店之一,不输欧洲,不输北上广。在我看来,“纸的时代”清奇高洁,如芝兰之室,一桌一椅,一茶一坐,都散发着浓郁的翰墨芬芳,无异于古时文人墨客结社雅集之宝地。在这里,我度过了周末的柔软时光,聆听了名家讲座,参观了精品展览,我是如此庆幸我的城市有“纸的时代”!谢谢它来到我身边,陪我经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陪我点一盏心灯,结一片书缘。


13


林嘉


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林妹子,赴京读书七年间里,每一次北上,都期待着下一次的南归。每次回到家乡,自己最心心念念的,除了家乡的米粉,便是桂林城里散落的几家独立书店。因为这些书店承载了自己很多的青春回忆,见证了自己不断长大的痕迹。    

     

平日在帝都时,会时常去三联或单向街坐坐,因为我喜欢书海里弥散着的油墨香气,也喜欢自己找寻内心深处宁静的那个过程。记得去年从微博和好友口中得知桂林又多了一家独立书店,迫不及待地在回家后立马去书店坐了好一会儿。我相信,书店不光是城市文化和记忆传承的载体,也是记录城市生活点滴的地标。认识一座城市会有许多的途径,但是书店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打开人们的心扉。         



14


蒋林珊


我从小就是爱读书的人,对家乡的书店总有更多期待。在北京读书七年,爱上了单向街和万圣书园,而桂林,似乎只有刀锋一家。当有一年假期回家,惊喜地发现,离家颇近的联达居然开了一家富于品味的书店,于是纸的时代和刀锋成了每次回家的必逛之处,如同家乡的美食一样。但美食吃多了会长胖,光顾一次也就够了,书却不同,每天散步,总会过去看看。有心仪的书也不会犹豫,而是带着要支持家乡书店事业的心情,将其买下。


若说纸的时代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是它可以网络售价出售书籍,但这对我来说不太重要。最开始是喜欢书店的装潢,简单大方,这是书的品格,外化之后就应如此。而高高的天花板,书架可以仰视,更是我对未来自己的房子的期待。纸的时代会定期进行主题推荐,记得寒假回家时看到«大国志»,一开始是遗憾错过了活动,但回来后翻看书籍,真是非常欣赏其中的人文摄影,神主对自己的摄影也有所启发,于是就将其买了下来。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一本一本去看人文社科类书籍,有时可以窥看到选书人的性格。而纸的时代的互动区域也是我很欣赏的地方,一方面可以开设各种讲座,一方面一排排楼梯也能吸引小朋友戏耍,虽说作为大人不太愿意在读书时被小孩打扰,但有这样的平台吸引孩子们参与读书活动,真的觉得感恩。



15


汤磊峰


来广西师大读书已经四年了,今年刚毕业,但舍不得离开这片山水。还记得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和女朋友去联达广场逛街,偶然间看到纸的时代的大海报,于是两个人走遍了大半个商场终于找到入口。一走进去就看到一排高高的书架,店里精心的布局,摆放满满当当的书籍,还有那围炉夜话般的宁静。喜欢书店,因为他让我感到安静。


16


陈紫菱


哈尔滨在读大学生一只,中央书店一直是我作为一个住在偏远大学城的学生狗每个月下山的动力。每一次来到这里,无论是携友同行,或者是自己独来,总有一种安心舒适的感觉在里面。喜欢二楼的历史和哲学区  一楼的日本文学区也是每次喜欢转转的动力。每个月觉得内心无聊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总会想着来到这里,买上一本书带回去默默看完,在书店的门前盖上纪念印章,开心骄傲的回学校。我喜欢转了很久来到你身边的感觉。


17


庞敏榕


喜欢猫空好多年了。以前每次去上海都会去猫空,觉得到了猫空就有归属感。后来好不容易北京开了猫空,一有时间就去猫空逛逛。回成都也是特意去猫空,形成了一种情结。去年去福州玩也是一定要去猫空看看。不论是买片买书买胶带,还是寄片。都成了一份情怀。想要走遍有猫空的所有地方。



