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14对朋友相识的故事|百日共读计划

2016-10-30 广西师大出版社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


歌词总要大气些,动人些。放之现实,人之一生究竟能有几个朋友,又有几位能一同走过一生?人各不同,世上的情谊也很多样,单论朋友之交,有白头如新,也有倾盖如故。


很难说与谁最好,也很难归类谁最重要。总之,现在的生活已比古时要安全得多,少了惊心动魄的时刻,多了细水长流的问候。杜甫与卫八处士多年未见,一朝把酒言欢,明日便要相隔山岳。今时今日,我们已不必如此。平心而论,千山万水不再是越不过的阻碍,有心有力便能对付舟车的劳顿。


现在对朋友的最大考验,或许是时间,人事实在太忙了。人生的秩序严密非常,学习工作,结婚生子。走过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你们曾经知心过,接着又错过,也有遇见新的知己,却教人念起过去的亲密。


时间这一词,可以概括我们发起的“百日共读”计划第二期的初衷,给”朋友”时间,用21天一起读一本书的时间。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原来有很多人愿意腾出21天,与朋友共读,伴随思念与安慰。


有十四对朋友打动了我们,真实的故事从不雷同,也非三言两语就能概述。让我们来分享在这21天里,这些朋友都准备读些什么书吧,也一同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好吗?










《味道之人民公社》

梁文道 著


本书为梁文道食评文集《味道》系列之一,它主要谈论“吃”的社会意涵,挖掘不同场合、人群、社会、时代人们“吃”的不同内容与逻辑,引出“吃”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纽带的意义,正是“吃”联结或区隔了不同的个人与群体。梁文道写的不是饮食,但是其笔触固执地围绕着饮食,分析饮食就是分解人类最日常最体己的经验,再从中抽出一丝又一丝的线,再把它们还原成更大的一张网,从最微观到最宏观,饮食串起了最可感的个体肉身与最抽象的文化网络。或许,这是作者所谓的“味觉现象”了。


吕书友:我和她大概自出生就认识了吧,两人自然而然地相处,从未感觉陌生。两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理想国系列的迷恋症重度患者,经常一起聊书、逛书店、写文章,两人都运营着自己的个人原创公众号。相似的三观,相似的理想,在阅读这条路上我们彼此依靠,并肩同行。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著


在法兰克福,木心曾写下了:”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机组人员没发任何表格,心里有点痒兮兮。”《云雀叫了一整天》由第一辑(诗歌)与第二辑(短句)组成,收入了《火车中的情诗》、《女优的肖像》和《伏尔加》等一百余首意境深远、金句纷披的诗篇,逾百行木心式的精彩箴言。在浓郁的情感中,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的。这是木心更具可读性的诗集。


黄书友:上本科的时候相识,队友是军训高瘦高瘦的排头兵,而后又任班干要职、学院学生会要职,但真正的交流很少,心想这真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女生。最为熟悉的应该是一起坐在图书馆里考研的时间,每天看着彼此挣扎和沉浸在书堆里,一起报班奔波,最后一起考上心仪的学校。独身在外省读研的日子里忙着求生苟活,平时也没有过多地交流,但最近发现,彼此的生活轨迹竟然如此相似。细想来,可能是因为虽然每次十字路口的选择并不相同,但个性相似,最后的三观也没有相去甚远。仍然是想要在自己学会生活的同时,能够抽空打盹做梦。把文字当成避难所,从中汲取养分,再回到现实面对生活。城市只是不断更迭的布景,当中和你亲历事件的人,才是脑海里鲜活不变的记忆。因为我俩一致认为,不管身处何处,最重要的还是人和人的情感,执念容易被理性破解,但执念却也是活下去的力量。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易中天 著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1787年,在费城会议上所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


杜书友:我们认识很长,我们认识很短。长亦长,因为彼此知道彼此在这个星球多年,而今才知道她曾将我的文章作为演讲稿。直到夏天,她才在微博上关注我。我虽然未关注她,但经常去看她的主页。有天,看到她在我的博客下评论,我觉得她看懂了我的文字,我根据她留下的QQ邮箱的线索加了她。交流很短,到今天才一个礼拜,彼此不甚了解。彼此爱读书,她也愿意听我絮叨读书心得。怕失了新鲜感,不再联系。刚好,参加共读,了解彼此。






《我执》

梁文道 著


《我执》一书所收文章,大多写于2006年至2007年间。当时在香港一家财务不断传出问题的报刊上,出现了“秘学笔记”这个专栏,让城中的文艺青年像染了毒瘾一样追看,每次谈起那些语气平静的文章时我们都激动得语无伦次。那个专栏里呈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梁文道——一个理性睿智的公共人物,平时挟泰山而超北海的,原来内在也有诸种深沉的软弱、难以排解的焦虑,诸种人际必有的摩擦原来也如藤蔓纠缠在他那看来水镜鉴人的心灵里,长成一片过于深邃的阴霾。


张书友:我们是初中同学,两年的同窗。初始,她腼腆,我内向;后来,她勤奋,我努力;现在,她在武汉,我在西安。这个世界上,相识有萍水相逢而相见恨晚,有不期而遇却自然而然。我想,大多数同学的相识均属于后者。我们是同学,也是朋友。现在的年纪,我们常常经历的是久别重逢或者他乡遇故知,我们常常举杯共饮而一醉方休,只因岁月平添了烦恼,成长挂满了泪痕。但最初的那份同学情谊就像一坛陈年佳酿,历久弥香,一个涟漪也足以荡漾开一张张稚嫩而青涩的笑脸。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著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的时期,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武书友: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面对一段八年的恋情,我选择放下之后,遇见她。虽然刚刚认识,但一见如故,让我想起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我们也只是相处了一天多,进行了一次短途旅程。希望可以通过这次共读,找到彼此,在阅读和行走中遇上更好的自己。


