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丨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10个地域(附大量珍贵影像)

2016-12-02 广西师大出版社



“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常识,但是真要系统回答“人与地”的深层关系却不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说陕西关中自古帝王洲?为什么红色湖南闹革命?为什么江浙一带多美女?天府之地为什么多文人呢?哪个地方出枭雄?哪个地方出圣人?今天师太君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些文字和图片,来自于《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一书,从这本书中,或许大家可以给上述问题找到一个答案。


至于为什么要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师太君给你三个理由


1. 透过这些文字,可以让你心中正在熄灭的故乡之火重新点燃


“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


今天,在钢筋水泥的挤压之下,人们心中的故乡之火正在大面积地熄灭。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重新寻找和体味那一片片故土背后的故事,比如高蹈的燕赵古风是如何无可奈可地没落,被帝国斜阳刺中的北京又经历了一些什么。当我们读到书中摘录的英国作家毛姆笔下的北京城时,那句“北京'轿车'似乎承载着所有的东方神秘,消失在渐浓的夜色中”,与忧郁碎屑中的夕阳、夕光,与没落的燕赵古风的基调是如此贴近,它发出几声老迈的吱嘎声,几乎要让人哭出来。


那就是我们的故乡啊。希望这本书可以为你我唤回一片野云,让更多的人在日月临身的感恩中,亲近脚下的大地。


2. 想要对今天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面对那漫长而又延绵的历史


什么是人文地脉?有人说,人文地脉就是文化中国的一个载体和气场。而作为一个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


是啊,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在广袤的怅惘与流逝中,中国那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浮现在本书中。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四千年所有的历史遗址都紧密地靠在一起,如果中国人想要对今天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挑战。


《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这本书分为“南方卷”和“北方卷”,书中对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典型区域的经典细部都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希望可以在综罗百代与广播细微之间找到一扇散发着微香的“月亮门”。而当我们透过这扇门,或许可以试图找到探寻中华大地那漫长而又延绵的历史的脉络,进而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


3. 关于中国地域历史地理文化,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有趣的事


作为一本讲述中国地域历史地理文化的随笔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就拿湖南地区来讲,书中既列举了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描写了大量的湘湖地区的建筑、山川和湖泊,也提及了许多和湖南有关的文学作品,比如《离骚》、《桃花源记》、《念奴娇·洞庭青草》等。在很多作者切入的角度也很有意思:“无湘不成军”,湖南出了许多数不清的革命家,作者便从“辣椒与革命”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湘西的巫文化现象错综迷离,作者又从“湘西的巫气与英雄气”为题进行了生动的阐述……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影像,既记录下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珍贵的建筑、文物的照片,这对于详实的文本而言是一个相得益彰的补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i0349kmmp81



奥克塔维奥·帕斯说:“对现代性的追寻让我们回到传统。”昨日是一面祖先的镜子,镜光射向明日,当我们凝视这镜光,可测试出今日的深浅。


百川赴海,千峰向岳。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国,郁何累累。山河唤回了记忆并将它收拢于自己漫长的额头。寥廓一笑间,顺着龙之脉,我们驾一叶扁舟逍遥于昨日烟海,顺着龙之脉,我们乘一匹高头大马驰骋于昨日大地。


一尘举,世界起,一花开,大地收。生死契阔,归路云深。里尔克说:“生与死,同属一个核心。谁了解自己本来的家世,谁就会将自己酿成葡萄酒,投身于最纯粹的火焰。”这个核心是大地之爱,归根,复命,在钢筋混凝土时代,怀揣乡愁,努力做有根的中国人。


今天, 我们梳理了中华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十个区域——燕赵、齐鲁、西北、中原、三秦、吴越、湖湘、巴蜀、岭南、滇云,和大家一起领略中华大地上那一个个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以下文字均选取自《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南方卷和北方卷。



 【燕赵慷慨悲歌之地】



▲ 20世纪初年,北京牵骆驼的少年


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燕赵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土地深厚,阳光清旷,天气萧凉,自古就是雄视中原的兵家用武之地,以出英雄豪杰而闻名,唐代大诗人杜牧感叹此地是“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


燕赵大地盛产菊花和高粱。菊花散发着高洁苍凉之气,它英气逼人的骄人姿态就是燕赵人的写照。菊花同时也暗示了燕赵人特有的悠闲生活。高粱在北方的农作物中是最具有辽阔壮美的气质的,它不像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似谷子穗那么垂头萎靡,它高高地独立着,在烈日下遍野碧绿,充满勃勃的生机;高粱熟了可酿成老白干酒,燕赵人就喜欢喝这个,离不开这个;高粱酒热烈、醇厚、浓郁的脾性就是燕赵人的脾性。美国人本尼·迪克特曾用菊花和刀来比喻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我们亦可用菊花和高粱来比喻传统的燕赵人。


