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从没尝试过这样读一本书

2016-10-16 广西师大出版社


百日共读第一期活动即将结束

第二期活动明晚将会开启报名

明晚九点见


有时你会想,邮局一直在那里,可是还有人写信吗?你能想得起,上一次收到一封手写的信是什么时候吗?想不起来不要紧,因为日记,就是自己给自己写的信。是源源不断的信,日久弥新的信。


据说一个人,无非是靠过去和未来支撑起来的。而日记,就承载着我们年年月月的往事与希望,记录着无情的宇宙下每一瞬令人心动的人生。今日世上发生了多少时事,而你心中又有多少焦虑?明天你需要去到哪里,你所盼望的又在多遥远的未来?


在我们发起的“百日共读计划”第一期的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一份“共读日记”,便于书友们在心有所感时随时记录。那么,为什么要有“共读日记”呢?


也许,你的一天心无波澜,你对今天感到些微的缺憾,对明天也没有特殊的期待。但是,有了书,内心的世界便丰富了起来。你的心若是一片汪洋大海,书便是温柔的一江春水,向你涌来。


今天我们便来分享一份“共读日记”,来自参与“百日共读”第一期活动的书友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共读的感受吧。





一日一记,常怀感动。让我们通过记录不断领悟,让“共读日记”成为一个安静的位置,存放我们一瞬即逝的新妙感受,所以当我们谈论读书的时候,你有想过写日记吗,来听听书友的想法吧:


熊书友: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读书,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一个人去体悟,两个人共读既是享受了共鸣的滋味,又发掘出更多的新鲜的认识和问题。两个人共读让书慢了下来。慢,可以真正品味情感。一个人读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去关注小说的情节而和细节中的精髓擦肩而过,两个人一起分享完全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忍不住想惊叹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思维。我们起初是来到了一片荒原,却不小心踩到了地雷,你想要给生活一个起码的可能性,性命是大事,于是你开始怀疑这片土地,这片平淡无奇的土地下藏着什么危险?你不得不思考用什么工具来帮助你勘探地表以下的未知,费了极大心思,你非常谨慎地选择了一个你认为比较可靠的工具。但初始的探索,发现的却不再是危险物品,而是地下不曾见光的生命的存在,这是不同于地面上所有生命存在形式的生物,但是它们又有着遥远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催促着人去思索,去感悟,这样的冲动和不可抵抗的原始的好奇心让人完全忘记这片土地潜在的危险。这一切思索带来的是完全不同于以往对世界的认知的思想的折磨,但同时又似一种神秘的刚刚接触肌肤带来的身体的刺激,这种刺激让人迷恋甚至发狂,我们俩就是这样在感性和理性中分不清彼此,癫狂地去追寻着这份感觉,去解开这份折磨带来的枷锁,这不是一本书可以完结的路程。




当我们阅读

《过去的痛》

我们想到了什么



《过去的痛》

[美] 梅·萨藤 著;马永波 译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日记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本日记《过去的痛》(Recovering)与《梦里晴空》(After the Stroke),她在书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


曲书友:“我听说英格兰大雪纷飞,寒冷异常,而这里的海岸则温暖如四月,飘着轻柔的细雨。”这是梅1979年第一天写的日记,检讨自己过去痛苦的一年,错误在于希望的太多了。她原本以为自己的小说会是一次真正的成功,但是没有。希望在激情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到脚下坚实的大地,结果证明也是一个幻觉。因此在新年的第一天。梅以一种安静的方式悄悄绽放。不再有狂野的希望,那么纠缠不休的厄运也许就会离开。不知道对生活报着较少希望,是一种达观还是一种无奈,有时觉着自己的生活索然无味,连希望都不敢寄予太多,有时却又责怪自己,年过四十依然困惑,无法智慧得无欲无求!



    

当我们阅读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我们想到了什么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严明 著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钱书友:第一天约定了共读的内容,被不同的句子触动。有些感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以后被感动的点都可描述分享。因为我们不能像双眼看色彩,双耳听声音那样,去感知时间。所以我们将时间分割命名,年月日时分秒,是细分微分;一生一世一辈子,是大点的时间段,起于生,终于死。只是我们经常纠结地生活在具体的细分的片刻,忽视了在这一生的大局中,某些事其实并不算什么。木心说,诚觉事事皆可原谅,我们应该铭记,不用总囿于最近的事中,郁郁寡欢耿耿于怀,我们只有这一生,没有其他的时间,要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求!