18


郑欣


大四实习在保俶塔实验学校,出了校门走到体育场路,对面就是晓风。那段时间租房子住在学校边上,白天实习,晚上刷题,时时担心去不了自己满意的学校。一个人回杭州实习,没有同伴在身边,热闹的集体生活共同作战变成了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每天下班回去之后,屋里都冷冰冰的。实在冷清难耐的时候就会去书店走走,虽然书店里依旧没有熟人,但我找到了组织,这些流连在书本间的人和我一样,热爱文字,比起电子书,更喜欢纸的真切与柔软。这家晓风,在我初入社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时,给予了我安定的力量。希望这一份温暖与安定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


19


王诗琪


杭州的晓风书屋,和我的母校仅仅一条马路相隔。曾经9年多的时光里,我见证了这个书店的变迁。早在晓风书屋成为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之前,我和朋友们便习惯于在每天放学后叽叽喳喳地涌进书店。有时候是一本书,有时候是一支笔,晓风书屋一直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我愿意也希望借这次活动,再一次深入晓风书屋,重访故地,拾起回忆。


20


未生


今年年初,我所在的节目组为一个开年选题而捉急,这时候,有位出版人发来邀请,想做全民阅读推广。这个话题几年前曾做过,独立书店,出版业所面临的问题一直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那到了今天,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我们如何策划才能将开年篇做的有意义呢?大家对此感到很担忧,这时候,制片人拍版说做,那就做吧!  于是,我们有了一期名叫“2016 我们一起读书吧!”的节目,我们邀请了出版业,独立书店,专家学者,聊聊阅读这件事儿。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晓风书屋的老板娘朱钰芳,也是第一次听到她和女儿的故事。她是如何用培养女儿,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从书本中获取力量,自己寻找答案。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21


李辉荣


晓风书屋没来杭州的时候就知道了。第一次去的是浙大西溪校园店,找了好久。记忆很深刻,刚进门一会就倾盆大雨,安静的在沙发坐了一下午,临走还在留言本上留了言,买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后来去了体育场路和南宋御街店,晓风总是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


22


李伊玲


2012年大学刚毕业,我租住在青苑书店附近。那个时候家里没有联通网络,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在下班的之后去书店走走。第一次进入青苑书店,门口对着的就是按照出版社排列整齐的人文社科书籍,让人心生平静。青苑的在南昌的存在就像一位大隐隐于市的学者,让人觉得踏实。我很感激南昌有青苑,一股城市清流。


23


熊妮娜


曾经一次生日,让我收到了来自“青苑书店”的书签跟笔记本,这份礼物让我开始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书店竟得到我最好的朋友的不虞之誉,她特别推崇:“有时间,你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于是,我开始到青苑书店看书、购书。


青苑书店给我的印象就是个典雅、宁静的读书圣地,我第一眼便爱上了她。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每次去购书前,我都会到豆瓣网上去看看新书,选好自己的目标,等到了青苑书店,我便直接向购书员索书,很快地,那本书就静静地躺在我的面前,他好像在说:“快把我带走吧!”使我迫不及待地买下了他。  青苑书店——这个给了我读书梦的地方我很喜欢她。



24


朱宁圆


2013年9月,大一,当每天的生活不再像高三一样只是学习的时候,我选择了每周空闲时徒步探索南京的每个有趣的地方,那时候,是第一次来到万象。万象书坊安安静静地寄居在青岛路上,有咖啡,音乐,电影。就像是一个精神角落,总能获得心灵的富足。2015年,万象搬出青岛路,不得不说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是难过的。2016年5月,金银街,万象书坊得以重生,开业当天,很兴奋的从仙林的学校赶过去,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依旧是我喜欢的风格。再见你,很开心。今天,看到这份报名表,惊喜的发现万象书坊也活动名录当中,于是,满怀期待的写下这些,想更真切的走近万象,去感受她的生活。


25


严静洁


我上小学后开始能读一些带拼音的书,父母第一次带我去的书店就是外图书城,当时的外图书城给年幼的我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再长大一些时开始能自己乘车去外图,再也不会被父母的时间所限制,年少的我最熟悉的地图当属外图书城。每次去外图对我来说都是新体验,因为你不知道今天会遇到哪本书。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更多人选择电子书籍,但对我来说纸质书籍更令我爱不释手,抚今怀昔,外图书城给我留下太多记忆。  我期待外图书城能在厦门多设立几个分店,装修成不同风格,给人一种逢新感旧的体验。


