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是第一位访华的西欧国家元首,这本书囊括了他43年未刊书信

2017-10-17 广西师大出版社

如果能去巴黎,你最想去的是哪里?


是去巴黎最高建筑埃菲尔铁塔?是去雨果小说里有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巴黎圣母院?亦或是去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在巴黎,很多街道、广场、公园等都是以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名人的名字命名,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便是为纪念乔治·蓬皮杜,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乔治·蓬皮杜,法国前总统,他生命中有13年是完全献给法国的:在1962—1968年出任内阁总理,1969—1974年担任总统,期间经历重大历史事件:推动欧共体的进程,是第一位访华的西欧国家元首,周恩来总理还亲自陪同他前往山西大同参观了云冈石窟……政治上的作为,让蓬皮杜在法国当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上述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蓬皮杜作为政治家的一面。那么,私下里的蓬皮杜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乔治·蓬皮杜与友人的大量私人书信、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蓬皮杜:他喜爱诗歌、文学,曾花大量时间选编《法兰西诗选》,在普鲁斯特这位文坛巨匠还未为世人所知时,他对普鲁斯特就已经十分倾心;他交友甚广,与当代大文豪莫迪亚克、安德烈·马尔罗有通信往来,与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亦有交往。


我们还可以从这些书信中看到一个也会吐槽烦恼、会坦诚自己爱情观的蓬皮杜:比如他青年时期写信给好友皮若尔时说:“没有比女人更美好的存在,没有比女性身体更曼妙的事物。”“我绝不是花天酒地的人。我现在喜欢调情,喜欢说漂亮话,喜欢迷人的女子,任凭短暂肤浅的感情发生,但当时必定真诚。”


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编选了他四十三年里的这些未刊书信、日志和照片,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蓬皮杜,收录于《双面蓬皮杜》一书中,广西师大社10月出版。


周日晚上,我们邀请了这本书的译者史利平做了一场新书分享会,今天的这篇推送,便是分享会的文字实录。一起从中来看蓬皮杜总统不为人知的一面,和他的故事里折射的法国当代政治史的风云变幻吧。



《双面蓬皮杜》

线上新书发布实录

分享嘉宾丨史利平

(文末有直播回放)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双面蓬皮杜》的中文译者史利平。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聊聊这本书。在我们谈论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聊一下我与这本书的结缘过程。我是学外交专业的,2009年至2014年初,我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正是因为这个机会,我对法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的法语版是在2012年10月出版的,很快就登上了法国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得到读者好评。2013年,中国驻法大使孔泉读了这本书,认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于是委托我与蓬皮杜总统之子阿兰·蓬皮杜教授联系,请他在法语版《双面蓬皮杜》上题词。从而这本书走进了我的视野。翻开第一章,我立即被少年蓬皮杜在书信中与好友吐槽的烦恼所吸引。日记、笔记、信函这种文体形式非常生动,但背后蕴藏着重大史料价值。


1.译文之惑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这本书信集只有蓬皮杜的回信,并没有对方的来信,这样就缺乏必要的背景资料,特别是对来信的回应以及对当时社会事件的一些评论,首先必须查找资料,补充这部分信息,其次还要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文化氛围、以及法语俚语、学生用语,甚至是蓬皮杜总统自己独特的单词拼写方法等等方面有所了解。有的难点可以通过资料解决,有的则无从查起。


幸运的是,阿兰·蓬皮杜教授非常愿意解答我的疑问,并与我分享他对于文本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阿兰·蓬皮杜是巴黎第五大学人类生物学教授,作为前总统之子,他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曾担任过欧洲专利局局长、欧洲议会议员和法国国家技术学院名誉院长,长期致力于中法友好合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乔治·蓬皮杜总统的对华情缘也传递给了他的整个家族并延续至今。


邱举良老师对译文进行了认真审校,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2.蓬皮杜其人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乔治·蓬皮杜。乔治·蓬皮杜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他与戴高乐将军亲密合作了22年,是戴高乐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是现代法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对蓬皮杜总统的认识,主要源于1973年9月他的访华之行。蓬皮杜总统是第一位访华的西欧国家元首,他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十分着迷,1973年周恩来总理还亲自陪同他前往山西大同参观了云冈石窟。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蓬皮杜。今年大同市政府为了纪念这次访问,特别邀请了阿兰·蓬皮杜教授到大同参加纪念活动。