    

当我们阅读

《山河无尽》

我们想到了什么



《山河无尽》

[美] 加里.斯奈德 著;谭琼琳 译


本书是加里·斯奈德极为重要的一部诗集。 1955年斯奈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学习东方语言,并选修了艺术系开设的水墨画课程。对禅宗的兴趣促使他去聆听了阿伦?瓦兹的讲座,并与之成为了朋友。这年冬天,斯奈德接触了一位来自日本的艺术家长谷川三郎。后者将东亚山水画看成是一种冥想修行方式,并认为山水画里禅机锋露,犹如密法和曼荼罗在藏传佛教中的教育功效。1956年4月8日,佛陀的诞辰日,长谷川请斯奈德品尝抹茶,并向他详尽地讲述了日本禅僧兼画家雪舟大师的奇闻趣事,斯奈德即萌生了创作《山河无尽》的念头。 不久,斯奈德即前往日本,开始了他的禅修。随后,他从日本能剧中吸取灵感,又在当船工、山中修行中不断思考,阅览中日古代卷轴,在城市中心走访,从事山水和森林生态学的工作及研究,保持以大约每年一篇的速度创作《山河无尽》的诗篇。历时四十年终于完成了这部诗集。 



刘书友:读诗是个既痛苦又幸福的过程,痛苦在于你的所思所想前人都已写过,并且写得比你还好,就像宋人看着唐诗那般心情;幸福则是读诗过程中你与一个不相识的人在思想与灵魂上激烈碰撞,从而迸发出美妙的火花。



    

当我们阅读

《目送》

我们想到了什么



《目送》

龙应台 著


《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目送(彩插新版)》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詹书友:今天读了书中的几篇,印象最深的是: 寂寞。人这一生,寂寞与生俱来。细细一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又该怎么分类?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当我们阅读

《鳄鱼街》

我们想到了什么



《鳄鱼街》

[波] 布鲁诺·舒尔茨 著;林蔚昀 译


本书收录了鲁诺·舒尔茨存世的全部虚构作品:两部短篇小说集《鳄鱼街》、《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共32个彼此独立又内在联系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描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语言瑰丽,充满奇思。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怪诞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文学史上*令人心惊的父亲形象之一,至今读来仍让人震撼。舒尔茨作为伟大的文体家,其小说作品此前一直未有译自波兰语原文的版本。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缺,令读者可以一卷在手了解舒尔茨小说艺术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吴书友:姐姐,我今天想和你谈谈裁缝和人偶这几篇,父亲的鸟类盛宴结束后,生活又堕入了无边的黑暗和空洞。作者后面用了很多这样的词,混沌、潮湿、复杂、没有星光的虚无,让我觉得还是挺苦涩的,父亲因为女孩的的细瘦、粗劣的身体结构开启了他造物主的梦,他也想成为造物主,这时候他天马行空的幻想又起了作用,他幻想的人偶我觉得和鳄鱼街很像。“相反,我们则爱他的不协调,它的顽固,它那笨拙、丑陋、对人形不成功的模仿。”也正如鳄鱼街上的事物一般没有任何事能有任何结果,这也昭示了父亲造物主的梦是终将走向失败的。父亲渴望成为造物主,然而当他看见宝儿坦的腿时,他还是屈服了,他发现自己和造物主是完全扯不上边的。他发现自己仍然未被人理解,他依然活在自己的个人崇拜中。第三篇其实我觉得他很像那个被玩弄的物质,而没人感受到他的痛苦、沉默的受难。他被禁锢在阿德拉的执念、物质的掌控中,无法得到自由。最后一篇我倒是觉得父亲很可爱,第53页下面的那段描述是我在书中看见最明媚的描述,因为父亲的敏锐,他反而能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让我觉得他是有活力的,然而这明媚依然只活在父亲的脑海中。



    

当我们阅读

《海上中文系》

我们想到了什么



《海上中文系》

周言,康凌 编


《海上中文系》是一组精选的随笔集,分为复旦篇和华师大篇,主要围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大中文系而展开,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期沪上两大中文系师生的多个面相,尤其是几位学术大家的流风余韵,进而呈现出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侧影。《海上中文系》汇集了章培恒、陈思和、李辉、陈子善、格非、毛尖等诸多名家的文字,尽管风格各异,有的平实,有的华丽,但都情深意浓,尽显复旦中文系、华师大中文系两大中文系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透过先生之风,也可以感受到当时文学界、学术界的思想脉搏。


许书友:时代不停的在变化,在80年代大学环境里,学识是显示个人品格和权力的标志。能够谈论哲学等玄奥话题,无疑是一种文化资本。但现在可能就不是,哲学等形而上的东西被视为不实用,装。  而当时在校园里流行的那种歌曲,没有大众认可。数年后,那些歌却变成了金曲。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眼光想法也在不停的变换。如何在这不断变换中保留最本真的东西,保持自己思想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当我们阅读