26


李艮茜


在厦门生活了两三年,读研的时候,她伴我熬完了论文,教招的时候,她陪我坚持到了最后。而今,纸的时代是我精神休憩的港湾。住在海沧的时候,每周休息日都尽量去那里静做一个下午直到晚上,现在虽然搬家距离远了,但我仍旧关注她,尽可能去参加有兴趣的读书活动。我喜欢那里的自在,不用担心时间,我可以随时随心去到那里,坐到随心随意。如今,每每想起第一次走进纸的时代,都会恍然,原来不只有人可以惊艳时光,温柔岁月。


27


张秋霖


我对纸的时代有着蛮深的记忆的。我应该算是很早一批的粉丝之一吧,那时候纸的时代还没在厦门走红,店里也没有很多人,偶尔会有海沧的居民观影后逛到书店,啧啧称赞(后来就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了,在书店里各种摆拍)。高三那一年寒假,我没有回家过年,每天早上蹲点等书店开门,自习,一直到晚上,饭点就在阿罗海随便吃,哈哈。如今看着书店名气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座位越来越满,活动也越来越多,还是希望书店能更好的。只是如今我已无法享受这样的“福利”——到外地上大学了,能呆在厦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28


熊博阳


去年毕业后来厦门工作,听说了这家书店。今年一月份第一次去,适逢一次读书沙龙,期间边逛书店,边听沙龙。十米高的书架,安静的阅读区,仿佛是大学中的图书馆。很久了,没有在书店里坐下读一本书,然后买走。心满意足的听完沙龙,在阅读区尽是和你一样的少年在阅读。毕业后很久没有这种与书为伴的感觉了。纸的时代多是历史,艺术,文学类书籍,曲高和寡,也更加彰显了自己太少的阅读量。怎么样的书店最吸引人,有数不尽的书,有阅读区,还有和你一样渴望知识的人,这样的地方,希望更多更多。


29


兰花


为一个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没有一点相关,但从未放弃过对历史、哲学的喜爱;也从未放弃过对历史、哲学的探索、学习和研究。在当今利润为主的书店运营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书店都以综合书店和畅销书推广为主,而能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书店是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更是凤毛麟角。鹿鸣书店能秉承着创店之初,坚持以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为立店之根本更是难能可贵。在创店近二十载为海内外学人提供了学术气氛浓厚的交流平台。正如“鹿鸣”一词来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希望能听得见呦呦鹿鸣之声;得以结交更多良师益友。


30


谷田侦


创办人说西西弗可以叫做草根书店,也可叫做对话书店,和身边流过文明史上的著作和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和到这里的每个人和你所处的区域,也包括自己对话。大四毕业季每天忙忙碌碌,为生活是忙得焦头烂额,我想找个时间让自己好好静静,回味自己的生活,与自己有一场沟通。


31


陈超


在重庆读大学的4年间,去过无数次西西弗,边喝着矢量咖啡边看书,度过一个个下午。后来我回到上海,又恰逢西西弗开到上海,作为西西弗的忠粉,第一时间去捧场。渐渐的那儿的西西弗成了我的私人阅读室,有空就去。


32


张怡婷


我第一次在书店里连站三小时看书就是在这家书店,言几又对于艺术设计类书籍的筛选有着自己独到的品味,让我非常着魔。我走遍上海所有的独立书店,还有建投,汉源,猫空,季风,湾里书香,衡山和集等等等,但些都不曾让我感受到言几又带给我的。



33


高秋宇


我的梦想其中之一开一家自己的书店,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使纸质书的销量一落千丈,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快捷方便的电子书,这使得原本有味道,有感觉的纸质书躺在人们的书柜里。我认为,与其捧着渐渐发烫的机器,和睁着满是血丝的双眼,不如,让你的感官活跃起来,去感受,去聆听每一次翻动书页的声音,当你打开纸质书的一霎那,新鲜的油墨味道扑鼻而来,等待你的将是一个美好的下午。当你的手触摸不同材质的书的时候,这将是你与纸质书心贴心的沟通。走进书店吧,打开一本你喜欢的书,感受它的魅力,让它把他的故事读给你听。


