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阅读陪伴你开启新的一年丨广西师大出版社2017年1月书讯

2017-01-11 广西师大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年1月新书书讯



1.《回望》

金宇澄 著


1945年,程维德与姚云相识。姚云是上海银楼老板的女儿,而维德则是身份隐秘的、中共在上海“沦陷”期的情报人员,背景差异极大的他们后来相恋并共同走过一生。


他们所经历的乃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维德曾在日本人的监狱中死里逃生,这个普通的青年人经历血与牺牲,面对选择,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无奈。而姚云则伴随维德共同走过世界的天翻地覆,在他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守住他们的家。


这本书,仿佛是一点点地在恢复那段曾经失落的往事:血与牺牲、理想、青春、爱与守候,以及历史的宿命……最终这一切都随风而逝。


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2.《文章自在》

张大春 著


写文章,不要搞作文!有感于家中孩子苦于应试作文及语文教育,更长期受困于各种不假思索的空话、套话和口头语,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创作新书《文章自在》,以七十余篇文章演绎文章之道,既谈他对文章写作和当前语文教育的看法,剖析常人习焉不察的种种说话恶习,也示范各种写作技巧。同时征引苏洵、鲁迅、胡适、梁实秋、毛尖等古今名家文章各一篇,进一步阐述文章妙趣、语言美好。


作文本是练习写文章,但在应试教育下的命题作文却与文章割裂开来:写文章,是我手写我口,是自主思想的训练;写作文,却是要揣摩出题人之意、应和题旨,学生往往编织语言疲于应付。文章本有法,可是真正让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风格的方法,非但不能经由考试鉴别,也不能经由应付考试的练习而培养。唯有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方可体会文章的乐趣,也才能培养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非用后即弃的资格。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3.《活着回来的男人》

[日] 小熊英二 著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4.《我们后人类的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

[美] 弗兰西斯·福山 著


福山在1989年提出现已家喻户晓的宣示,我们所知的历史已臻于终点。十年后,他修正自己的论点:我们还没抵达历史终点,因为,我们仍未臻于科学终点。在这部著作中,对于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可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福山提出了警告。福山认为今天的科技已经有各种提升、改变人类能力的方法,而在未来这种改变恐怕将会更剧烈,目前我们用药物及外科手术来改变我们的能力,而不久的未来,我们会有基因工程及其他方法可以改变人类最基本的特性。生物科技如果漫无节制的发展下去,会根本改变人性及人类社会,这就是福山所指的“后人类的未来”。





5.《流浪集》

舒国治 著


本书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代表作之一,与《理想的下午》俱为作者人生哲学与舒氏散文魅力之集中展现。在本书中,舒国治畅谈流浪的艺术与态度,追忆于美国公路上的荒游浪途,在走路、喝茶与睡觉等琐事中娓娓道来其任性自在的处世哲学和技巧。舒国治的文字文白相间,自成一格,笔下所述无论是关于旅行流浪或是走路喝茶睡觉,始终抱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自在态度,清风明月时在襟怀,对于这世界,不多取也不多予,在简静的文字中不动声色吐露悠闲与自在的人生意趣。





6.《门外汉的京都》

舒国治 著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7.《理想的下午》

舒国治 著


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须拥有也。


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十年前在台湾出版后,风靡了无数文艺游子,几乎人手一册。简体版较之繁体版,篇幅扩大增加,喜好旅行文学者,不可错过。





8.《便当时间》

[日] 阿部了 阿部直美 著


《便当时间》是一部便当物语。阿部夫妇历经十几年间走遍日本各地,去拍摄手工便当的照片,记录了遍布日本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回忆与人生。


海女、素面职人、高校生、耍猴人、大学教授、神职人员……这些市井中的人们一边羞涩地打开便当盒盖,一边讲述工作、家人,回忆、憧憬……便当成为这些故事的纽带,传递出来自日常的动人温情和不凡力量。