乔治·蓬皮杜


蓬皮杜先后从事过多种职业,跨度很大。他担任过中学教师,政府特派员,旅游事务助理干事,巴黎政治学院副教授,最高行政法院审案官,罗斯柴尔德银行经理,总理,议员和总统。


法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鲁塞尔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描述蓬皮杜:“他辉煌夺目的履历,充分证明了他的雄心壮志。然而,他的艺术嗜好,独特的诗歌品味,与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交往,使他与以往法国政治精英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他自由逍遥、充满魅力的个性,使他成为1969年以后独一无二的另类总统。” 


有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这样描述过蓬皮杜:“蓬皮杜和蔼可亲、待人热忱、但难以捉摸。”“他锐利的目光一方面充满好奇狡黠,另一方面则能洞察人和事物的本质。他的谈吐算不上冠冕堂皇,却脚踏实地:他从不放任自己,修养有素,随时随地都能脱颖而出。他从不轻率从事,总是先听取别人的想法,然后再做出决定。”


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读者会对蓬皮杜有更多了解,看到一个形象丰满的蓬皮杜。


3.现代巴黎的象征


对于有一定年纪和阅历的朋友来说,乔治·蓬皮杜意味着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人物。而对于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关注法国文化艺术的朋友来说,说起乔治·蓬皮杜,可能脑海里首先想起的是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确实,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在本书中也多有提及,是蓬皮杜总统的另一个符号和纪念象征。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位于巴黎市中心,这是一座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座现代化建筑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把各种功能性的管道全部置于建筑的外立面,并涂成了五颜六色。这个艺术文化中心是蓬皮杜总统于1972年开始创建的。除此之外,巴黎市中心以乔治·蓬皮杜名字命名的地名还有乔治·蓬皮杜广场(Place Georges Pompidou)。此外,市政府把沿塞纳河的一段巴黎快速公路命名为乔治·蓬皮杜大道(Voie Georges Pompidou)。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拥有极具现代感的外观,由钢管和玻璃管构成,外墙布满五颜六色的管线和钢铁桁架,你可以从颜色加以区分:蓝色是空调排气系统、黄色是电力系统、绿色管道控制水管。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巴黎地名的命名方式。巴黎的街道、广场、公园、桥梁、重要建筑物多以法国乃至世界各国名人的名字命名,包括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巴黎市政府规定,任何名人只有在逝世五年之后,他的名字才能被申请作为街道或广场名称。而且还对命名程序作了规定:巴黎共有20个区,先由区议会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市政府再根据19世纪末第二帝国时期所制定的规则进行审议。审议的基本原则是“永久纪念那些使法国自豪和骄傲的伟大人物和伟大功绩”。 


在以国家元首和领导人命名的巴黎地名中,有很多是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几位已故总统名字命名的地名。除了刚才介绍的蓬皮杜总统外,巴黎还把一些重要的地名冠以戴高乐将军的名字,以纪念他为法兰西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包括:以凯旋门为中心的广场,过去叫星形广场,现在叫戴高乐广场(Place Charles de Gaulle),巴黎国际机场命名为戴高乐国际机场,还有,把从市中心马约门这个地方通向新区拉德芳斯的大道命名为戴高乐大街(Avenue Charles de Gaulle)。


此外,巴黎还有以外国元首和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地方,包括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命名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Pont Alexandre III)。它是塞纳河上最美的桥,是为庆祝 1900年万国博览会修建的。还有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总统大街(Avenue du President Wilson),以美国总统罗斯福命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街(Avenue Franklin Roosevelt),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命名的温斯顿·丘吉尔大街(Avenue Winston Churchill),以及以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命名的巴黎地铁站斯大林格勒站(Stalingrad)等等。


4.文艺的拉丁区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巴黎著名的拉丁区,因为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了拉丁区,拉丁区是巴黎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蓬皮杜与他挚爱一生的妻子克洛德是在拉丁区相识相恋的,被蓬皮杜总理顺利平息的1968年五月风暴的发生地是拉丁区,蓬皮杜总统之子阿兰·蓬皮杜教授的家也坐落在拉丁区。


奇怪战争时期,与克洛德•蓬皮杜的合影


我在巴黎工作期间,经常去拉丁区走走看看,这个区很巴黎,文艺气息很重,因为是学府区,所以书店随处皆是,包括著名的莎士比亚英文书店。此外,很多人来这里是为了去花神或双叟咖啡馆喝杯咖啡,感受一下当年萨特、阿波利奈尔这些大文人创作的氛围。点上一杯咖啡,座位面朝街道,看街上匆匆来往的年轻面孔,这就可以轻松地度过一个下午。


