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10月书讯 | 冬天的脚步近了,你的书单还可以增加这些书

2017-10-30 广西师大出版社

秋天渐渐走远

冬天的脚步近了

而赶在10月的尾巴上

本月的书讯也终于出炉了


这个月我们经历了从中华路的小楼

搬到五里店路的出版大厦

改变的是做书地点

不变的是做书初心


这些书便是我们希望

呈现初心的最好礼物

如约而至的这众多新书中

有你钟意的那一本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7年10月新书书讯



1.《豹变

著者:木心

木心的短篇循环体小说《豹变》,不是短篇小说集,而是一种特殊类别的长篇小说,根植于欧美现代主义的先锋派。


按木心生前的心愿,《豹变》 依次收入十六个短篇——《SOS》、《童年随之而去》、《夏明珠》、《空房》、《芳芳No.4》、《地下室手记》、《西邻子》、《一车十八人》、《同车人的啜泣》、《静静下午茶》、《魏玛早春》、《圆光》、《路工》、《林肯中心的鼓声》、《明天不散步了》、《温莎墓园日记》。各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成为有着自己的结构原则的特殊作品,海明威著作即有此类 a short story cycle,照英语译为“短篇循环体小说”。


《豹变》的故事描写的是个体的人,大致看得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几个人生阶段。私人经历又对应着战前、二战、二战后、建国后、打开国门等阶段,需要在这些历史背景中思考。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阶段:走出国门后的西方世界。


2.《他缔造了哈佛:查尔斯·W.艾略特传

著者:[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朱建迅、赵倩、任晓伟、秦楠

查尔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曾任美国中等教育十人委员会主席、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第一任名誉主席,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罗斯福总统誉为“共和国第一公民”。


自1869年上任,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积极倡导选修制,提高入学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研究生教育,倡导学术自由……这些教育改革措施对美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1909年从哈佛退休后,艾略特积极投身公共教育事业,并主编了闻名全球学术界的“哈佛经典”丛书,该丛书在五四时期即被胡适、赵元任等人介绍引进中国,又称“五尺丛书”。


本书详述查尔斯·艾略特长达40年的哈佛校长生涯,介绍了传主独特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大学管理方面的卓越贡献,并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生经历等方面剖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梳理出艾略特极富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3.《日本的设计

著者:[日] 原研哉

译者:张钰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经历东日本大地震,面临少子高龄化、经济低迷的现代日本,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越是面对时代的挑战,人们越是需要优秀的设计。“精心设计的作品可以唤醒沉睡的意识,随后欲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模式、资源利用形式,也使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原研哉早早洞察到这一点,并为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设计进行了种种尝试。


通过“日本,车,为饱和世界而设计”的策展,原研哉将日本汽车的特征提炼为“轻量、节能、环保,不强调速度而强调舒适性”,并将日本车以“白色方盒子”的形式予以展出。他认为,未来人们将不再将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小而精”的移动终端。


原研哉还构想了印度尼西亚的岛上度假村,将整个岛屿改造成大型植物园当中的高科技小屋,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同时,满足繁忙的现代都市人口“一边度假,一边工作”的新需求。


针对新房房价高腾,家庭人口减少的社会现状,他提出合理改造老房,让“不动产”转变为“人们心中的家”;面对老龄化问题,他倡议摒除偏见,将“主动性”的根源不单单归结于“年轻”,更加重视“购买力”“打破常规”等,以挖掘新的市场。


通过自己的策展与设计经验,原研哉就日本的产品制造业、民众生活,包括旅游观光和服务业的未来,以及正在面临的少子老龄化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种种观点。


站在设计的最前沿,原研哉借由本书,踏入设计的另一层境界——创想并构思未来。



4.《终结与开端

著者:司徒立


我们从“艺术终结论”开始,讨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由此而掀起柏拉图至今两千五百年摹仿论的演变的考察,最终回到摹仿意义的本源。“本源”既是什么东西的本性、本质,同时也是它的开端。——司徒立


《终结与开端》一书收录了司徒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涉及当代艺术危机、具象表现绘画的基础方法与理论以及中西艺术、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等话题,是作者近三十年思考艺术创作的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文集。