9.《伯希和传》

[法] 菲利普·弗朗德兰 著


伯希和被誉为汉学界的“祖师爷”,又因“劫掠”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最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骑士般的好斗性格”,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10.《中国历史风云录》

[日]陈舜臣 著


《中国历史风云录》原名《中国五千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的代表作,畅销日本三十余年。作品以王朝权力兴衰为线索,以恢弘笔墨书写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和熠熠闪光的人物,将推理小说与历史题材相结合,在历史大脉络的梳理中铺陈历史细节、逼近真相。神人共舞的商、人本务实的周、尚文轻武的宋、露骨重利的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王朝如纸上戏剧轮番登场,呼之欲出,上演从远古到近代华夏历史的荣光与黯淡。“日本中国历史题材第一人”陈舜臣以推理小说的魄力、冷峻的文学笔法、扎实丰富的史料,将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驳杂知识打通,成就一部雅俗共赏、趣味盎然的中国通史。




11.《余音: 学术史随笔选 1992—2015

葛兆光 著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12.《牧歌》

[古罗马] 维吉尔 著


《牧歌》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重要作品,由10首短诗组成,以诗意的语言讲述古罗马时期的田园风光、牧人生活与爱情故事,想象奇瑰、文字凝炼,被奉为拉丁语文学的典范。本书依据拉丁文底本译出,译文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译者党晟为全书加注并撰写导言和后记。书中配有插图,借欧洲绘画史上的11幅杰作呈现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13.《河流之声》

[西班牙] 乔莫•卡夫雷 著


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是西班牙小镇托雷纳的首富,八十余载岁月随着记忆消逝,美貌悉数化作威严。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在她身边,出没于她的记忆:叛逆的儿子马塞尔、亦敌亦友的镇长巴伦蒂•塔尔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机和律师、聆听忏悔的奥古斯特神父……她毕生只拥有一段爱情,却早已深埋于墓碑之下。


奥里奥尔•丰特列斯,半个世纪前的小学老师,镇民们憎恨的法西斯分子,以一支画笔赢得比拉布鲁夫人的倾慕。奥里奥尔死后,夫人数十年如一日推动教会将他册封为真福。繁复的宗教仪式与一桩桩钱权交易接踵而至,她仅仅希望为年轻时的爱人恢复名誉。


这一切过往,都在机缘巧合之下浮出水面。蒂娜•布罗斯偶然得到奥里奥尔留下的笔记,却在调查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她的生活正因丈夫背叛、儿子远走而分崩离析,奥里奥尔的故事逐渐成了她的精神支撑。她从档案卷宗、墓碑制造者和镇民的口中拼凑出历史原貌,奥里奥尔极力隐藏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他那不知名的女儿最后流落何方?年迈的比拉布鲁夫人为册封真福一事四处奔走,背后的阻力又从何而来?


帕玛诺河静静地流过,它永恒的吟唱声似乎在安抚被历史撕裂的小镇,以及在墓碑和秘密的阴影下沉默不语的人们。





14.《摩天大楼》

陈雪 著


这是一桩凶案故事,一个谜样女孩被杀,看似命案的解谜推理,却牵引出复杂多面的生命样态。


这是一幢摩天大楼的故事,它犹如巨大矿石碑,矗立在繁华台北市郊,与一〇一大楼遥遥相望。居民们拼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终究被困在这城市与乡村的灵薄狱之间。


这是一代平凡年轻人的故事,他们是保险员、设计师、房屋中介、美妆店小姐、咖啡店店长,他们都向往着出人头地,但成功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正陷入一种集体性的失落当中。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彷徨的故事,薪水仅够养活自己、离开农村却无资本进城、子女离家后独自面对孤单的老年,收入供养住进这大楼的房贷,即已耗光。