34


赵洁


结识慢书房机缘于几年前的一次活动,那时独立书店还没有现在这么花开繁盛,第一次不禁让我感叹这种书店形式的新奇。于是默默关注慢书房的微博,看慢师傅庭前花开花落的风景和故事。抄书活动,文学交流,书店的活动让爱书的我如此心动。今年夏初,两天一口气读完了岛上书店这本书,内心的怦然心动强烈的想拥有一家书店。想接受这份挑战,亲身体验书店,希望梦想可以实现。


35


邱潇骁


住在姑苏,曾寻寻觅觅很多年,有这样一个静谧的,供自己躲开喧嚣的一个可以窝着拥抱自己的书店。在杭州读书的时候爱上了晓凤书屋,回来后参加工作,一个读书社团让我了解在观前竟然藏着这样一个我“认识”的书店。 从此,沙龙,小憩,阅读,爱上这里,像是自己的家。一杯饮料,一块曲奇,足以温暖心灵。 如果说还有期待的话,就是希望能进一步保护这片小天地的氛围吧。


36


罗雁阳


客观而又现实的探讨,实体书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生活,它正经受着网络世界带来的冲击以及人们思想的颓靡。尽管近年来它陷入看似难以自拔的困境,但它依然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难以抵抗的魅力,它不再是狭义上只能为人们提供试卷和参考书的地方,而是可以让人们寻求自由与感知更多精彩人生与思想的奇妙世界。如果仅有一天的时间,我能做的大约就是倾听与寻求答案,倾听不愿走进书店的人到底在惧怕什么,询问为什么快速发展的社会与逐渐浮躁的人心让他们失去最珍贵的平静?最后给予他们一本书,牵着他们走进书店,让他们不用顾及他人的眼光,席地而坐,一页页翻看带有清香的书籍。这或许就是我能尽力去做的。而我,永远会是书店的陪伴者,因为我的心在书里,而书在它那里。


37


邵蕴


与百草园书店结缘,是在解放东路的店面,印象最深的是书店门口“傍千年寺,读万卷书”的格言,这几乎成为我少年时代的理想。后来由于店面租金的上涨,百草园书店搬迁到了妙光塔后,度过了艰难的一段时光,但是仍有许多人挤在狭小的店面中埋头翻阅书籍,那时我才相信,真正爱书的人不会在意书店的环境,只要有他们心仪的书便满足了。现在百草园书店在无锡的两家分店有着不同的经营定位,希望能有更多像百草园一样的实体书店,突破目前的困境,获得新的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


38


胡亮


每到一座城市,我都会去逛那里的书店。我觉得既然要重新认识书店,我想可以作更深入的探讨。


首先,书店不仅仅是提供购书的地方。书是一个书店天然吸引人的介质。但是成熟的书店,肯定有更多的东西来留住读者的心。这就是优质的服务、良好的阅读环境与体验。现在很多书店设有卡座,根据我的体验,感觉很不错。百无聊赖的一天,在书店读书真的很惬意。


其次,书店承担着传播优良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真正成熟完善的书店,绝不会拒绝担当这一个充满责任感的角色。通过特色的阅读互动活动,发挥书店的社会作用。所以,给我一天时间,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书店、走进书店,可以组织读者走进书店,通过文字的记录与传播,让更多的人重新思考书店在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真正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39


刘慧明


成为物外的邻居是我的小确幸,从家到物外的距离就是一首歌的时间。从最初见你的惊艳到后来每每的流连忘返,你总是那样安定自若,宠辱不惊。你是情感的沙发,让我尽情沦陷;你是秘密花园,让我目不暇接;你是时光机器,让我自由穿梭。音乐、画展、电影、讲座、手工艺术……你的每一次精心策划都让我惊喜不已。我逛遍了书店的每个角落,看到思想的精灵在书页间翩然起舞,在暗夜中点燃智慧的篝火。形形色色的面孔和身影在书店相互交织,谱写着有趣的故事。


遇见你,就像去探访一位老朋友,总会在不经意间心有灵犀,或淘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或偶遇一场美妙的电影……流连在书与非书之间,物外让我遇见了未知的自己。你如天井中的那一簇翠竹,温润如玉,清冽挺拔,超然物外,而我,愿做一缕清风,永远支持和陪伴着你。