方书友:我们是二十多年的好朋友,是好闺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小学时是同班同学,初中同校不同班,高中不再同校,大学不在同一个省,现在甚至都不在同一个国家。距离越来越远,但我们的友谊依旧。如今她马上要回国探亲,我们已经约好了见面的时间。正好在此时看到这个活动,我觉得可以买两本同样的书,送她一本,我们一起阅读。那么即便她远在美国,我们还是可以做着同一件事。


张书友:她是我助教。2012年9月8日,我上大学,她来接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在网上聊得热火的学姐,友善亲切。2012年的10月至2013年的1月,我假期意外出了车祸,回校之后各种不方便。这半年她陪我逛街、过生日、织围巾,几乎不落单。2013年7月,我跨越大半个中国去找她,从上海出发,奔赴兰州,再一同去珍惜月牙泉的那细流。2013年到2015年,一直陪着,两个傻瓜成为彼此不用说话就相知的闺蜜,直到她毕业,用尽鲜花都留不住岁月的流逝。之后的一年,我考研究生,她留在宁波工作,继续做我的精神支柱。端午、中秋、冬至,那一年的假日都要跑到她那里吃顿家里饭菜,暖暖心。而2016年,我来了上海继续读书,她则离开宁波去她想去的成都。即使我们再一次分隔了大半个中国,依旧不敢忘记一年一约。每次见面我们都分外欣喜,分别也不忧伤。相看一眼,无需多言。




    


《退步集》

陈丹青 著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也许归功于长年的绘画训练,陈丹青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时有连珠妙语。在《退步集》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陈丹青对当今城市建设的痛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无情地摧毁引起艺术家陈丹青肝肠寸断地“叫嚣”:“江南水乡已经没有了。”


董书友:记得刚在理想家群里相识的时候,我们彻夜彻夜地聊天,聊哲学与历史、诗歌与艺术,在阅读上我们有太多的食料可以一起下饭。那时候我在北大,她在苏大,身处考试周的我们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着急,就这样每天满天星斗地乱侃。想起来,似乎我们还没有一起读过一本书呢,希望可以借这个机会再聊一聊那本书。






《飞毡》

西西 著


《飞毡》是西西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于2005年获得《星洲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奖。全书以花氏家族的兴衰来作线性的串联,配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书写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


龚书友:她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在同一个班级,但同学三年还没有一起读过书。这次两个人如果可以不必揪着专业书不放,而是选择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一起感受与分享,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也为同学之间的友情增添一份新的趣味。正好毕业以后我工作的地方离学校不远,而同学一年后也回到学校读了博。这世界真是太小了,就这样如梦幻般地相遇,今后也许还能经常见面,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一起读书,再好不过了。






《纵乐的困惑》

[加] 卜正民 著;方骏 王秀丽 罗天佑 译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外交使者、官员、游人、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k书友:说实话,我真的记不清跟小伙伴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了。但我们的熟悉,是从同在篮球队里开始的。犹记当时队里我们同年级的只有四个人,于是我们相约每天清晨早起练球。但另外两位,没两天就已经拜倒在“懒觉”的石榴裙下了,而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我和她。我俩分属于不同的文理班,身为一个物理渣的我,高三的时候没少拿着"其实很简单但我就是弄不明白"的物理题,跑去物理班找她给我开小灶。一直觉得,她是个学霸级的存在。相识十年,虽说我们并不是那种形影不离或者每天都会联系的关系,但我们之间的小故事,只言片语也说不完。我也有一些,只对她说起过的秘密(嘘,她也不知道是秘密)。她一直是一个能让人感觉温暖安心的可靠存在。我们之间,大概就是”关系不需要表现得多亲密无间,有需要的时候一定会是彼此的后盾”这样的老友关系吧。



  



《大问题》

[美] 罗伯特·所罗门 著;张卜天 译


作者不像一般的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书友:在第一期师大组织的活动中,我很幸运地被选中,成为200人中的一员,和小伙伴相遇。在第一天晚上开始选书的时候,我们就选定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逐渐加深。我们每天晚上都会针对一些事情来进行讨论,也书写了一百多页的书摘和笔记。确实很感谢这一活动,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小伙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 马克思·韦伯 著;康乐 简惠美 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选自《韦伯作品集》。《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即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这一丛书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细审本丛书的书目和编译计划,你会发现其中有三点特色,值得介绍给读者:第一,选目的周详;第二,编译的慎重;第三,译者的出色当行。


曾书友:我和我的朋友是在史学交流群上认识的,他在历史研习社公众号上也有发过文章。我们都是历史系学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但是一直比较忙,没有时间多交流,希望借此机会共同促进。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

张铁志 著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一书汇集了张铁志近几年来关于摇滚、政治和文化的崭新写作,深入检视了二十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从而为华语摇滚文化论述开启了新境界。《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着力勾勒出了西方抗议歌手的群英谱,以讨论音乐到底如何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另一方面,他更深度着墨歌手所属时代的社会史,有意地透过音乐人故事书写二十世纪至今的西方社会反抗史。


罗书友:作为我从初中到高中的同学兼朋友、笔友,他一直是班里的学霸,有学识,有见识,很多时候我愿意与他探讨、交流。高考之后,他在北京,我在桂林,见面很少,但不影响我们书信和微信的交流。


杨书友:两人臭味儿相投,所以惺惺相惜。





阅读推荐:

※ 遇见一个陌生人,陪你读完一本书

※ 上个月的这10本书值得一读

※ 一想起你便满心欢喜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539次推送

编辑丨张舒婷  师太君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