这是一座后现代巴别塔的故事,人被自己的孤独与淡漠围困,亦被无法达成的希望所毁灭。灵魂在金钱和欲望的一路猛进中高速坠落。


这是一座城市和它的边缘的故事。





15.《去朋友家的路上》

[挪威]尼尔斯·弗雷德里克·达尔 著


昨天,今天,明天,他几乎总是孤单一人。

他走在去朋友家的路上,走向人生破碎的那一刻。


他叫维格沃特,十一岁。家里的气氛沉重,生病的母亲情绪反复无常,动不动就光火,父亲则是个典型的和事佬。在一个昏暗的冬日下午,他出外到一个朋友家去,黑暗中“可乐人”的眼睛盯住了他。这一天,改变了他的一生。三十多年以后,一头筋疲力尽的大象横卧在奥斯陆郊外的一条马路上,只有维格沃特知道这大象来自何方。


小说描述了1960年代挪威首府奥斯陆的霍夫地区的社会生活画面。独立的小故事叙述着维格沃特周围的人和事。其中有居住在塔楼最高层的为挪威人所骄傲的联合国首任秘书长特吕格弗·赖伊,有生活在低矮楼区的维格沃特一家和他的邻居们,还有那神秘的霍夫伯爵。人称叙述交替,将想象和现实、儿童与成人的世界交融于一处,流露着维格沃特的孤独及他对友谊与爱的强烈渴念。





16.《只是孩子》

[美] 帕蒂·史密斯 著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17.《我在故宫修文物》

萧寒 绿妖 严明 著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18.《我在天堂那五年》

[ 美 ] 约翰·施利姆 著


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约翰,于故乡小镇偶识87岁的陶瓷艺术家奥古斯丁修女。折服于修女的优雅与睿智,两人很快结为忘年之交。修女的陶瓷店成了约翰的心灵休憩地和人生哲学课堂——学会感恩,拥抱改变,发现简朴的力量,将悲伤当作礼物……在修女的启迪下,约翰一步步走出人生低谷。


与修女相处的五年光阴,深刻地改变了约翰的一生,他决定将这段故事分享给其他人。本书甫一出版便引发了全球性的社交媒体运动,并因此改变了许多读者的人生。如今,虽然奥古斯丁修女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那些睿智幽默的语言,将会继续被更多的人聆听。本书于2016年获得美国励志图书大奖——克里斯多福奖(Christopher Award)。





19.《持灯的使者》(增订版)

刘禾  编


《持灯的使者》是一本散文集。书中,不仅有朦胧诗派诗人的事迹,如:食指、舒婷、多多、顾城等,他们穿梭于白洋淀、杏花村、北京胡同之中,创作了一首首经典的朦胧诗;还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诗歌记忆,通过不同作者的手笔,寻得共通的诗歌阅读体验。这些气氛和体验贯穿始终,使得我们返回并重新思考诗歌那古老而常新的源头。这本书是对“朦胧诗”在发生学或现象学意义上的一次探索,同是也是一种自觉的写作尝试,具有文献资料意义,而通常意义上的文献并不刻意经营写作。本书使得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史一贯的写作手法,因为它所代表的倾向是另一类的文学叙事,一种散漫的、重视细节的、质感较强的文学史写作。





20.《天路历程》

[ 英 ] 约翰·班扬 著


《天路历程》这部寓言小说以梦境的形式展开,描写了主人公“基督徒”背负着无尽的人世忧烦,苦不堪言,经“福音师”指点后,挣脱妻子儿女和邻人的羁绊,毅然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他逃出“灭亡城”,爬出“灰心沼”,攀上“艰难山”,跨出“死荫谷”,途经“虚华集”,闯出“疑惑堡”,渡过“死亡河”,最后终于到达了天城“锡安山”,进入了永生之境。上部描述主人公一个人前往天国的旅程;下部描述他的妻子与孩子、同伴们作为一个爱的团体共同前往天国的旅程,他们在各种境遇中彼此相爱、劝勉、扶持,在天路上一同长进。





