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不仅是三代木匠的故事,更关乎这个时代的人心

2016-11-05 广西师大出版社




“工匠精神”似乎已经成为烂大街的营销口号,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却少有人说得清。今晚(11月5日),我们请到了日本宫殿大木匠、小川三夫,《留住手艺》作者盐野米松,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木之生命树之心》译者英珂,一起来北大谈谈这个对中日两国都很重要的课题(见上图)。


关于工匠精神,马未都说,为什么我们要坚守传统手艺,因为它是我们文明的象征,象征意义的存在就是理想。他说,“只给懂的人做事,哪怕一万个人只有一个人懂,你只给那一个人做,如果你有这种精神,那你就有了工匠精神。”


可是,手艺会消失吗?在回答读者的提问时,盐野米松说,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必须是有土壤的,手艺的消失有三个前提:一是没有人用了;而是手艺人自己不做了,没有继承人;第三个是没有原料了。如果有着三个条件,手艺不会消失。马未都老师则谈到,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已经很难把手艺传下去了。工匠精神不仅只是体现在高端的东西,还体现在日常之中,比如街头的一碗面,怀有工匠精神的人首先想的是做好这碗面,会做得让你感到,而我们现在想的首先是融资、上市。


在今晚的活动中,小川三夫说:“我的徒弟,我会先让他们做一年饭,根据他们的做事的性格,判断我该如何教导他,等他一年后非常想学手艺了,我再给他们一把最锋利的刨子。——这是日本工匠的手艺传承方式。”


而关于手艺,我们时常将其和树木类比在一处,因为手艺的传承与树木的生长,过程都很艰难,折损却太容易。一把刀,一道火,就断得干净。千里冰封后大地回春,树可以再度茁壮,有新的枝干,人却不能复生,手艺说断就断。

 

手艺人苦苦辛辛的一生,到头来只换来一声叹息。多少艰难,多少风霜。他们要熬过几时的冷淡,才能赢得不朽的荣光?世上有他们的存在,是你我的幸运。技艺传承的过程,值得我们了解,值得我们铭记。

 

《树之生命木之心》这本书所讲述的便是三代宫殿木匠半个世纪的技艺传承的故事:日本最后的宫殿大木匠西冈常一全心投入古建的一生,其唯一继承人小川三夫创建要让木匠吃饱饭的“鵤工舍”的历程,以及二十个年轻学徒让手艺长进体内的成长故事。它凝聚了一千三百年木构建筑的智慧与精华,畅销日本二十余年,中文版独家增补“鵤工舍”现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38kvb562&width=500&height=375&auto=0

野米松、小川三夫、马未都谈《树之生命木之心》



树之生命


从前三百六十行,无论贵贱,自有门道。要入门得找对人,然后人对人,手把手,教的细致,学的聪颖。现在义务教育,不论兴趣,统一都先入学校的大门。这是时代的选择,却非手艺人的意愿,讲究了效率,委屈了匠心。


技术的进步此起彼伏,我们文明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却趋于冷寂。手艺人一个接一个地沉默,在沸腾的时代中显得如此无措。拿木匠来说,他们的作品精致有美感,处处见诚意,众人平心而论,赞赏有加,然后一笑而过,无人细加垂问。


手艺何以至此,手艺人何以延续,为何一步一个脚印却带上复古的气息,怎么人与人的传承变化为不合时宜的规矩?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提到:“日本人的好处是没有成见,善于模仿,不动声色地模仿,技巧拿到后,知道了,再改一改,就成为自己的了。比如和服。始于汉服,宽袍大袖,但古汉服袖太长,今不合穿,日本人则还是宽袍大袖,截去过大之袖。今和服成世界性时装,而汉家衣冠早已死亡。比如喝茶。中国讲究茶具,环境士大夫化。可是士大夫没有了,茶则沦为茶馆,卖茶叶蛋。日本却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弄成茶道,其实是将茶弄成形上,成为一种礼……日本都保持着自己的面目,看似轻轻易易,都有用心。”


木质建筑不易保存,树一化为木即生命短促。敌不住日晒雨淋,更是遇火即燃,只能重头再来。所以虽然风格独步,木质建筑在历史上留住痕迹的却不多。北京故宫内的太和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建筑结构。当年的辉煌逐渐转为一种不可思量的奇迹,反观日本,却有人保存这一项手艺,延续千年的韵致。