拉丁区对很多法国人甚至外国人来说,有着很大的魅力。拉丁区这个名字是因为中世纪这里的学校以拉丁语做为教学语言而得名的。之前我们提到巴黎的行政区划为20个区,拉丁区位于塞纳河左岸,处于巴黎五区和六区之间,是巴黎著名的学府区,集中了著名的索邦大学、法兰西学院、亨利四世中学、徐悲鸿求学的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蓬皮杜总统求学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尤其是1968年的五月风暴,使得拉丁区成为著名的学生抵抗运动和抗议游行左派的象征。


5.A面政治,B面文艺


关于这本书的中文译名,编辑和我推敲了很久。法文版的书名是《乔治·蓬皮杜:书信、笔记和评述1928-1974》,最初我的译名为《蓬皮杜未刊手记》,将法语版译名作为副标题。等全书译完之后,出版社的编辑认为这本书突出体现了蓬皮杜的政治性和文艺性,最后将书名确定为《双面蓬皮杜》。

《双面蓬皮杜》书影


这双面当中一个很重要的面就是乔治·蓬皮杜之于艺术。他年纪轻轻时就对艺术有了独特的见解。在这本书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蓬皮杜身上的文艺性。和那些喜欢排队看画展和博物馆的法国人一样,乔治·蓬皮杜也是一个十足的文艺发烧友,有很好的文学艺术品味,而且在对艺术和文学的鉴赏方面,也非常专业。


在其他人还未发现普鲁斯特这位文坛巨匠时,他对普鲁斯特已经十分倾心。他最令人惊叹的一个收藏是,17岁时攒钱购买了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的《女人头像百图》(La Femme cent têtes)原版,后来马克思·恩斯特为乔治·蓬皮杜题了词:17岁!。


在以书信为主体的这本书当中,蓬皮杜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艺术观、阅读观,以及对法国和欧洲文学的印象。蓬皮杜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有些作品是我们所熟知的,有些作品却罕为人知。下面我从本书中挑选出他的原话与大家分享。


蓬皮杜出版过一部很专业的《法兰西诗选》。他写道:“诗歌对我来说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也最能打动我。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它更便于记忆,可以随时引用。” 


“我阅读什么书?几乎所有在法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品。我还阅读外国翻译作品,如果是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的话,我会读原著,我还读一点德语和西班牙语原著。” 


“我属于能够读书写字的一代人。我读过很多书,对阅读非常着迷。我所阅读和谈论的作品,与我的日常工作诸如政治、经济、国际问题毫无关系。”


“如果去一座荒岛,会带哪十本书?”这个关于阅读选择和取舍的问题今天我们依旧会问。当时的蓬皮杜是这样回答的:“您不该问这样荒谬的问题,幸好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克利夫公主》(La Princesse de Clèves)和拉罗什富科的《词话》(Maximes)是我的枕边书,普鲁斯特的作品也是,仅仅是《追忆逝水年华》就有好多卷。无法想象怎么能缩减到十本书?”


蓬皮杜喜欢的法国古典作家有蒙田、波舒哀、莫里哀、拉布吕耶尔、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克洛代尔,普鲁斯特是巴尔扎克以后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还有塞利娜。在当前作家中,有蒙泰朗(Montherlant)、马尔罗、阿拉贡、莫里亚克、萨特、波伏瓦。当代文学中,他认为玛格丽特·杜拉斯最伟大。在他心目中还有许多有希望的作家,包括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蓬皮杜最早学的是古典文学—希腊和拉丁文学,大量阅读和研究过希腊文学作品,喜欢纪尧姆·比代、荷马、潘达尔、柏拉图以及三大悲剧作家:修昔底德,德莫斯泰纳和普卢塔克。


蓬皮杜对拉丁文学持保留态度。认为最重要的作家有卢克莱修,维吉尔,塔西佗,但他们缺乏凯撒,蒂特–里夫和圣奥古斯丁的伟大气魄。


艺术和生活对于蓬皮杜来说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他写道:“我越发感受到除了亲密的家人和几个朋友之外,能够真正激起内心愉悦的只有艺术。我计划筹备几次旅行(希腊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收集一些唱片和书籍,为退休做准备,希望不会太远。我对现代主义推崇备至,计划(至今无果)攒钱买个小农场,在那里可以给鸡喂粮食,给奶牛喂干草,可以吃到不带鱼腥味的鸡蛋,不打激素的鸡肉,纯天然的黄油和牛奶,等等。以后要想像1850年的小农场主那样生活都会是种奢侈!”