壮丽的碧海青天,巍峨的万里长城。大史家司马迁说:“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然而燕赵大地还蕴涵了无限的优雅之气与闲散的情调,以及太多太多的无奈和苦难。


江南与燕赵比起来,如郁达夫所说:“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著名希腊作家卡赞扎基斯在其《中国纪行》中,用蓝焰般的笔头描绘1935年的燕赵大地:“中国是不朽的。果实累累,一望无际的平原,春天玛瑙绿,夏天银灰蔚蓝,像母亲。她无数蚂蚁般的孩子身穿蓝色长袍,匍匐在胸脯上吃奶……一切都安详、缓慢、简单;没有夸张的装饰,都是不朽的。你感觉到,这里没有那些发达国家里常见的刹车、匆忙,在那里好像统治一切的是破坏和创造无法抑制的疯狂。而在这里,中国,节奏是缓慢的、深沉的……一代又一代,人、土地和水和谐共处,遵循生育的节奏……一切来源于土地,一切回归于土地。宇宙是一条神秘的蛇,它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神圣的环。一切都是神圣的,因为一切都在这个蛇环内升华和运转。头和尾相连。凡是从土地里来的一切,有义务回到土地里去,大地又负责把这一切以新的形势升腾出来。”


 

【齐鲁天下根】



▲ 1907年,山东私家花园里的奇石    迈耶 摄



▲ 1907年,山东的一棵白皮树    迈耶 摄


齐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


上古之少昊,开鲁之周公,兴齐之姜尚,贤达名士,灿若星河,依周礼而成定制,启民心之醇酽浩气。在孔孟之道的长期熏染下,齐鲁传统民风厚重憨实,历史上多鸿儒、多良民、多豪杰、多烈女、多君子。


山东大汉之所以敢称大,能称大,除了体格高大威猛,还因为他们做事做人的大气、勇气、豪气。山东人大都有憨样,即使聪明,也不外露,为人厚重,不喜奉迎,不喜溜须,不喜妥协,宅心仁义,少恶意。山东之民性可用“朴、拙、古、硬”四字尽之。


1701年3月,68岁的刑部尚书王士祯请假回山东老家,准备去办理迁坟事宜。康熙皇帝御览过他的奏折后,对在场的大学士们说:“山东人偏执,逞强好胜,只有王士祯不这样。他的诗写得很好,闲时除了看书,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可以给他五个月假。”在这位皇帝老儿眼中,山东人都是好勇逞强之辈,只有王士祯一人例外!由此可见山东人威猛刚烈的名声在外已传得很广。



【大西北白银时代】

 


▲斯坦因在古代遗址上发现的物具



▲1920年代,大漠日出  岛崎役治  摄



▲敦煌彩绘穹顶


西北乃雄浑之地,苍凉之地,烈火与柔情之地,亦是四方人文交汇之地。


诗人柏桦曾感慨说:“世界本就是旧的。”这句话对雄阔剽悍的西北是极佳的注脚。它的大部分细部层层叠叠地囤积着旧时代各种各样的文明,散发着某种魔幻的唯美之气。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荒荒岫云,寥寥长风。大用入浑,积健为雄,恃之非强,来之无穷。南北朝时的民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次,东西方两大哲人池田大作、汤因比在谈论历史时,池田大作问汤因比道:“假如让博士重新选择出生,您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汤因比带着深切的笑容回答说:“希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他说的恰是丝绸之路刚刚兴起时的大西北。



【中原梦华录】

 

▲ 河南宋陵前的瑞兽造像


公元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在叙利亚北部荒凉的沙漠里发现了由巨塔、教堂、修道院、塔楼组成的古城堡。这些建筑物几乎完整无缺地保留了下来,精美的考林斯式柱头支撑着建筑物的拱顶,墙面、柱头、过梁上雕着十字架和象征基督的符号。更加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古城堡不是一座、几座而是几百座。当年这里曾是布满葡萄和橄榄树的青翠山冈,城堡里生活热闹非凡,如今沙漠将一切都吞噬了,已没有人在这里居住。这些城堡的命运使我们联想起北宋京城汴梁来,在今天,它的大部分早被泛滥的黄河埋在地下,昔日雍容繁华的一切皆烟消云散。