奈良的法隆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入选世界遗产。法隆寺得以保存至今,离不开寺庙的专制宫殿木匠。《树之生命木之心》的主人公之一西冈常一,即是法隆寺最后一代专职的宫殿大木匠,《树之生命木之心》如实记录了西冈常一传承下来的宫殿木匠口诀和他身体力行的工匠精神,完整再现了传统智慧对于建筑和文化的理解。



木之心


西冈常一,与祖父西冈常吉、父亲西冈楢光三代同为法隆寺的栋梁。十六岁正式开始跟随祖父进行木匠学徒,一九七〇年作为栋梁开始复建药师寺的大雄宝殿和西塔,恢复已经灭迹了的唐代宫殿木匠的工具“枪刨”。被世人称为“将飞鸟时代延续下来的寺院建筑技能传承给后世的‘最后的宫殿木匠’”。


在《树之生命木之心》的《天》卷中,西冈常一忆述了自己投入古建筑的一生,从树木的癖性谈到如何构建匠心,从修复古建筑的经验到世代传承的法隆寺工匠口诀……他朴素而有力的讲述,不仅让人看到日本匠人忘我执着的一生,也可一窥经岁月淬炼的古代日本建筑技术和智慧。


而小川三夫是西冈常一唯一的徒弟。关于师徒,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常常听到:拳师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们学会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让他称雄……遇到有‘状元瘾’的人们,做教师就危险,拳棒教完,往往免不了被打倒,而这位新拳师来教徒弟时,却以他的先生和自己为前车之鉴,就一定留一手,甚至于三四手,于是拳术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鲁迅先生讨论的是武德,武艺有高下之争,手艺就当另当别论,因为它强调匠心的打磨,注重经验的积累。武艺之成,有突进的可能,而手艺之成,非一日之功。手艺讲究师承,无关偷艺;讲究超越,不论成败。师傅不怕毫无保留,因为徒弟必须穷年累月,必须殚精竭诚。大度而睿智的师傅,不是常能遇到;而懂得坚持意义的徒弟,对师傅而言就是一种荣耀。


西冈常一便是一位良师,小川三夫确为一名高徒。为了避免“一代不如一代”的没落,为了将师父的技艺发扬光大,小川三夫创办了“让匠人吃饱饭”的木匠工舍“鵤工舍”,四十年来完成各种寺庙工程近两百个,被北野武称为“日本的宝”。在《树之生命木之心》的《地》卷中,他回溯了自己成为宫殿木匠的修炼之路,以及创建 “鵤工舍”的历程,宫殿木匠这一快要消失的业种自此重新开枝散叶。



《留住手艺》内文图



生生不息


有言道:“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木匠的根,便在匠心,在据守技艺的坚持,在风雨不动的静谧。这个时代,许许多多的人工都被器械所替代,每多一分精密,就少却一分灵气。但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人本身无法被替代,手工劳动的别致是机器所不能模拟的。即使手工制造的不如机器准妙,那一种粗糙里也别有自然的况味,令人爱惜。


西冈常一与小川三夫撑起了木匠的一片天地。在这片天地中,匠心为大,情怀为先,自有一番布置,也有一轮经济的管理,让心有所属的人能够前赴后继,让他们作为守护技艺的子民生生不息。在这一传承的过程中,西冈常一与小川三夫采取传统古老而又费力费时的“师徒制度”,像对待木材一般,看透徒弟的癖性,因材施教地培养,或许十年或许更长的时间,直至让手艺长进体内。


小川三夫创立的鵤工舍,聚集了形形色色想要当宫殿木匠的人。来此学徒的年轻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身体、人格、技艺都慢慢发生着变化。在《树之生命木之心》的《人》卷中,盐野米松对这些学徒进行了纪录片式的采写,二十个不同的人生故事,透露出年轻匠人们的梦想与生活、坚持与退缩,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匠人世界,也由此看到一门承继了千百年的古老技艺如何在新时代传承。


盐野米松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本书译者英珂是小川三夫和盐野米松的好友,在日文原版畅销二十年之后,译者回访了小川三夫的工舍,了解到当年书中提到木匠如今的状况,各人不同的近况实在令人感慨。译者并增补了唯一一名女弟子的口述,使得中文版比日文原版更加全面、珍贵。




《留住手艺》内文图



留在记忆中的人们


本文节选自《树之生命木之心》

 