读到这里时,我甚至会会心一笑,这位前总统在50年前就会有如此超前的想法,喜欢纯粹和自然。这是法国人心中另外一种奢侈。


6.女性与爱情


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始终是年少轻狂时的蓬皮杜谈论的主要话题。尤其是在他的青年时期,在他与儿时好友通信时,很多地方都提到自己的女性观和爱情观,让我们得以了解蓬皮杜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蓬皮杜在写信给好友皮若尔时说:“没有比女人更美好的存在,没有比女性身体更曼妙的事物。”“我绝不是花天酒地的人。我现在喜欢调情,喜欢说漂亮话,喜欢迷人的女子,任凭短暂肤浅的感情发生,但当时必定真诚。我记得普鲁斯特有过描述,说他曾对所有相遇的年轻女性产生爱慕。我也是如此,特别是在能够与之交谈的情况下,会更加爱慕。”


他还教导好友如何掌控爱情:“意志在方方面面都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与女性的交往过程中。只要意志坚定,凡事皆有可能。”


蓬皮杜在青年时期非常迷恋法国女演员瓦伦丁·泰西耶(Valentine Tessier),给她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这封信在五十年后奇迹般地出现在一次公开拍卖会上,蓬皮杜的妻子克洛德买下了这封信。蓬皮杜写信告诉好友皮若尔:“我愿意以自己十年或更长的生命换取这个女人十天的爱。如果星期六当天让我在巴黎高师和她之间进行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 1969年8月,已经当选总统的蓬皮杜再次给这位女士写了一封信。有趣的是,在这时,58岁的乔治·蓬皮杜对自己19岁时的写信举动有了一个评价,他用了 “幼稚举动”这个词。


年少轻狂时的乔治·蓬皮杜曾经渴望过早早结婚,但后来,20岁时的蓬皮杜这样对朋友说:“如你所愿,我已经改变想法,不想太早结婚。”“我希望婚姻对象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必须爱我,二是美丽优雅,三是能够主内。此外,还要有钱。”他的这些想法,赤裸而又直白,在今天的都市青年看来,依然是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理想。


对于爱情,乔治·蓬皮杜一直在期待和探索。尽管信誓旦旦地不想早结婚,但在24岁那年,乔治·蓬皮杜遇到挚爱一生的妻子。在本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蓬皮杜夫妇令人羡慕的爱情,尤其是在以浪漫多情著称的法国巴黎,这一位年轻时对爱情来者不拒的情场浪子,这一位后来位高权重的政坛天才,以这种专一进入婚姻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是非常打动我的一点。


1968年,蓬皮杜专门撰文向夫人致敬,他说:“在我的生命当中,我的夫人对我最为重要。很久以前的一个冬日,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圣米歇尔电影院。我看到右前方两三排的位置坐着一个金发女孩。我们的目光偶然相遇,立刻发生了化学反应。过了段时间,我在圣米歇尔大街遇到了这位年轻女子。她独自一人,步履匆匆。我犹豫片刻,然后转身追上她,与她搭话。我们对彼此有种特别的感觉。我们就这样相识,结婚。此后,我们从未停止过相爱。大家对巴黎的风气都很了解,曾有一位很有魅力的年轻女子向我抱怨,我告诉她:‘不要言过其实。我知道在巴黎有琴瑟和鸣的一对,那就是我和我夫人。’我们彼此信任,各自自由交友,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纯粹美好,坚不可摧。”


1963年,在卡雅克的喀斯地貌上,与克洛德•蓬皮杜在一起


7.交友


蓬皮杜爱憎分明,是一个性情中人。据传他有一个小本专门列出了在马尔科维奇事件中中伤过他的人。在后来走上权力巅峰之时,名单中的人一概不重用。他重视友谊,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在这本书中,很多年轻时的书信都来自于蓬皮杜与一个叫罗贝尔·皮若尔老朋友。在他们的通信中,他多次诠释了什么是友谊。 


蓬皮杜写信给挚友皮若尔说: “我们非常了解彼此,能够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有助于我们走出自我。我们之间的友谊如此深厚持久,我想能够保持这样的友谊实属罕见。”“我们可能会各自成家,但这也不能把我们拆散。”“25岁后,不会再产生我们这样的友谊,那时候每个人都困于各自的家庭,与家人相伴,为生活而稳定下来,不再为幻想碰壁。”这同时也是现代人的困惑与感受。真心想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友谊对于我们是不是存在于年青时代。人到了一定岁数,所谓的友谊还在吗?