5.《伯希和北京日记

著者:[法] 保罗·伯希和

译者:萧菁


《伯希和北京日记》是伯希和的义和团运动亲历记录。1899—1901年,伯希和在越南、中国各地游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他恰好在北京,亲历了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的全过程,随时局的发展,他抽零碎的时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在小纸片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写出的日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然而极具现场感。法兰西学院的编者将日记手稿详加辨认、整理,原样呈现出来,并且补充了伯希和第二次在远东地区生活时的日记,尽可能完整呈现这位学术大师青年时代充满冒险性的东方学术之旅。




6.《〈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著者:程梦婧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最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7.《NO LOGO:颠覆品牌全球统治 

著者:[加拿大] 娜奥米·克莱恩

译者:徐诗思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形象几可定义一切,品牌文化的扩散则创造了一切。娜奥米•克莱恩在本书中举了一个夸张的例子:(就像)“会走路会说话、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汤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样活在汤米的品牌世界里”。她还指出,品牌标识在线上甚至更加繁荣,对于某些也许是线上最大的零售商而言,“从现实世界的仓储和制造中解放出来之后,这些品牌可以自由飙升;与产品或服务的传播作用相比,这更像某种集体幻觉”。


在《NO LOGO》中,克莱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变得无处不在,不仅仅在媒体上和街道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校里。(关于广告商赞助频道的争议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许多读者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学校的厕所里会有广告,食堂里也会出现独家优惠)。全球公司声称支持多样性,但他们的“企业多元文化主义“只是生产更多的产品,给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购买选择。


而在知名品牌风光营销全球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注意的劳工。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分享公司的巨额利润。连锁书店的店员收入达不到“生活工资”的水准,而他们还要庆幸自己的处境,至少好过亚洲血汗工厂里的劳工——为耐克生产运动鞋或是其他时尚必需品,每小时的工作收入只有几分钱。


事实是,消费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对象,局限在资本家、中心国家,却造成社会与社会间经济实力的落差日渐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创造力渐趋枯竭。所幸,反对之势已逐渐酝酿。人们注意到工厂里被剥削的劳工,也担忧非主流文化正逐渐消失,因而积极采取反制行动。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纪末淹没世界,势不可挡,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纪初正蓄势反击。《NO LOGO》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全面讲述,也是对抵制行动的全面介绍。



8.《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 

著者:[加拿大] 娜奥米·克莱恩

译者:吴国卿 / 王柏鸿 


在伊拉克内战最混乱的时刻,一项新法律公布,允许壳牌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拥有该国的大量石油储备。“9•11”之后,布什政府立即无声无息地将“反恐战争”策略的执行外包给了哈里伯顿和黑水。东南亚海岸被海啸蹂躏过后,回归荒芜的海滩被作为旅游胜地拍卖出去。卡特琳娜飓风过境之后,流离失所的新奥尔良居民发现,他们的公共住房、医院和学校再也没有重新开放的一天。


以上种种就是娜奥米•克莱恩所说的“休克主义”的事例:利用公众在大规模的集体冲击——恐怖袭击与自然灾害——之后的混乱与迷失,推动他们原本极度反感的经济休克疗法。


有时这两种冲击并没有成功地消除所有的阻力,那么还有第三种可以采用:牢房监禁或电击。


突破性的历史研究和长达四年的灾难现场报道,让《休克主义》一书打破了全球自由市场民主化的神话。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俨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之一。本书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胜利发出的挑战。


灾难性资本主义——在受到冲击的社会体系中进行快速的企业改制重建——并非始于2001年9月11日。在这本勇敢的书中,克莱恩将灾难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追溯到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导下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其影响力至今仍然遍布世界各地。《休克主义》将经济政策与“震慑行动”的作战方案以及中央情报局资助的电击和感官剥夺实验——后者打造了今天在关塔那摩监狱使用的酷刑手册——之间建立起全新而令人惊异的联系。


正如克莱恩所展示的,休克疗法的蓄意使用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从1973年智利的皮诺切特政变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她讲述了一个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的故事。



9.《林则徐看见的世界

辑著:苏精


《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性译作。1839—1840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运动期间,主持了一项翻译英文图书报纸的活动,以期“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这项翻译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根据当时的英文报纸内容译成的《澳门新闻纸》。林则徐不仅利用《澳门新闻纸》制定禁烟抗英策略,而且抄送广东同僚及他省督抚官员参阅,还将部分内容附奏折呈道光皇帝御览。本书以南京图书馆藏《澳门新闻纸》底本为凭据,经过细密考证,还原了这部译著完整的英文原本,将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印,内容涵盖当时的军情夷务与时事百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0.《从<非攻>到<墨攻>:鲁迅史实文本辨正及其现实意义探微 