这辈子接触的人太多太多了,回想一下一直留在记忆中的,还真有几个。首先要说的是法隆寺的原住持佐伯定胤 。我很小就被祖父带着去现场,那时候,佐伯住持会经常招呼我“到我这儿来,到我这儿来”,然后拿出长了毛的羊羹给我吃。他一定是一直藏着,为了等我来的时候给我,所以时间一长就长了毛。


佛教的大道理我了解得不多,但是一些基础的知识都是这位佐伯住持教给我的。法隆寺的解体大维修之前,佐伯住持把父亲和我叫去了,说:“这次的解体大维修就多多拜托了。法隆寺的伽蓝是圣德太子为了弘扬佛教治理国家而建造的寺院,也就是说法隆寺汇集了《法华经》的精髓,希望你们不要只把它看成是一个工作,要尽力去理解圣德太子的用心,因此有时间的时候就读读《法华经》吧。”


我们找来《法华经》,但因为都是汉文字,看起来太吃力了。正在这时候大政大学的小林先生出版了由他翻译的《法华经注解》,于是马上买了一本回来读。过了一阵子,佐伯住持碰到我就问:“怎么样,《法华经》读得如何了?”我告诉他:“从寺庙里借的原本完全看不懂,多亏小林先生出了注解版。”住持又问我:“你读了以后感觉如何?”这下把我难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但我还是老实地回答他:“还是不太懂,只是心里总想着要‘感谢、感恩’,就是这样的心情。”这样回答以后,住持说:“这就对了。”《法华经》共有十三卷。口诀中说过:“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伽蓝。”对于佛教的经典不必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要有敬佛之心。之后,我还读了《华严经》、《插话全集》,等等,这些都是受佐伯住持的影响。


《法华经》讲了些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告诉我们要“彻悟”。我们被父母带到人世间,生来就是干净无垢的。我们应该保持这种无垢的状态做事做人,不要光长功利的智慧,要用我们刚生下来时候的洁白无垢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即是“彻悟”。


刚才我说过,口诀中说对佛教的精髓可以不甚了解,但是我们看所有的寺庙,法隆寺有法隆寺的,药师寺有药师寺的,都饱含了当初建造这些寺庙伽蓝的时候建造者们对它的理解。我们后人要尽力去理解他们的情绪,比如法隆寺建得雄浑,使用的树材也很厚重;药师寺虽然在同一个时代,但是就很优雅。圣德太子希望通过弘扬佛法从而治理国家,因此法隆寺伽蓝的建造是出于培育人才考虑的。而药师寺,最初是天武天皇为祈祷平愈持统天皇的疾患而建的,后来在天武天皇壮志未酬身先死以后,成为持统天皇纪念天武天皇的场所。


除了佐伯定胤住持以外,还有令我尊敬的清水寺原住持大西良庆 和药师寺原住持桥本凝胤 。他们都是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人,那是一个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纯粹时代。高冈国泰寺的住持稻叶心田,他是禅宗临济宗的人,也是一个无欲豁达的人。一般人都会看不起手艺人,手艺人是受雇于雇主来修建东西的,雇主可以对手艺人任意地指手画脚。但是他们从没有过,对我们总是抱着特别尊重的态度。稻叶住持亲自到药师寺来请我去他们在临济宗国泰寺派的本山建一个修行的场所。他们对我们匠人真的很和蔼。






《树之生命木之心》


[日] 西冈常一、小川三夫、盐野米松 著

英珂 译

 

本书是著名作家盐野米松,对日本师徒三代宫殿木匠持续十年的采访笔录,分为天、地、人三卷。天、地、人三卷不仅呈现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日本古建智慧与匠人之魂,而且纪录片式地讲述了一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的传承。同时,其中的工匠口诀、师徒制度等内容亦可为普通读者所借鉴。小川三夫的木匠工舍以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培养了近百名优秀的宫殿木匠,修建了遍布日本各地的寺庙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经营管理之道,也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前日本驻华大使、伊藤忠商事前社长丹羽宇一郎认为《树之生命木之心》是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必读之书,本书也因此称为日本经管类畅销书。





延伸阅读



《留住手艺(增订版)》

[日] 盐野米松 著


《留住手艺》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阅读推荐:

※ 遇见一个陌生人,陪你读完一本书

※ 上个月的这10本书值得一读

※ 一想起你便满心欢喜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545次推送

编辑丨张舒婷  师太君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