40


张雯


万邦关中大书房一直是西安的地标。小寨的关中大书房没有关闭之前,我会和朋友一起去那里。朋友由于专业原因,会淘很多和历史专业有关的书,我会看看文学类。楼梯上永远坐着很多认真看书的人,有老爷爷,也有小朋友。这个场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感觉这就是书店该有的样子。万邦的其他店去过立丰国际上面的那家,希望自己能和万邦有更亲密的接触。希望万邦书店能一直保持选书的专业性和上新率,和地域特色相结合,做西安与众不同的地标。


41


杨文静


书店仿佛就像家,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只有内心静下来,才能读懂书外的故事。宁愿泡书店也不愿逛街,人最适合读书。书让我们成长,也读懂了生活,我和我老公相识于书,相爱于生活,现在我是一个快乐的宝妈。


42


田馨元


扬州钟书阁书店设计得非常漂亮,它的设计让我们感觉她不像是个卖书的商铺而更像是一个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休息区有大量的桌椅提供给读者,儿童绘本馆也顺应儿童好动的天性让出了无障碍的空间给儿童活动而且书架还是可以拆解移动的。我认为,钟书阁的选书是有标准的,在钟书阁更容易遇见好书。  

   

坚持吧,我觉得现在开一家书店太不容易了。我上学期在台湾交换生期间也逛过不少独立书店,每一家书店活下来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以菜换书的,有定期举办各种课程或分享会的等等,这些风格各异的书店挖掘出书籍与生活间的无限可能,用各种姿态吸引人们走进书店走近书籍。我期待钟书阁能够根植扬州本土文化,守住初衷,然后就或恬淡或妖娆或张扬地活下去吧。


43


刘亚兰


止间书店,我去过三次,是在百度上发现的这家隐蔽于闹市中的宁静好去处。第一次去,呆了一个下午,买了一本书,我记得当时一进去,里面独特的设计风格,很惊讶我,店主人一定是花了大心思的,和一个液晶电视播放的道长的一千零一夜,突然就好爱这家书店,太对味了。第二次去,是带了几个同学,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家书店。第三次就把这家书店当成了约会的地方,和男友呆了一晚上。希望这家书店能被更多人知道,并常去,让爱书之人有更多的栖息地。


44


时冰瑶


我现在工作的公司就在文化路上,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松社。这也算我当时决定来这边工作的原因之一。


我是真的很喜欢书店。虽然他没大过我的生理需求,但我还是很愿意去书店待会儿的。喜欢书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是喜欢书店的氛围,宁静,祥和。你不需要说你不想说的话,不需要面对你不想面对的人,更不需要想你不想的事。因为所有人都是一样,来书店只要看书,买书就好。所以你看,来书店的大多是一个人。


松社给我的感觉是就是宽阔。虽然这样的布局应该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活动的需要,却意外的给人一种很自在的感觉。它可以包容所有,更何况一个我。至于说期待,它能一直开下去我就很开心了!最后这句话也是我对所有独立书店的期许。



45


黄月芬


第一次去松社书店是和亲爱的他一起去的,那一次刚好赶上《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分享他的美食经历。同是吃货的我们,在充满精神食粮的书店也享受着陈导的美食分享带来的愉悦。要走的时候,他拿到了有陈导亲笔签名的《至味在人间》,送给了我。这是他送我的第一本书。徜徉在书店的时光是安静的,惬意的,远离喧嚣的,因此书店也是我们愿意常去的地方。书,让我们结缘,我相信,书店里爱的相遇总是让人期待和温暖的。


46


徐敏


我是个中学老师,平时在办公室里偶尔会和同事聊到书店,记忆最深的是一个老师说和她和女儿在书店的一个下午如何度过,很简单,但细节她至今都历历在目,女儿翻译英语,她看书,一杯柠檬水续杯,偶尔有交流,偶尔各自沉默。她说这才是生活。我把这个老师美好的下午说给了很多朋友和家人。


47


郭李莹


认识学而优很久了,我和这家书店都是1994年出生的。作为一名从小热爱读实体书和实体书店的九零后,我发现身边同龄人在当代信息的洪流中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中渐渐淡忘了书香和书店的美好。假如可以,我愿尽微薄之力去守护这一家美丽的书店,向同龄人推荐读书的快乐和把他们带进实体书店。


印象中的学而优是一家很专业很安静的书店,尤其是她是由一位女士创办的,这让人很亲切。这一次,我希望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一家书店的一天,并且参与其中,享受和它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我是一名地道广州妹子,广州是一座历史深厚的千年古城,倡导广州人民爱书和爱书店,提高广州文化底蕴是我们年轻人的责任之一。这一次,请让我们年轻人来尽一份心意和力量吧!