《生活与命运》

我们想到了什么




《生活与命运》

[俄] 瓦西里·格罗斯曼 著;力冈 译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李书友:这两天以来,共读和读友选的书《生活与命运》就在手边,因为最近这一周一直在持续听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沉浸在俄罗斯革命民族史诗文学的氛围中,所以一下子两本书并读,真是不一样的意境,需要简要调整一下。这两天认识了读书群里许多思想丰富,学养深厚的朋友,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碰撞交流,发现不同的世界。这次别出心裁的活动让我有机会打开这一扇美丽的交流之窗,认识这些朋友,收获满满。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在群里交流了文艺学,现当代文学,还有理工科的知识,主编细致及时的引导和部分书单的推荐更是让我收获多多。这本书(《生活与命运》)让我想到了在战争的背景里,很多人正常美丽的情感都被异化粉碎,单拿爱情来看,比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在战场上受伤失去身体机能,导致婚姻人生受挫。《静静的顿河里》阿克西尼娅和格里高利因为战争分别太久,导致她违背初心去接受其他人,开始偷情。这是和平年代的人们持续要思考的问题,因为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人,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对话关系,正如凯尔泰斯所说,如果人们不持续反思文明与自身的关系,集中营还会以其他形式在和平时代继续存在。希望在阅读中,身在和平之中的我,也能持续保持寂静的思考。(节选)



    

当我们阅读

《农夫哲学》

我们想到了什么



《农夫哲学》

[美] 吉恩·洛格斯登 著;刘映希 译


本书为作家兼农夫的吉恩·洛格斯登的心灵自传,在轻松幽默的笔触下,蕴涵着对自然、死亡和永恒等重大主题的深思。本书记录了他对俄亥俄农场童年时光的回忆、成年生活的奔波、养儿育女的苦乐,以及年近八旬时身患癌症的痛苦。吉恩相信,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防风草、繁缕、猪草、鸢尾花、秃鹰、墓园、小猫乔吉等等,它们成了本书的主角,讲述着大自然神秘的生命课程。正是依靠着大自然的教诲,吉恩的病情奇迹般地获得好转。吉恩在一次专访中笑言,如果这本书没让你流一滴泪,他就把你买书的钱退还。


陈书友:十一假期,朋友远道而来造访,所以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见缝插针式的阅读,会有许多不足,但多多少少还是给忙碌的我一点休憩的静谧时光。农夫哲学,是一位历经过癌症折磨而在花草树木中得到安慰,从而渐渐痊愈的农夫所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思考。我所看的前五章,他用花草荣枯的例子来说明生命的无常,劝告大家珍惜当下。因为他是靠近过鬼门关的人,而且年过半百,经历世事,眼看自己的花花草草兴衰更替,所以他的话让人信服,有自身的分量。这是一本适合静心阅读的书,它给了我不同的思考方式。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身边,也许是天空一朵云飘过的姿势,也许是草丛里一只小虫觅食的模样,也许是房间里的植物青青绿绿地生长,通过它们,我们就能解决自己的困惑,只是有时候自己并不得知。和书友的聊天交流,也认识到不同的人的思考方式和观点的差异,给自己新的启迪,告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要允许多样化,要会包容不同的存在。



    

当我们阅读

《天才的编辑》

我们想到了什么



《天才的编辑》

[美] A.司各特·伯格 著;彭伦 译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建议。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过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裴书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是这话放到菲茨杰拉德身上,却恰恰反了过来。作为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菲兹杰拉德在写作上的造诣很深。他的文字优美精致,写作内容大多涉及上流社会的奢靡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繁华年代美国人民心中的迷惘,影响了一代美国青年。早在1920年他就凭借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炮而红。按照常理,一个作家的文字经过时间的锤炼和打磨日臻成熟,理应有更加伟大的作品问世,可是菲茨杰拉德却在妻子泽达尔的影响下,在他一生的黄金年代沉迷于奢靡生活,终日饮酒,难以静心进行长篇创作,并且为了维持他和妻子的奢侈生活,不得不迎合大众口味,创作一些文学价值很低的短篇小说,浪费了才华。他长篇小说的销量一部比一比少,最后一部小说拖了足足有十年却最终没能完稿。许多人都认为,是泽达尔毁了菲兹杰拉德,处于同一时代并且也是菲兹杰拉德好友的海明威就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想法。但真的是泽达尔毁了菲茨杰拉德吗,我不敢苟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生活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说,盖茨比和菲茨杰拉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出身低微,而又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过一种奢靡的生活。所以他选择泽达尔,与其说是出身上流阶层、美丽优雅的泽达尔吸引了他,倒不如说是渴望跻身名流的他把泽达尔当成了一种象征。所以对于他来说,和泽达尔结婚是再正确不过的了。真要说毁掉自己写作生涯的,还是他自己,泽达尔起到的只能算是推动作用。但话说回来,菲茨杰拉德写作的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他之所以能够生动地描绘那样的生活,根本原因在就在于那就是他每天的生活。奢靡的生活是他的创作源泉,或者至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未曾经历过夜夜笙歌,又怎么写得出灯红酒绿呢?这就是所谓的命吧。




百日共读第一期活动即将结束

第二期活动明晚将会开启报名

明晚九点见


阅读推荐:

※ 遇见一个陌生人,陪你读完一本书

※ 上个月的这10本书值得一读

※ 一想起你便满心欢喜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525次推送

本期编辑 丨张舒婷  陈乐  师太君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