21.《<新周刊>口述史》

《新周刊》杂志社 编著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


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





22.《一瞥集》

陈子善 著


《一瞥集》是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书写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的各类文字的结集。香港文学丰富多彩,成就斐然,辉耀中华文坛。作者研读香港文学作品,结识香港作家,本书可视为作者一个人的香港文学阅读史和与部分香港作家的交往史,所谈皆名家名作、文史轶事,丰富生动,简洁明快,可读性强。通过对谢晨光、曹聚仁、叶灵凤、宋淇、罗孚、金庸、刘绍铭、蔡澜等等这些现当代香港文坛的代表作家、研究者的代表作品以及其逸闻轶事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侧影横截面式的香港文学史。书稿中配合文字编插了40余幅难得一见的精美书影,文图并茂,为书稿增色。





23.《书海扬舲录》

沈津 著


本书是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近年笔耕不辍、遨游书海的随笔集,内容涉及学界大家、文化玩家、书话、古籍版本鉴定、媒体访谈,书写了徐森玉、蒋复璁、昌彼得、饶宗颐、钱存训等著名人物,评述了多部热门古籍新著,回顾了自身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情真词切,亲见亲闻,文字活泼,信息量大,字里行间呈现出见识与学问。书中编插了大量书影、人物照片,文图并茂,精装彩印,更为生动精美。






24.《一根稻草的葛明》

[日] 福冈正信 著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年轻的福冈正信重新思考人生,为何小鸟能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人类却要每日为衣食奔波?为何原本自然生长的稻田,在叠加了农药和机械的助力后,地力反而衰竭了?是否人类也在走向迷途?福冈正信用数十年的时间证明 “不耕作、不施肥、不除草、不用农药”才是理想的稻作,他也因此寻找到了尊重生命,也与地球友善的自然农法。


《一根稻草的革命》被誉为有机农业的“圣经”,作者从日常农作中感悟出如同庄子般的哲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肯定。作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他的农业哲学及对地球生命科学的思考,在日本与世界各地获得极大回响,他所发明的黏土丸子种植法也正将一座座荒山变成绿林。


福冈正信自称“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而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读者却能在他质朴的文字里,在他“无为而治”、晚年几乎闭门不出的生活中,发掘出使人沉静和向上的力量。 


本书以自然文学的形式,用生动而浓情的笔法,讲述了一个人与46种鸟的相遇。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爱慕、怜惜每一只小鸟;她的文字灵动又饱含感情,在她笔下,每一只鸟都各有性情,活泼、优雅、高傲、神秘……





25.《歌以言志》

周毅、舒明 主编


本书以自然文学的形式,用生动而浓情的笔法,讲述了一个人与46种鸟的相遇。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爱慕、怜惜每一只小鸟;她的文字灵动又饱含感情,在她笔下,每一只鸟都各有性情,活泼、优雅、高傲、神秘……全书精选了100余幅博物学家精美手绘插图,再现了大自然造物的美丽。





26.《造物之美》

周华诚 著


财经作家吴晓波倾情推荐,知名作家周华诚的最新著作。


此书形成于周华诚等人于日本寻访匠人匠心之旅,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涉及者,大至著名企业松下公司,小至京都的一家点心店;既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日、德制造,也有国内绵延不绝、坚守匠心的守艺之人。更兼作者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富于诗意,阅读此书,如同踏上一次追求造物之美的旅程,使人感悟到用心生活之意义。





27.《草木滋味》

周华诚 著


《草木滋味》是一本充满着自然与故乡气息的作品,分为草木生、南方书、流浪帖、烟火集、灶下语等五辑,共90余篇小散文,分别从儿时的野果、美食、趣事等多方面描述了记忆中的江南风物。


书中文字多着眼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细节,字字句句,平和温暖,但笔触里饱蘸对生活的挚爱与温情,又有着灵动的风致,能带给人宁静。书中插画简约而有意境,画面温暖而明亮,且有童趣,为本书增色不少。