著者:张钊贻


鲁迅超越他的时代,也超越我们的时代。直到今日我们仍没有跳出他早已看透的“五指山”。


本书对鲁迅作品中蕴涵的中西文化比较、改造国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同时对鲁迅周作人羽太信子之间的矛盾、《伤逝》《非攻》等文的创作动机、鲁迅赴香港讲演等细节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辨,旁及澳洲、德国的鲁迅研究近况,为后来的研究者厘清了若干问题。


作者既能置身于鲁迅所处的时代,通过文本辨析、材料分析考索等力图窥见和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同时又能超越鲁迅的时代,探寻鲁迅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挖掘鲁迅思想中的特质。


11.《我该几时鼓掌 

著者: [英]丹尼尔•霍普

译者:汤菲黎 


本书涉及古典音乐会中那些无法一眼看透的仪式化行为、看似古怪的惯例以及惯常的“游戏规则”,也同时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到底该何时鼓掌?


丹尼尔•霍普由贝多芬时代追溯,指出当时别说是乐章之间,就是在乐曲进行中,听众也随性鼓掌。他探究古典音乐现场礼仪规则的起源,认为“乐章间请不要鼓掌”的音乐厅规矩应因人而异;假如听众现场听得欢喜欲表达而受阻,那么规矩就显得死板了。


本书不是音乐辞典,更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音乐会行为守则,而是一本指南。作者是一名专业音乐家,经常出入各大音乐厅,可谓对个中环节了如指掌,在本书中为各位读者担任向导,就像一个艺术的“领航员”,指明方向,讲述音乐,介绍演奏家,聊聊台前和幕后的故事。这本书会让你感到,音乐厅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未知世界,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重返音乐会现场。



12.《杜尚传(第二版)  

著者:王瑞芸


本书是首部以中文写就的杜尚传记,洋洋三十万言,追索这位传奇人物的艺术历程和精神世界,同时描绘了一幅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画卷。杜尚以一人之力扭转当代艺术的走向,却始终韬晦自隐,但开风气不为师;他的生存态度,他的艺术观点,他的超然、无我,让他躲开种种羁绊,站到了艺术之上。理解杜尚,我们可以把整个现当代艺术的得是成败看得透透彻彻;通过杜尚,我们将把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看得清清楚楚。


13.《衣不蔽体: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服饰与身体 

著者:赤桦


书名为《衣不蔽体》,并非取成语原意,而是另做引申,讲述的是服饰背后的故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依次选取各个时段有代表性的服饰,配以生动的图片,讲述中国服饰近百年的演变及其与历史潮流的联动关系,并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说服装样式细节变动所内含的意义。


其实,从古至今,服饰都不仅仅是服饰,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休戚相关的。衣服也不仅仅是为了蔽体,其另一面也是身份、阶级、地位的象征。诚如许觉民先生所说,“不同时代的服装变换,晓示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换,这种文化心理又与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透过本书,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服饰的另一面”。



14.《在去看房子的路上 

著者:万征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一本旅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2013—2015年间几次建筑之旅后写作的手记。


这些围绕“房子”而书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个在真实空间中行走的建筑故事,有的是关于房子的设计,有的是关于设计房子的人以及曾经居住在房子里的那些故去之人的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录和感悟。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文字进一步研习、思考建筑和空间与人性及生活之间的关系,并留存对这些看过的房子的长久记忆。



15.《带我走吧

著者:张樯


《带我走吧》是一个人的电影狂欢,也是一个资深影迷富于感性的观影手记。全书由30多篇主题各异的文章组成,并配有70多幅与电影相关的精美海报和剧照,以犀利独特的视角、唯美灵动的文字,聚焦最受关注的电影热点,纵谈饶有兴味的影人影事,并通过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和瞬间,解构电影语法,抒写电影引发的情感和记忆。


16.《童年不会消失

著者:草白


这本散文集是一份奇特的年少记忆,记叙了作者在年少时期遇见的人,看到的景,度过的日夜,展现了悲伤与喜悦、荒诞与滑稽等内心体验;文笔冷峻锐利,展现了身边的普通人物的真实人性,闪光或虚伪,以及生老病死各不相同的命运。


