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访美访苏的导演兼顾问、曹禺的伯乐,这个人奠基了中国话剧

2017-09-20 广西师大出版社


他是戏剧大师梅兰芳访美、访苏演出的导演兼顾问,是引领曹禺走上话剧创作道路的第一人;


他的话剧作品《醒》,比被认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的《终身大事》早三年;他的导演生涯,比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导演”的洪深还要早六年。


这样一连串经历看下来,你一定有在好奇他到底是谁?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的张彭春。本期微信我们想分享给你关于这位民国著名话剧活动家的经历,透过他的故事,来一窥民国戏剧是如何兴起、发展与繁盛的。


张彭春(1892—1957)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张彭春

周利成

(本文节选自《民国画报人物志》)


张彭春《醒》的重要意义


张彭春,字仲述,1892年4月生于天津,比兄长张伯苓小16岁。父亲张久庵为纪念自己59岁喜得麟儿,为其取乳名“五九”。1904年,张彭春进入张伯苓创办的私立中学堂(南开学校的前身),与梅贻琦、喻传鉴、金邦正等人成为该校的第一届学生。1908年,入保定高等学堂学习。1910年,以总分第十名的成绩,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同榜考取游美预备学务处,踏上了长达6年的留美之路。抵美后,他先是在克拉克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哲学。


早年张彭春(后排右一)、张伯苓(后排右二)与家人合影


四年的课程,他只用了三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西方戏剧领域,在广泛阅读和研究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作品的同时,开始自学欧美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191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后,又尝试着撰写戏剧剧本。1915年,他的处女作《灰衣人》发表在《留美青年》杂志上。当时恰逢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于是,他又创作了《入侵者》《醒》这两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剧本。


1916年,获得教育学与文学硕士学位后,张彭春结束了去国怀乡的留学生活,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回到他的母校,担任专门部主任。在时子周的举荐下,张彭春出任南开新剧团的副团长。从此,凭借深厚的西方戏剧理论功底、严谨的创作风格和一生的执着追求,张彭春在中国近代新剧发展史上演绎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张氏兄弟的携手,也为北方新剧乃至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彭春带给南开的第一件礼物,就是导演了自己在美国创作的独幕剧《醒》。他不仅亲任导演,而且还在剧中扮演了男主角。《醒》剧演出后,得到南开师生的一致好评。首演后的第二天,周恩来便在校刊《校风》上撰文,称赞该剧“颇多引人入胜之处,佳音佳景,两极妙矣”。1916年底,《南开英文季报》刊发了《醒》的英文剧本。此后不久,该剧英文版又被毕业班的学生搬上舞台,在毕业典礼上演出。


诚然,《醒》剧仍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由于新剧在中国尚属刚刚起步阶段,源于国外的写实剧一时还很难被观众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张彭春的创作、导演生涯也还处于摸索阶段,而该剧又是他首次将自己的剧本转换成现实的戏剧表演,因而难免有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醒》剧的问世,在中国新剧发展史上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剧比发表于1919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终身大事》要早三年;而张彭春的导演工作则比1922年回国、被话剧史专家称为“中国最早的导演”的洪深要早六年。


1918年,张彭春主创的五幕剧《新村正》,更宣告“中国现代戏剧结束了它的萌芽期——文明新戏时期,而迈入了历史的新阶段”。


启发曹禺,引其走上戏剧之路


1926年春,张彭春从清华回到南开,与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的曹禺相遇,并结下了不解的戏剧情缘。此后,他们合作演出了《压迫》《国民公敌》《玩偶之家》等多部话剧。


曹禺第一次接受张彭春的艺术指导,是1927年排演丁西林的《压迫》的时候。在这次排练中,他深为老师严格而民主的导演风格所折服。在确定剧目、分配角色之后,张彭春对演员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先要弄清剧本的主旨、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他先是讲述自己的意见,然后发动演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一旦大家有了一致的想法,所有人就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丝毫含糊不得。


张彭春与曹禺正在排演《财狂》


曹禺饰演《压迫》剧中的女房客时,看到他“恰到好处”“有趣而不狂放”的表演,张彭春的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名“具有异常才华”的演员。从此,他对曹禺喜爱有加,着力培养。世界著名戏剧家易卜生虽然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但把他的名著搬上中国舞台却很鲜见。张彭春决定在南开学校 23周年纪念时上演易卜生的五幕剧《国民公敌》,并由曹禺扮演女主角裴特拉。为了保证排演成功,张彭春向所有演员详细讲解了易卜生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紧张的三个月排练,这部“幕幕精彩,处处动人”的新剧,在1928年3月23日一经上演,就赢得好评如潮。这是曹禺第一次在大型剧目中扮演主角。演出大获成功,张彭春激动得一把把曹禺抱了起来。