28.《乡间游戏》

宋长征  著


《乡间游戏》收集了六十余种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乡间游戏,并用淡淡哀愁和诗一般的语言,回忆了童年往事。抓子儿、摔方宝、打陀螺、吹泡泡、拧柳笛、丢手绢、糊风筝、翻花绳、打水漂、捏泥人、跳绳、摔跤、斗拐、荡秋千……在对游戏的叙说中,童年往事及乡村风物一一再现,沉浸在回忆里,那些美好清晰可见。而游戏往往大有古风,从中不仅可以找回童年的记忆,还有乡村中渐渐失落的传统文化和古朴的风俗。





29.《飞鸟物语》

木也 著


本书以自然文学的形式,用生动而浓情的笔法,讲述了一个人与46种鸟的相遇。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爱慕、怜惜每一只小鸟;她的文字灵动又饱含感情,在她笔下,每一只鸟都各有性情,活泼、优雅、高傲、神秘……


全书精选了100余幅博物学家精美手绘插图,再现了大自然造物的美丽。





30.《古珠之美》

许丽虹 梁慧 著


本书视域广阔,打破了古今中外的人为界限,将世界各地的古珠按种类和历史重新建构成篇,将不为人知的珍贵古珠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将考古和文物市场的动态呈现出来,是对古珠和古珠隐含的人文内涵的再次发掘。


本书分六辑介绍以古珠为材料制作的耳饰、手串、挂坠、戒指、念珠,每辑为单篇的文章,篇幅适中,配以精美的实物彩图。粗看可欣赏古珠的形态美、颜色美,细读可欣赏古珠的内涵美。作者将古珠产生、流传的文化背景和与其有关的历史、传说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转述出来,赏玩古珠的同时更能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31.《忠犬八公》

著者:[ 西 ]  路易斯·普拉茨

绘者:[ 西 ]  苏珊娜·塞莱伊




《忠犬八公》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作品之一。秋田犬八公每天早上陪伴主人上野教授去涩谷火车站,傍晚又准时在车站迎候主人回家。周末,他们还一起到公园散步。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仅仅持续了一年半,上野教授因病猝然离世。而八公,依然日日等待,在二月的雪、十一月的风和四月的雨中,一等就是十年。有些灵魂,就是那么地执拗,一定要自己走完全程,哪怕是最艰辛的路。





32.《人类活动中的理性》

赫伯特·西蒙 著


本书由经济学家西蒙198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的三个讲座整理而成。三个讲座分别探讨了:


1.通过超凡模型、行为模型、直觉模型三个理性模型,以及情感对决策的影响,理解我们是怎么做决策的。


2.理性适应与生物自然选择之间的相似性,从时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3.由个人延伸到社会机构,有限理性对社会和政治机构决策的影响,从空间维度理解理性决策。


西蒙认为,理性它不能选择我们的最终目标,也不能调节我们追求最终目标上的单纯冲突,理性所能够做的,是帮我们更有效地实现目标。西蒙作为20世纪全才式的学者,许多领域的读者都能在里面受到启发。此书短短一百多页,就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政治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





33.《宏观经济看得懂》

沈凌 著


青年德国海归经济学教授,抽调教科书上枯燥的理论和数学,在框架上填充身边真实的案例。包括经济核算(被误读的GDP和房价收入比)、经济增长(东亚的成功靠什么)、经济波动(张艺谋应该罚多少钱?经济低迷买什么股票)、政府财政(如何解决外汇储备和地方债的问题?马云该不该捐)、货币政策与金融管制(货币政策有用吗)、开放的宏观经济(奢侈品在国内卖得比国外贵)。五十多个案例,打通宏观经济学。用这个工具,正确把脉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精准决策自己的经济生活。