17.《<媒介批评>第七辑

主编:蒋原伦 张柠 

副主编:王颖吉 王鑫


《媒介批评》是对各类大众媒介进行研究和批评的学术性出版物,意在从媒介学的角度对当前的大众文化和时尚进行批评、读解,考察媒介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媒介批评的方法。《媒介批评》已出版六辑,其为高等学校师生、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大众媒体(报刊、电视、网络等)从业者提供针对当代媒介的评论性言论和交流最新学术资讯平台的办刊方针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在媒介批评与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辑文章主要分核心话题——网络直播、今日视点——VR研究、文化产业探析、影像批评、社交媒介与时尚、文体与写作、图像与视觉文化,以当前正热的网络直播为核心话题,辅以对VR(虚拟现实技术)及文化产业、电影、社交媒介等的专题论说,内容丰富,论说精彩。 



18.《一辈子只为一颗珍珠

著者:美好•SHU编辑组


本书讲述了中国“珍珠大王”沈志荣先生用一生来实现珍珠之梦的故事。


从孩童时期的月桂传说,到一手创立欧诗漫品牌,渔场工人出身的他,比新中国还要大一岁。从一把镊子、两根铜丝和三张油印纸开始,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见证了欧诗漫珍珠帝国的诞生。这50年的历程,用沈志荣的话说,人前是鲜花和掌声,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还有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


本书也是一本写给千万年轻创业者的励志故事,告诉所有年轻人:既然可以是一颗珍珠,为何要选择做一粒沙?



19.《“左翼文学”研究读本

编者:徐志伟、张永峰  


本书编选的是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也包括某些著作的节选,共50篇,其中全文收入21 篇,存目29 篇。所选文章均注重在复杂的历史脉络里对左翼文学作出具有生产性的再解读,一方面清理了左翼文学实践的历史遗产与债务,一方面也回应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及文化政治。



20.《史记讲座

著者:韩兆琦


《史记讲座》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讲录《史记》的精华。本书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名篇解读”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力求用新视角、新观点、新证据,揭示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与汉武帝的矛盾、《史记》的真实性问题、《史记》的悲剧品格、《史记》叙事的讹误与疏漏、考古成果对《史记》文本的验证等;“名篇解读”部分则告诉大家如何读《史记》,并在附录中介绍了六种重要的注释《史记》的参考书。 


21.《儒家礼乐文明讲座

著者:彭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儒家礼乐文明的来龙去脉,及中华礼学的学理、主要典籍、人生礼仪(冠、婚、射、丧等),并对中西礼仪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礼仪,做到内外双修,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本书所依据的课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蕴含着作者历经五轮讲课所汇聚的精华,也是迄今为止全国为数不多的讲授中华传统礼仪的课程。


22.《论语讲座

著者:夏传才


无论尊孔派还是反孔派,所尊与所反的,都不是真实的孔子。本书所要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进而才能正确地认识《论语》。由孔子及《论语》,而不是相反的顺序,无疑是正确的解读理路。夏传才先生对孔子及传统经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书回到原著本身,从文本诠释入手,分门别类全面讲《论语》,是正读《论语》;举重若轻地探讨了《论语》的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对《论语》的若干误解;与艰涩的学院阐释和通俗的大众解读相比,本书朴实无华,深入浅出。


23.《孟子讲座

著者:夏传才


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在战国中期继承孔子思想学说并把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被奉为“亚圣”。本书是作者在为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授课二十余年之课堂记录基础上,积极吸收百家研究成果,结合读书心得,边讲边充实、修订,不断完善而成。全书共十三讲,力求以较少的文字,对孟子的生平及学说的精华作简明扼要的现代诠释。每一讲都从阅读原文入手,附有译文,从仁政、理想人格、社会发展史观、教育思想、文艺思想等角度,分门别类作系统科学的讲解,是学习《孟子》理想的入门读物。


24.《陈伯吹的故事

著者:徐鲁


《陈伯吹的故事》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作品之一。


陈伯吹(1906~1997)是一位跨越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巨擘,是中国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一代宗师。他在自己所热爱的这个世界上,走过了九十一年的风雨路程,其中七十五年是在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翻译、编辑、出版和研究中度过的。本书专为少年儿童撰写,抒写了陈伯吹毕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生故事,为小读者领略大师风范打开了又一扇窗。