河南古为豫州,据九州之中,又称中州,自古为东方文化发祥地。随着殷墟故都、禹都阳城、偃师二里头、仰韶龙山、郑州大河村等遗址的发现,河南在华夏文明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显。


东汉时张衡认为:“天形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卵之裹黄,圆如浑丸,故曰浑天。”在古代,人们认为这蛋黄似的大地的最中央,是在保持着尊贵的龙眠之姿的中岳嵩山,所谓“于大地四方为正中”。



【秦中自古帝王乡】



▲ 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白郎   摄



▲ 1914年,汉代茂陵天马石像   谢阁兰   摄


对陕西人来说,灵光已逝的旧日时光是神秘斑斓的无边锦缎。


陕西称秦,上古属雍州、梁州,其核心腹地为关中平原,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金锁关。缪希雍在《葬经翼》中说:“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传统风水学认为,中原的龙脉是从关中开始发脉的,所以长安高居龙首,俯视中原。而且,长安在黄河上游,有“处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



【冷翡翠江南】



▲ 民国初年,南京郊外的南朝石刻  谢阁兰摄


碧眼紫髯的孙权,长着双瞳孔的项羽,“伤心词祖”李煜,江南只出偏安一隅的半吊子帝王。


林语堂说:吃大米的南方人,没有福气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吃馍的北方人来享受。


基辛格说:历史从来不产生于南方。


江南是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密之地;是青山软水、泽国古镇;是十里洋场、七里山塘、二十四桥的明月;是西湖香荷、鲈鱼莼菜;是杨柳风里的寒山寺钟声,是朝霞共绸衣一色的丽人。《易经》里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这样吉祥流转的句子令人想到江南。


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精妙地阐释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慨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然而江南人的花拳绣腿哪里是虎颈燕颔的北方好汉的对手,他们文弱的身体适合于画画儿写诗,弹琵琶唱越剧,喝绿茶采红菱,要么做精明的商人或温良的小农。他们的胆子太小,文思太敏捷,体态太轻盈,皮肤太白嫩,语言太柔软。总之他们不适合于战争,不适合于拔剑见血、骑马闯天下。


一个典丽的江南盒子已经被我们打开了,它绝不会是潘多拉的盒子。在美的悼亡中,我们折返于昨日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春江桃叶莺啼湿,夜雨梅花蝶梦寒。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出楚楚动人的江南来。我们且找只绍兴水泊里的乌篷船,拨开那高过人头的莲花,款款生情地向它划去。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说来说去把江南说成个绸衣璎珞的妙人了,头上倭堕髻,耳坠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如雪的香腮明净而羞涩。但江南也出专诸、要离这样杀气浩然的侠客,方孝孺、王思任这样不怕死的硬骨头文人,尹凤这样乡试、会试全部名列头名的骁勇悍烈的武状元。“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如此雄豪的诗句不也出自江南诗僧贯休?“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如此狂放的绝命诗不也出自江南奇才金圣叹?


满人骑着高头大马杀向南方的时候,“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不也发生在江南吗?



【湖湘满地红】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


▲ 曾国藩像


古代湖南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楚文化胶合出的混合之物。在这一巫风盛行的文化机体内,缀满了神秘主义的风物。从流传至今的楚辞里,我们体验到了这片戴着傩面的土地的浪漫。


“周代以后以楚文化而闻名的长江流域文化的形成和勃兴,使整个华夏文明出现了南北分流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波而出的长江。这北南两支文化是上古中国灿烂文化的表率,而与时代大致相当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遥相辉映。”在湖南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土生土长的三苗传统文化无疑发挥了巨大的幅射力。


比起恢弘的中原文化来,楚文化显然逊色多了。中原人嘴下毫不留情地讥笑湖南人是“南蛮鴃舌之人。”


直到清朝初年,湖南在偌大的中国无足轻重。翻开浩若烟海的历史名人册录,除了以发明“蔡侯纸”而饮誉的宦官蔡伦等寥寥数人之外,我们还真需要花费点大海捞针的功夫去寻觅湖南杰出人物的踪迹。


“唯楚有才”这句古谚在古代指的是身兼白云黄鹤的湖北人。被称作“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湖北人是楚文化圈子里的领头羊,湖南人只不过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灵气飘拂的湖南山水虽然也是楚山楚水,但却只有替人作嫁衣的份儿,充当无数外地风流人物登山临水吟哦歌咏的布景。


古代湖南的真身给我们留下一种雾里看花似的灵和朦胧之相。


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大清帝国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与外界隔绝曾是保护清王朝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破后,接踵而来的便是钻在硬壳里的乌龟的解体过程。19世纪中叶,伴随着剧烈动荡的近代社会的到来,神圣的圣火接力棒历史性地传到了湖南人手里。这是横空出世的一幕。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20世纪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叫毛泽东的湖南人。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疾声喝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回音是,舍湖南人其谁?