8.金钱观


金钱,是乔治蓬皮杜不可回避的命题。他的金钱观又是怎样的呢?阿兰·蓬皮杜这样回忆他的父亲:“他是个花钱大方的人,没有多少存款。”


19岁时的蓬皮杜对好友写道:“我们必须赚钱,搞搞文学和政治。至少我们在死时可以说,我们已经体验过生命的美好,过得并不无聊。”


他还写道:“除了赚钱,我没有其他目标。必须有钱,才能买我想要的几百本书和汽车,过上宽裕、奢华和精致的生活,与女性交往,给她们购买首饰。这么多事情要做!想到我们要比那些富有且拥有他们不懂得享受的东西的人更加聪明和有品位,就愤愤不平。至少我们要过上几年美好奢华的日子,并尽量使之延长,以后再说以后。”


而48岁的蓬皮杜有着这样的金钱观。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在物质上也比较宽裕,我不吝啬金钱,现在有能力帮助周围的人,还能做点善事。如果你的妻子还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话,如果她需要帮助,我随时准备提供帮助。我挣的钱也要服务于他人。”


9.政治妙评


作为一名政治人物,蓬皮杜又是怎么看待其他政界同行呢?我想,这是很多读者想了解的。1973年,蓬皮杜写下了对一些政治人物的看法。这些描述非常直白,有的甚至很苛刻。蓬皮杜这样写道:“我的评论非常坦诚,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人们会觉得评论过于严厉,但这不正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吗?”


如我们所想的一样,他对戴高乐充满崇敬和感激:“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能力非凡的人。当然有时他也会犯错,但他在预见未来和高瞻远瞩方面的确是天才,处理事情的应激反应更是无人能及。”“他的伟大登峰造极,是法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使法国拥有的大国地位,超越了国家当时的能力和所拥有的资源。”在谈到戴高乐将军对自己的影响时,蓬皮杜说“我的一切都拜他所赐。”


1959年1月,乘公务车陪同戴高乐将军前往爱丽舍宫就职


他这样评论1969年戴高乐辞职后的代理总统阿兰·波埃:“在我见过的人当中,很少有人像他这样有城府,拐弯抹角,贪图权势,并会想尽办法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他为人虚伪,在1969年担任代总统期间,他的行为十分卑鄙。”


他这样评价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是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政治抱负的绝好典型,我想他妻子应该也是同类型的人。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为敢于挑战知识分子,挑战记者和挑战一切的化身,他对这一形象非常看重。这个被美国知识分子和东部贵族视作平庸之辈的人,将成为继罗斯福以来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虽然他与罗斯福截然不同。我承认,让知识分子气馁是件困难的事,但如果他撰写个人回忆录的话,我建议书名定为“自信心的正确用途”。


对于这些同时期有过接触的政治人物的直白描述,充分展示出蓬皮杜的坦率与真实。


最后,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包括编辑在内的所有与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和许多读者一样,我喜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专业、学术和超前,喜欢新民说,喜欢理想国。这次有幸以译者的身份与出版社进行合作,也让我亲身感受到师大出版人的一丝不苟和敬业精神。希望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享受阅读。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完)



直播回放二维码





《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

著者: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

编者: 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  

埃里克·鲁塞尔(Éric Roussel)

译者:史利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蓬皮杜将政治和文艺上的感悟都一一记录在日记和通信中。本书是对其私人书信、笔记的整理,呈现其独特的个性,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


作为一个审慎复杂的政治家,蓬皮杜记录了他对社会政治领域的探讨与反思;描述了所接触的政治人物:戴高乐、尼克松、希斯、密特朗,留下了微妙而坦率的评语。作为一个文艺迷,他在书信中倾注了很大的热情,讨论艺术、文学、爱情、女性等话题,展现出对永恒之美的痴迷。






-END-


编辑 | 麻酱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64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