25.《地堡日记

著者:[英] 凯文·布鲁克斯

译者:万美文

绘者:蓝晴


《地堡日记》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作品之一。


16岁男孩莱纳斯成长在单亲家庭,父亲很少陪他,父子俩经常吵架。莱纳斯在学校里也不被接纳。莱纳斯离家出走了,浪迹伦敦街头,乞讨、卖艺,五个月后,被一个神秘人绑架到一座铁盒般的地下建筑中……一场出走演变为一起匪夷所思的绑架案,无法预料的遭遇仿佛是每一段成长的必然。故事紧张而冷静、残酷而悲悯, 别开生面地讲述了一个离家少年的寻归之旅。



26.《沿着长长的路

著者、绘者:[美] 弗兰克·维瓦

译者:周英


《沿着长长的路》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沿着长长的路,骑着自行车,通过隧道,上坡、下坡,过桥……骑行者的姿势随着地形不同而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与蜗牛竞速,与飞鸟同行。欣赏沿路的风景,直至日落月升。然后,再次出发……


美国知名设计师弗兰克·维瓦用5米超长拉页,带我们领略缤纷壮阔的沿海风光。起起落落的线条,欢快的色调,骑行者上扬的嘴角,给人一种温暖、积极的力量,鼓舞人们一直在路上。



27.《打哈欠

著者:[德]莫妮卡•斯班

绘者:[俄]松加·布加伊娃

译者:张歆璇


《打哈欠》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每天晚上八点整,异常平静的动物园里,一场妙趣横生的打哈欠大会正在进行……首先由老虎打头阵,接着是天鹅,然后是小猪、鳄鱼、鬣狗、长颈鹿、驴子和狮子……动物们一个接一个,纷纷打起了哈欠。别以为打哈欠只要张大嘴巴就好,动物们打哈欠前的准备可多了。要卷卷胡须、扭扭身体、伸伸尾巴,刷好牙、洗好澡,用尽全力打一个大大的哈欠。像大笑一样,哈欠也是会传染的。打完哈欠,就安安稳稳地进入梦乡吧。


热闹又欢乐的打哈欠游戏,让孩子在轻松逗趣的氛围里调整情绪,做好入睡的准备。动物们迎接哈欠的仪式千姿百态,给予孩子友好的引导,指引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8.《好饿好饿的蟒蛇

著者、绘者:[法] 玛丽娜·卢丁

译者:喻之晓

《好饿好饿的蟒蛇》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


玛丽娜以《小王子》中那条著名的蟒蛇为灵感,以从1到10的数字为线索,巧妙地将《三只小猪》《不来梅的音乐家》《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九个童话名篇串联起来。从1数到10对孩子来说并不难,但如何在数数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10个故事呢?肚子饿了需要食物,精神饿了怎么办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跟着好饿好饿的蟒蛇一起去吃故事吧!


用数字密码串联经典童话故事,以故事大餐滋养精神世界。



29.《故物永生

著者:傅菲


《故物永生》以作者早年在故乡生活熟悉的物什为叙述对象,讲述了隐含其中的人的故事,如《床》写的生老病死的人间真情;《碗》讲述的是大姑临终前对亲情的一种托咐;《八仙桌》则表达了传统人伦的赞颂。在这本书中,物是人事变迁的载体,也是抒发情感的载体,语言质朴灵动,扣人心弦。“每一件故物,里面都住着一个故人。我们能闻到故人的鼻息,握到故人的手,抚摸到故人的脸颊。”“每一件故物,都是一个器皿,盛放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30.《瓦下听风

著者:彭家河


《瓦下听风》是一部关于乡土题材的个人散文集,共分为三辑,集合了彭家河近年创作的二十八篇散文精品,曾入选“2013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散文”。


彭家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从容的笔触描写具有乡村特色的人事风物,讲述浸透着乡土风情的农村故事,展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变化,表达了在城市漂泊的游子对原乡的感恩和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缘。面对城乡隔离、土地荒废等现象,彭家河道出了对现代化社会和人生独特的感悟,同时也发出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31.《他乡的圣人

著者:严春宝


作为一个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外土生华人、曾经担任私立厦门大学校长长达十六之久的林文庆博士,终生致力于对儒学的研究和宣扬,无论是对儒学的发展还是对儒学的传播,可说是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在全面深入爬梳有关林文庆的相关论著之后,在深入探讨和研究林文庆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本书。本书分章节分别论述了林文庆儒学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他乡回望心灵的原乡、林文庆儒学思想体系的构成、基督文明与儒家文明的冲撞、儒学的实践性与践行的儒者。










-END-


编辑| 麻酱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77次推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 bbtstar



点击阅读全文

即可进入官方微店选购新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