范仲淹当年对着湖南八百里洞庭在岳阳楼上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入近代后,铁肩担道义的湖南人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了这一名言。


德国人利希霍芬评价说:“湖南人是长期保持独立的一个种族的后裔。近代中国的军人主要出生在此地,尤其是很多的政治官员也出生于此。相反,在金融界、商业界则看不到湖南人。忠实、正直、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上粗犷、反抗的性情是该省居民的主要性格特征。”



【巴蜀异端江山】



▲ 2009年,青城山太清宫104岁的蒋信平道长  白郎  摄



▲ 四川彭州白鹿镇上书院圣母堂,由法国传教士建成于1908年,在5·12大地震中毁塌  白郎  摄



▲ 民国初年的川人


1909年底,在土地棕色、墨色、赭棕色的光影变幻中,欧洲才子谢阁兰进入四川盆地,他感到自己来到了一处彬彬有礼的富饶之地。12月6日,他带着15匹骡马进入当时有50万人口的成都——他想象中“一座世界尽头的大城”。谢阁兰惋惜自己来晚了,老成都已所剩不多。


至少在秦汉时期,“天府之国”是人们对丰腴的八百里秦川的一种赞词。高深莫测的张良就曾对刘邦说,关中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到后来,这顶华光灿灿的冠冕就戴到四川头上了。


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意即道教是中国传统的根脉所在。四川盆地正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精神上善若水,秘密流衍于青碧大野和日常生活的深境。在中国区域文化的特质上,“南方表现为渔唱文化,北方表现为锣鼓文化。渔唱文化是水的文化,它是流动的,是船的文化,它是飘荡的,灵巧的。渔舟唱晚,落霞与孤鹜齐飞,一派自然灵动的清新气象。锣鼓文化是黄土的文化,它是稳固的,是牛耕的文化,它是踏实的,勤劳的,是太阳的文化,雄浑的光芒伸向苍茫大地”。与渔唱文化和锣鼓文化有所不同,巴蜀文化由于受封闭盆地气场的牵引,其文化机体内随处分布着独特的传统,相对于中原地区,四川盆地可说是一个异端文化之盆。这盆地是阴翳之盆,“阴”则灵气往来,所以蜀地多灵异之气,多灵异之人。很遗憾写过《阴翳礼赞》的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没到过处处流溢着阴翳的四川盆地,在文中他大谈“美并非存在于某物,而是出于物与物互相间制造出的阴翳之中”,“西洋人所说的‘东方的神秘’,大概指的是这种幽暗所具有的无以言表的静寂……那么,神秘的关键在哪里呢?揭穿谜底,不过是阴翳的魔法而已”。阴翳推动着蜀地的“神秘”,催生出令世界目瞪口呆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面对古老纵目人青铜面具上的纵目,人们只能感叹蜀地的深邃和“玄之又玄”。



【岭南蓝调浪潮】

 


▲ 汤姆逊 商船 广东广州 1869-1871年



▲ 1909年,广州大户人家的山墙  柏石曼 摄


20世纪90年代,一首新民谣四处流传:


要看中国的两千年,请到西安;

要看中国的五百年,请到北京;

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

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


林语堂指指点点地说:“广东人富事业精神,少挂虑,豪爽好斗,不顾情面,挥金如土,冒险而进取。又有一种奇俗,广东人犹继承着古代食蛇土著居民的遗传性,特别喜欢吃蛇肉,由此可见广东人含有古代百越民族的混合血统。”


德国人利希霍芬则指手画脚道:“在广东,杂居着语言、相貌、肤色、社会地位千差万别的不同群体。广州市及其附近的人较为开化,他们在智能、创业精神方面优于其他所有的中国人。广东人对经营大商业和大交通业有卓越的才能,他们生长在自古形成的经商氛围中,受其熏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商业种群。广东人活跃在其他各省,尤其是沿海诸省的大城市中。”


正如江苏人天生就是做秀才的料一样,广东人天生就长了副善于经商的脑子。中国历史上曾经兴起过贩卖盐巴的徽商和到处开钱庄的晋商,进入近代后兴办实业的宁波商帮和广东豪商异军突起,千帆竞秀,蔚为大观。商业精神是广东沿海文化传统中的一大特质,早在秦汉时期,许多广东人就已是生意场上腰缠十万的里手行家了。