48


张蜗牛


曾被杨继先生的“风入寒松心暖学人”打动,被白勇先生的“书香四溢”吸引,被孙驰的光合作用书屋折服......在长沙,第一次走进止间,就被眼前的一砖一瓦五个老男孩的理想国打动,在实体书店关张盛行的年代,真得向这样的情怀致敬。



49


黄嘉慧


刚刚经历过高考的高考党,对语文有深入灵魂的热爱。记得高三时一次模拟考试,有一篇阅读文章叫做“这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种人”,便是讲了三联书店的独一无二,在书海里徜徉的幸福与感动。一直心向往之,高考后终于跟闺蜜来了一次探访之旅,坐在台阶上,感受书带给人的宁静与力量,这里的世界真的只剩下一种人—一种能在繁华中静下来的读书人。


与三联同样知名的是他的咖啡馆“雕刻时光”,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曾给我买推荐过,他的名字来源于俄罗斯的导演安德烈,雕刻时光,给时光留下些许痕迹。时至今日,高中生活似乎离我远去,许是睹物思人,许是思念有着,每每走进这家书店,便想起来从前的青春时光。毕业了,但读书的事定会伴我一生。


50


孙文静


其实现在很多书店已经有很大变化了,而且感觉现在很多人开始爱上读书。可能是由于北京的节奏太快吧,去书店歇歇脚,看上一本书,放松一下,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今年夏天去了合肥,有一个24小时的新华书店,就觉得特别棒,大家都很自觉的在里面安静的看书,环境很棒。而且现在很多实体书店也在改革,有更多的文创产品,咖啡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在书店坐上一天。而且这种24小时的书店感觉也让不能回家的人有书相伴,感觉很好。


51


莫柒柒


我想,看纸质书人的情怀,是人手一个Kindle的人所不能懂的。看书,他不应该只是地铁,火车,甚至是飞机上没有手机信号时消磨时间的事。他应该是与书本的邂逅,爱恋以及重逢。当你有一天再次翻开同一本书的同一页,那种日久弥新的共鸣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的。所以,为了唤起更多人对纸质书的情怀,我觉得经典重读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呢。


52


兰洋


书店是每一代人情怀的承载之地,无论是早在民国时期的私人书屋,还是到改革开放后的国营书店。我们无可置疑,它们一成不变的外观背后承载我们多少流连忘返的记忆。我问过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或多或少对于书店都有着那么一份情怀,甚至明明知道现在网店上的书要便宜的多,他们也要亲自漫步于丛书之间,仔细甄选出属于自己的心爱宝贝。


时代在变,书却难改,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人们心中的净土,留住人们的情怀,改变旧有书店的经营模式。我倡议书店需要找寻属于他们的定位空间,改变原来纯粹卖书的功能,取而代之的则是对待读者的需求和爱。只有让读者感受到像大家庭一样的爱,选择真正值得观摩的好书,而不是过于迎合市场的口味自然而然就会有了忠实的老客户。书店的未来自然明朗可见了。


53


许嶂芳


曾经列了一份书店清单,慢慢的走了广州的9家书店,学而优是我走的第三家。每一家书店都给我留下不一样的感觉,如果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比做一本书,那么每一个书店也可以比作是一个人。


方所是个时尚达人,博尔赫斯是神秘的隐居者,1200bookshop是个快乐的青年,学而优给我的感觉,它应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学者。学而优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是书店的每一个小细节却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书柜下端会倾斜一个角度,方便读者看下排的书。学而优很安静,它的气场让人一进门就知道要轻手轻脚,这是一个看书的地方。


54


周飞


每次去中央大街,马迭尔冰棍可以不吃,但中央书城不得不去。每次觉得太累的时候,就去书店待上一整天,单纯的享受读书的乐趣,可以忘记时间和一切烦恼。


55


妍叔


我自己本身很喜欢逛书店,在台湾逛了一百多家独立书店,应该能算是书店的常客吧。物外算是现阶段全武汉市我最喜欢的书店了。刚开业的时候,进到物外就感觉可以让人在里面待一天,书种齐全,空间也够大,环境好。 虽然家住汉口,但还是愿意为了它跑去汉阳。十几天前刚去物外,看到那么多人坐在书店里看书(大台阶上,书店椅子上,书店地板上)我就觉得不管网络怎么发达,电子书怎么便利、实体书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一定!