排演《玩偶之家》时,张彭春再次让曹禺扮演女主角娜拉。排演时,张彭春严肃地告诫曹禺,要把这次演出当成一次大考。18岁的曹禺,在这次考试中获得巨大成功,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他天才的演技。著名电影导演鲁韧回忆说:“在我的脑子里是不可磨灭的,这个戏对我影响很大。那时,我在新剧团里是跑龙套……我敢说现在也演不出他们那么高的水平,我总觉得曹禺的天才首先在于他是个演员,其次才是剧作家。”此剧不仅为曹禺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使他成为南开的新闻人物,而且为他日后从事话剧创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1929年10月,张彭春准备把高尔斯华绥的《争强》搬上舞台。当时虽有郭沫若的译本,但与舞台演出尚有距离,张彭春把改编任务交给了曹禺,并让他扮演董事长安敦一。该剧第一次采用男女合演方式,演员多达五六十人,并且成功地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尤其是曹禺改编的“幕幕精彩,词句警人”的剧本,更为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从此,曹禺便开始了辉煌的剧本创作生涯。


1936年,曹禺在处女剧作《雷雨》的自序中写到:“末了,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出任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导演、顾问

助其大获成功


1930年,应华美协进会之邀,梅兰芳赴美演出国粹京剧。2月14日,在华盛顿中国驻美使馆首演《千金一笑》时,梅兰芳感到观众反应平淡。终场后,他问应邀观剧的张彭春:“今天的戏,美国人看懂了吗?”张彭春坦率地说:“不懂,他们没有端午节,更弄不懂晴雯为什么要撕扇子。”梅兰芳深知张彭春不仅对中国戏剧具有很高造诣,而且十分熟稔西方的戏剧理论和传统,于是,诚邀他出任剧团的导演兼顾问。张彭春欣然应允。


张彭春认为,外国人是希望通过京剧艺术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他们容易理解而又蕴含中国传统故事的剧目;由于语言不通,这些剧目更要做、打多于唱、念。由此,他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一同议定了三个戏单:《汾河湾》《青石山》《剑舞》《刺虎》;《贵妃醉酒》《芦花荡》《羽舞》《打渔杀家》;《汾河湾》《青石山》《霸王别姬》《怀盘舞》。其中,张彭春提议增加的《刺虎》,成为最受美国观众欢迎的一出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谢幕竟达 15次!


1930年,张彭春陪同梅兰芳在美国各地访问时,在火车站台上受到华侨同胞的热情欢迎


张彭春精心导演了演出程序。2月17日,梅兰芳在纽约四十九街戏院公开演出。开幕前,张彭春身着燕尾服最先登台,用英语说明了中国戏剧的组织、特点、风格,以及动作所代表的意义;然后由剧团翻译杨秀用英语做了剧情介绍;最后才由梅兰芳登台演出。考虑到美国人的时间观念较强,张彭春还严格限定了各个程序的时间,整台演出以两小时为准。为了做到这一点,张彭春做了很多的大胆革新尝试:废除检场陋规,净化戏曲舞台,对剧本删削改良,减少纯交代性重复场次等。如减少《贵妃醉酒》一剧中的进酒、调情次数,使演出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减为25分钟。所以有人说,张彭春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京剧导演。


观众了解了剧情,伴随清亮悦耳的东方管弦乐声,听着悠悠扬扬的唱腔,看着“东方美人”身着华丽彩服,迈着柔柔的碎步,扭着纤纤细腰,摆着变化万千的手势,浑身上下洋溢出无与伦比的美丽和高贵。美国人震惊了!他们赞叹:“遥远的中国竟然有如此曼妙的音乐、动人的舞蹈和感人泪下的故事!”于是,他们毫不吝惜地回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梅兰芳访美演出的成功,正印证了张彭春所言:“东方戏剧和西方戏剧只要相遇,非但不会相互排斥,必然是从相遇、相知乃至相辅相成。”







《民国画报人物志》

周利成 著

本书选取民国时期政界、军界、商界、文艺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记叙了老画报中有关各个人物的逸闻趣事。从故纸堆中撷取文字和图片,让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众多历史风云人物大命运中的生活小片断,重新鲜活起来。同时,也从史料方面为一些疑问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档案、报纸和文献资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证、补充,并保持原作的文风。


画报在民国曾风靡一时,是民国时代社会的缩影,本书试图透过民国画报来管窥民国各界人物的命运。作者在海量档案资料中钩沉,并以通俗直白的文字,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的风格,将故纸堆中的名人逸事一一道出,从而为读者呈现了那个年代各界人士独有的品格与气质。





-END-

编辑丨麻酱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39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