辜鸿铭提醒我们说:“商人就是天晴的时候把雨伞借给你,下雨的时候就把雨伞拿回去的那种人。”广东出了个洪秀全,出了个康有为,还出了个孙中山,谁能说广东人仅是些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商人?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近代中国三大石破天惊的运动都是由广东人发起和领导的。


1986年3月,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帮助落后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广东人先富起来了,富起来的广东在中国独领风骚。



【云南众神之地】



▲ 1894年,云南南部围观大象的人群  莫理循  摄


天之涯,云之南。在红土高原秘境,暴烈阳光加重了土地的野性,高渺苍天加深了明月的锐度,星辰都是一团团永恒旧火,森林和流水在祖先的倒影中互为镜子,在这纯光的镜子中人们谛听到春天树叶在流水中摊开的声音。诗人于坚说:“我把云南那些幸存的土著,看成神的后裔。文明有一日会意识到,拯救最终是来自大地,而不是文明。”


云南大地灌满了大自然的蓬勃浩气,也灌满了祖先的灵巫之气和神性金辉。“万物有灵”观念是这片土地上盘根错节的古老“精神之树”,环绕着这棵树,各民族原始灵巫信仰、汉地儒道释、东南亚小乘佛教、藏传密宗、印度秘法、伊斯兰教、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交融互摄,像一块斑斓灿烂的巨大绸网包裹万物。无疑,这是一块遥远而诚恳的众神之地,“它的陌生、温暖、梦幻、迷失,它的远在天边的自由与孤独,它的扑面而来的不可知,它人类童年期的记忆,它白银时代的神灵和英雄,它的创世古歌和英雄赞美诗,它还预留着体温的土地,它的阿央白和司岗里”(雷平阳语),是“安放大地之心的地方”。


“云南”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据说这一年,大理一座小城的白崖上现出祥瑞的彩云,于是政府为此在该地设置了云南县。而《南诏野史》上则说:蒙舍国相盛逻皮前往觐见唐玄宗,玄宗皇帝问他住在哪里。盛逻皮回答说:“在南方,云之下。”于是皇帝老儿便呼其地为“云南”。公元1273年,“云南”正式成为省级地名。


云南山高水长阳光充沛,这里的人们大都是拥有深色玫瑰脸庞的自然之子,在相貌上有“南人北相”的倾向,但是于厚重中多了几分朴实,于率真中多了几分机灵。历史上,内地人长期将云南视作万里云天外的蛮荒边陲、化外之域,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不屑于争夺这块土地,他用玉斧在地图上指着大渡河说:“此外(指云南),非吾所有也。”然而正是在这片神秘的碧天厚土上,“南蛮子”们世代绵延,顺天法地,活出了另外一番景象,世道是很艰辛,条件是很恶劣,他们对此有着百折不挠的韧性,也有着百动不摇的惰性,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根深蒂固且相当适用的伊壁鸠鲁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他们,人生虽苦却短暂而实实在在,生活并非完美无缺无忧无虑,但是,只要生命犹存,就该快乐地享受每一片阳光,每一滴水,每一颗米。由于在极度封闭的坝子里呆惯了,“南蛮子”们也就成了乡土观念特重的家乡保,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一生都未走出过常年生活的乡村一步。家乡保的代表人物是大理人杨士云,明朝正德年间,他以乡试第一名入京高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但很快便找借口返回老家奉母不出,过了些年他又被授予官职,没过多久,即称病辞职跑回老家。




《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

(北方卷、南方卷)

白郎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即可一键购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河万朵——中国人文地脉》(北方卷、南方卷), 是由区域文化随笔和珍稀图像构成的藏版读物,以历史叙事示现文化寻根,深度挖掘中国人文地脉的精髓 ,使读者足不出户而游走山河万朵,体味传统文化的深邃特质 。 


一尘举,世界起,一花开,大地收, 在广袤的怅惘和流逝中, 在综罗百代与广博细微之间 ,中国那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浮现在历史节点和经典细节中。这套书以风格化的图文之魅,密布乡愁,梳理了中华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十个区域——燕赵、齐鲁、西北、中原、三秦、吴越、湖湘、巴蜀、岭南、滇云。全书分北方卷、南方卷。



阅读推荐:

※ 他们在桂林丨广西师大社读者72小时桂林之行

※ 今天,我们想送你11个读者关于阅读的故事

百日共读计划丨我想和你在阅读中,重新认识爱情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568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