56


黄炼


一座城市,没有书店,会少了一份生机。书店与其它日常店铺不同,你可以不必像去其它店那样经常去书店逛逛,或许没了书店你我也都不会无法生活。但是,在某个瞬间,当你渴望一份静谧,想要与他人进行一次灵魂的交流,或是静静地聆听别人的故事,你可以想到书店。书店是书的载体,书是你我念想的载体。阅读实体书的历史,远远超过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可以这么说,我们人类对于书本的某种情感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了人类的文明,也同样潜藏在我们人类自身。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也会真正喜欢阅读纸质书,更希望可以收藏书。仿佛捧着一本实体书,那种触感让人觉得更真实,我们收藏的是曾经阅读时的愉悦和共鸣回忆。


57


黄懿钖


从万象书坊青岛路老店装修前开始,这里便成为我汲取精神食粮的宝库,伴随我青春期到青年期,是万象书店的书让我逐渐开拓了眼界和思维,完善了人格,可以说这家书店的精髓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里。书店在一年前经历的搬迁动荡,现在在新址开张,让我激动又兴奋,我十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多了解它一些,多了解书一些,结实更多与我志同道合的伙伴。



58


于范华


第一次去慢书店我是跟我同学去的,他说之前经常来慢书店读书,说这里的读书氛围特别好,偶尔还会遇到一些作家讲座。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很具有诱惑力,所以我来到了慢书店,在书店外面看好像是一间咖啡屋很有文艺感,走进书店,一股安静的书的气息很容易就感觉得到,每个能坐的地方大都有人,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看书,就连店小二(看到慢书店的微博是这样称呼的)都在看书,甚至于我们进来他都没有察觉,我想说我当时的感觉真好,这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啊,我想。


59


牙牙


今年39岁,从小学的时候周末就开始泡书店,那时候没有零花钱买书,一个人坐在书店地上抱着几本书能看上一天,那时候没有独立书店的意识,就新华书店和宏图三胞书城。十岁的时候给自己买的第一部大部书是黄蓓佳老师的《我要做个好孩子》,然后十一岁的时候在报纸上发表了我人生第一篇寓言故事,得了几块钱的稿费,小报后来还剪报留了下来,再后来搬家也弄丢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经历就这样没有见证了。书店,在我童年里占据了重要的意义,虽然现在没有培养自己写专栏或者继续写文章发表的好习惯,但是阅读的习惯从来没有荒废,自己的藏书也有数千本了。眼下的速食社会,电子阅读器铺天盖地,但是生在纸本阅读时代的我,仍然喜欢纸质书,喜欢油墨香。怀念书痴年代,支持独立书店。


60


叶青云


对于班的书店,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一个城市应该有这样的一方天地,可以让都市人们在经历喧嚣之后获得内心的平静,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细细感受这份宁静,班的书店是乌鲁木齐第一个这样的地方,踏进书店的这一刻,就被书香所吸引,想快速拿起一本书,静静的读,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书店的样子。




从现在开始,大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上发话题#加油书店#并@广西师大出版社,说说你对书店的印象,讲讲你和书店的故事,谈谈你的书店记忆,拍下你此刻所在的书店照片。只要你参与了我们的话题互动,你都会获得一份本次活动的纪念品(限2000份)。


将每一个人的小小呐喊聚集在一起,你猜,可以迸发出多大的能量?现在,#加油书店#这一话题在微博上的阅读量以及超过了20万,你的加入,可以让这一声对书店的鼓励,传递得更远,在这一天,和我们一起为书店加油吧。


明天上午,不见不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2024ktq6&width=500&height=375&auto=0





阅读推荐:

※ 2016年8月书讯丨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预告片丨我们要和全国30家书店一起,做一件很酷的事情

※ 征集丨用一段你和广西师大社的故事,换一次难忘的桂林之旅





-END-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