34.《味觉记忆》

铁志光 著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美食随笔。全书全景式地还原张家川特有的风味食物,使之形成谱系,掩卷而思,读来仿佛从琳琅满目的食物博物馆走出,不由叹为观止。除了每种食物的做法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物质条件对人的饮食的影响,食物给人的感官感受,人对食物的认识和观念,人对家乡食物的特殊感情,与食物有关的温情故事,享受食物时的天伦之乐,中国人独特的家庭观念、乡土观念及传统文化,食物中蕴藏的生活智慧,食物的创造、融合、改良、变迁和消失以及社会变迁对食物的影响。





35.《信天而游——台湾女孩在陕北下乡写生的日子》

廖哲琳 著绘


一个八零后台湾女孩,只身前往陕北的农村,在窑洞一待就是三年。她和当地招待他的房东农民老蒋一起种庄稼,一起写生画画,窑洞是她的画室,村民是她的模特儿。三年里近两百幅的画作,原汁原味地道出黄土高原上的感动。“三毛式的放逐,梵高式的热爱”,书中的文字与作品,见证了一个平凡人对艺术的虔诚与热爱。




36.《意大利艺术巡游》

毛君炎 著


意大利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本书作者借游览之机,对意大利艺术进行了一个看似松散,却十分整体的把握。作者绘制了他所见到的意大利艺术,并凭借其丰富的艺术阅历和厚重的人文积累为我们介绍了意大利各地的雕塑、壁画、绘画及建筑等相关艺术的情况,其画作精美,寓艺术解读于游览观赏之中。本书既无艺术专著的厚重,又无普通游记的浅薄,是一本轻省的对意大利艺术认知和了解的有趣图书。




37.《用计算的观点看世界》

郦全民 著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计算主义正成为一个“超范式”,其核心观点为:实在本质上是计算的。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系统描述了计算主义在科学技术前沿的主要表现,深入剖析了计算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科学意蕴,并运用计算的观点对量子实在、时空本性、生命本质、心智之谜和人之进化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哲学和科学话题。





38.《儒释道与中国民俗》

刘仲宇 著


在本书阐述了中国传统的主要宗教和文化体系儒释道三教对中国民间风俗的影响,指出三教这样的高位精英文化,其中的许多方面已经渗透到民间风俗之中,在民众的生活中不断重演,从而获得传承;也在民俗领域中相互竞争、相互交融,从而达到相容共生。具体考察了三教与人生礼俗、岁时风俗、生态习俗、信仰习俗等方面的互动性联系,并由此视角探测中国文化精神。





39.《国学初阶》

曾理 主编


《国学初阶》是一本面向学前幼儿的识字教育读本。根据教育部指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并精选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名篇,根据读者对象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而成。以拼音字母为序,选取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点生字,对每个生字依次从书写方法、拼音、字源、释义、组词范例、范文和配图等展开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读者对组成生字的音、形、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并在识字中了解国学文化精粹,也能让读者更好地品味汉字之美,感受汉字的魅力。配图专门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偏好绘制,符合学前幼儿的阅读和认知习惯,适合该年龄段读者阅读使用,图文并茂,易学、易懂。





40.《当代中国文人印谱》

钟国康 编著


《中国文化名人印章》是篆刻家钟国康的印谱,收录钟国康为中国文化名人所制的印章一百八十余枚。这些名人包括莫言、金庸、贾平凹、王蒙、阿来、余光中、饶宗颐、黄永玉、王朔、余秋雨等,多为在中国文艺界首屈一指的学者大家,当然也有不太为人熟知的文学家、艺术家,共76位。钟国康出于对学者大家的仰慕,或与他们的私交情谊,欣然为他们操刀篆刻,既刻有人名章,也有书名、书斋名、雅号名闲章。为了加深读者的认识和理解,每枚印章都附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包括印文、名人简介和名人作品节选等。这本书既让我们认识了钟国康的篆刻,也认识了众多的文化名人。



以上新书将陆续上市

了解更多这些新书的资讯

敬请关注我们的微信推送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604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